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毛妙,易志文
《經典詠流傳》基于經典詩詞的歌詞再創(chuàng)作
潘毛妙,易志文
(萍鄉(xiāng)學院 文傳學院,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歌詞創(chuàng)作研究,一直以來是歌詞研究領域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央視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是以“經典詩詞”為傳播內容,以“歌唱”為傳播手段,將詩與歌完美融合,以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電視節(jié)目。文章以《經典詠流傳》中的歌詞為研究對象,結合具體歌詞文本,分析該節(jié)目中歌詞創(chuàng)作的種類,闡述再創(chuàng)作后歌詞的藝術特色,揭示《經典詠流傳》歌詞創(chuàng)作的審美價值。
《經典詠流傳》;歌詞創(chuàng)作;藝術特色
中華上下五千年,詩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經久不息,貫穿于歷史長河。古詩詞藝術歌曲采用古詩詞或者文言,使歌曲顯得簡約典雅,而歌詞中引用古詩詞則使歌曲更富韻味且郎朗上口。2018年由央視出品的《經典詠流傳》是一臺將傳統(tǒng)詩詞經典與現(xiàn)代流行相融合,將經典詩詞轉化為優(yōu)美的歌曲,用現(xiàn)代的唱法和曲調來演繹傳統(tǒng)經典的大型音樂文化節(jié)目。節(jié)目中的歌曲引發(fā)了討論熱潮,節(jié)目歌詞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當前,在經典詩詞的基礎上進行歌詞再創(chuàng)作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在學術界,這種歌詞創(chuàng)作的分類基本上大同小異,可歸為“直接將古詩詞重新譜曲演唱”“古詩化譯”“模仿古體”這三種類型。基于前人研究,筆者將《經典詠流傳》的歌詞創(chuàng)作分為原詞翻唱、舊詞新唱、創(chuàng)新改編三類[1]。
《經典詠流傳》中最直接的歌曲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以經典詩詞作為唱詞,摒棄任何新的修飾與雕琢,而輔以新的曲譜,原汁原味中融入現(xiàn)代的音律或節(jié)奏。在這個節(jié)目中,直接原詞翻唱的歌曲很多,例如第一季中曹雪芹的《枉凝眉》、李白的《將進酒》,第二季中李叔同的《送別》等。這些將原詩詞直接入曲的歌曲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原本的詩作詞句已經較長,內涵較為豐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不需要增添詞句演繹便能呈現(xiàn)很好的舞臺效果。
1. 調換順序
調換順序是以原有詩詞為基礎對歌詞進行調換重組,將廣為人知的線條性詞句排列方式打亂后重新組合,由此達到能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陌生化效果。以《經典詠流傳》第二季中的《三字經》為例。家喻戶曉的《三字經》被歌曲編創(chuàng)者有意識地調換原詞順序,能令觀眾產生熟悉卻又新鮮的印象,也可使歌詞保持其原有的完整性,減少了添詞加句可能帶來的出錯概率。
2. 多詞融合
所謂多詞融合,就是在一段歌詞里揉入兩首及以上的詩詞,實際上是根據歌詞的內容將古典詩詞進行重構和組合。在經典詩詞的基礎上再次雕琢的歌詞,由于意境較為相似,兩首甚至多首詩詞的組合能給觀眾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如第二季中歌曲《大風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可憐可憐/可憐白發(fā)生/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作詞:辛棄疾/劉邦)
當代歌手孫楠演唱的《大風歌》雖與劉邦所作的《大風歌》同名,但實際上歌詞里還融入了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兩首詩詞題材類型相似,歌手將兩首詩詞直接嫁接到一塊兒,在激越密集的中國大鼓和曲調激昂的琵琶弦語的作用下,兩首詞完美兼容,瞬間將人帶入了千軍萬馬奔騰而至的沙場。
除了直接入詞外,還有,歌曲中一部分是詩詞化譯,一部分是詩詞直接入詞的情況,如第一季中的《夢西湖》。
雨 在想你的深夜淅瀝/孤山賈亭也開始回憶/只聽幾處早鶯爭暖樹的聲音/越來越甜蜜/風 在夢你的黎明停息/綠楊沙堤也露出笑意/且看誰家新燕啄春泥的畫面/越來越清晰/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吳儂軟語 眉目傳情 心有靈犀/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古往今來 天上人間/你是最美的傳奇(《夢西湖》作詞:蘇軾/李詠海)
這首歌歌詞的上部分出自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選取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再稍加現(xiàn)代白話翻譯和聯(lián)想,下部分則直接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擇句。這兩首詩中的佳句大家都耳熟能詳,如此創(chuàng)作的歌詞,既不失原詩的古典雅趣,又可同當代人心靈溝通,讓欣賞者從頭至尾都有一種熟而不熟的奇妙之感。
3. 中外融合
將本國詩詞譯成外文再譜曲傳唱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手段。在這個節(jié)目中一首歌里共唱中文外文的就不少,如《送別》(第一季)、《登鸛雀樓》(第二季)。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這首: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英語)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a greater height.
(德語)Die Sonne verliert sich hinter Bergen. der Gelbe Fluss mündet ins Meer. Und in die Ferne blickend. erklimmen wir ein Stockwerk mehr.
(法語)Le soleil baise la montagne. Le fleuve perce la champagne. Pour voir un paysage plus beau. iI faut monter encore plus haut.
