鐘 文,馬秀梅,黃 瑤,魏江存,,譚雨坪,秦 丹
(1.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廣西南寧 530201;2.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桂林 541001;3.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南寧 530200)
四方藤(Cissus pteroclada Hayata)是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別名紅四方藤、翼枝白粉藤、春根藤、方藤、寬筋藤、螞蝗藤等。草質(zhì)藤本,生于闊葉林中,主要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四方藤因其莖、枝、葉柄呈銳四方形而得名,其性酸、澀、甘、平,具有活血散瘀、祛風濕、舒筋絡、消炎等功效,在民間廣泛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腰肌勞損、外傷、止血等[1]。廣西百色地區(qū)農(nóng)村有用四方藤鮮葉搗爛外敷止血的。百色縣醫(yī)院將四方藤制成粉劑和注射劉,用于內(nèi)外傷出血,胃及十二指腸出血,胃痛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兼有消炎抗菌,生肌埋口之功效[2]。近年來,劉霞等[3]、池翠云[4]、韋范[5]通過研究得出,四方藤中的化學成分主要有甾體類、三萜類、香豆素類、有機酸、揮發(fā)油等物質(zhì)。相關(guān)藥理實驗證明,四方藤具有抗炎、抗腫瘤等功效[6-7]。由此可見,四方藤有進一步開發(fā)的藥用價值?,F(xiàn)將四方藤植物的生藥學特征、化學成分和含量測定方法綜述如下,為壯藥四方藤的進一步開發(fā)和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四方鉆藤莖呈四棱形或類方形長條狀。直徑0.4~1.5 cm,稍扭曲,節(jié)膨大,有凸起的托葉及卷須殘基,棱上略有翅。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略粗糙,有縱紋及略凸起的皮孔。質(zhì)堅韌,斷面纖維性,皮部薄,灰褐色至暗紅棕色,木部淡紅黃色,密布細孔及放射狀紋理。髓部類方形,淡紫色至紅褐色。氣微,味略酸微苦[8]。
橫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 列,皮層細胞數(shù)列;有石細胞散在分布。韌皮纖維束環(huán)狀,形成層不明顯。導管直徑30~250 μm。薄壁細胞富含淀粉粒,可見棕黃色分泌物和含草酸鈣簇晶及草酸鈣針晶束。其顯微鑒別為淡棕紅色粉末,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40~80 μm,草酸鈣簇晶直徑15~40 μm。淀粉粒單個散在或多個相聚,直徑5~20 μm。石細胞黃色,類方形、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40~200 μm。網(wǎng)紋或具緣紋導管多見。纖維淺黃色,壁厚,呈束或分離。木栓細胞黃色,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類方形[9]。
甾體類成分是四方藤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結(jié)構(gòu)中含有環(huán)戊烷駢多氫菲(cyclopentano-perhydrop-henanthrene)的甾核。潘光玉等[10]從四方藤植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發(fā)現(xiàn)的甾體類成分有豆甾醇、豆甾醇乙酸酯、Δ5,2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胡蘿卜苷。其中除β-谷甾醇和胡蘿卜苷外,其余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三萜類成分是四方藤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從四方藤中分出的三萜類化合物主要有蒲公英賽酮,齊墩果酸,木栓酮[4],熊果酸[5],β-香樹脂醇。
池翠云等從四方藤中分離獲得的香豆素類化合物主要有巖白菜素,11-O-沒食子酰巖白菜素,11-O-對羥基苯甲酰巖白菜素[11]。
四方藤植物中還含有一些其他成分,如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β-葡萄糖苷,白藜蘆醇[1],沒食子酸,白樺脂酸[4]。
目前對四方藤的研究主要是測定四方藤中甾體類、三萜類、香豆素和揮發(fā)油等成分的含量,陳如意等[12]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四方藤中巖白菜素、11-O-沒食子酰巖白菜素、11-O 對羥基苯甲酰巖白菜素含量,表明巖白菜素、11-O-沒食子酰巖白菜素和11-O 對羥基苯甲酰巖白菜素都在0.066 7~0.343 7 μg 內(nèi)呈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6.11%(RSD=1.92%),97.02%(RSD=0.9%),94.43%(RSD=1.77%),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3.73%、0.76%、0.028%。李雯雯等[1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總香豆素的提取率為指標,通過單因素和正交試驗,考察乙醇濃度、料液比、提取時間、提取次數(shù)對四方藤中總香豆素提取率的影響,確立最佳的提取工藝條件。結(jié)論得出,該工藝簡單實用,是四方藤中提取總香豆素的有效方法,可為其進一步的工業(yè)化生產(chǎn)提供參考依據(jù)。
四方藤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分布廣泛,資源豐富,藥效廣泛顯著,民間用藥經(jīng)驗豐富,為廣西特色藥材。目前針對四方藤的成分提取和相關(guān)藥理作用的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繼續(xù)進行相關(guān)的研究,為四方藤藥材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指導和實驗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