(俄語)Солнце заходит за горы. Хуанхэ впадает в море. Хотелось бы посмотреть. Вдаль. Поднимись на этаж выше.(《登鸛雀樓》作詞:王之渙)
這首《登鸛雀樓》總共使用了五種語言——中文、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將當代歌詞譯成多種語言并不難,因現(xiàn)代白話文偏口語,不似古文言在語法用字上那么講究。然而,將中華古典詩詞譯成另外四種音節(jié)數(shù)量相當甚至可以入相同曲子的詩歌卻并不簡單。中外融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有利于歌詞創(chuàng)作的曲線創(chuàng)新,也便于他國文化接受,展現(xiàn)了我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
除了以上幾種演繹歌曲的方式外,當代詞作家們還專注于對經典詩詞的創(chuàng)新改編。葉燮曾指出:“盈天地間萬有不齊之數(shù),總不出理、事、情三者?!碑敶~作家對古典詩詞中的說理、敘事、抒情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傳承發(fā)展。在節(jié)目里,為了傳遞出每首歌曲各自的主題和情感,詞作者們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谌~燮的詩學思想,這里主要可以將創(chuàng)新改編分為說理、敘事、寫景、抒情四類。
1. 說理
說理,就是用曲子把道理唱出來?!督浀湓伭鱾鳌返脑S多歌曲具有強烈的說理性,如第二季中王源演唱的《長歌行》:
我攀過了山巔/日光曬過眉間/不要讓遺憾/徒留/逆著風/從沙漠到綠洲/我揚起了笑靨/是從不向命運妥協(xié)/少壯要努力/老大無傷悲/……/未來握手里/青春本無畏(《長歌行》作詞:佚名/王雅君)
這首《長歌行》是基于《漢樂府?長歌行》而創(chuàng)編,原詩就是一首詠嘆人生、勸誡惜時的詩詞。詞作者在沒有改變主旨的情況下,對整首詩進行了白話文改編。全詞直接說理的句子較多,“不要讓遺憾徒留”“少壯要努力,老大無傷悲”“未來握手里,青春本無畏”,可見,說理就是一種歌詞創(chuàng)作方式,對主題的表達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 敘事
以敘事視角對經典詩詞的呈現(xiàn),能讓歌曲的創(chuàng)作更加生動細膩。此處的敘事創(chuàng)作,僅指歌詞帶有敘事性內容。帶有敘事性特征的詩詞在我國歷代詩詞創(chuàng)作中隨處可見,如《詩經》中的《氓》《谷風》等。節(jié)目中的歌曲也有運用這種方法創(chuàng)作歌詞:
南岸柳北岸秀/滔滔江水往哪里流/我說是會流向你心頭/寒如秋月如鉤/往事如舊水皺花瘦/猶記得去年春游栽雙柳/南渡口北碼頭/行人到此都說問候/猶記得當年你一臉清秀/一江秋一葉舟/唯有江水幽幽地流/你對著我說月明人依舊/曾經是誰把歲月輕輕彈奏(《關關雎鳩》作詞:佚名/二水)
敘事手法運用于歌詞要注意三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這首《關關雎鳩》,時間為“去年”,地點“南渡口北碼頭”,人物是“你”“我”,以第一人稱敘述了去年與佳人春游幽會的場景,不僅有具體景象,還有佳人的話語,讓整段文字看起來既客觀又有代入感。
3. 寫景
寫景和敘事一樣,都是改編歌詞的一種方式。作詞者用經典詩詞進行歌詞意境的構建,創(chuàng)造出飽含文化內涵的景觀。
哪來的 一抹云/遮了我的月/半山腰 濃霧下/風撩撥弄弦/清清 淺淺/喜雨 春夜/哪開的 一池艷/染了整片天/風也停 雨也歇/蛙聲漸入夜/無言 無眠/喜雨 春夜/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作詞:杜甫/何佳樂)
此歌中描繪了云遮月,濃霧纏山,春夜落雨又雨過天晴的畫面。原詩中寫景的是頷聯(lián)“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首歌對雨的描寫卻是不同,在風的撩撥下,春雨緩緩而至,天空也不是一片俱黑,而且用了反問,“哪開的一池艷染了整片天”,相比原詩,少了份孤靜,多了絲歡愉。
4. 抒情
《陳世驤文存》云:“抒情傳統(tǒng)始于《詩經》?!盵2]中國歌曲以抒情為傳統(tǒng),可見抒情的表達方式在歌詞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經典詠流傳》的歌詞中也不乏“抒情”手法的身影。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回憶共度的時光/蹉跎歲月總相伴/相聚的路雖遙遠/手足之情留心間/兄弟啊/思念情深似海/我們曾共度燦爛的芳華/兄弟啊/看那萬家燈火/思念匯成了歌/只為你唱著/漫漫人生獨自闖/花好月圓生思念/看過世間的冷暖/難尋知己如你般(《相聚的路雖遙遠》作詞:王維/巴音滿德呼)
歌曲的演唱對象是“我”的兄弟,段落中大部分句子都在表達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樸素卻又真摯。特別是后四句的仿古寫法,抒情表達在羈旅悲懷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被提升到極致。
以上都是根據分類而逐一舉例,實際上歌詞的表達方式往往不是孤立單一的,通常是多種結合??梢哉f,幾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詞多多少少都會含有抒情的成分。只有多種創(chuàng)作表達方式相結合,才能讓本來看似淺顯的歌詞富有多元性,富含層次感。
《經典詠流傳》歌詞的藝術特色集中體現(xiàn)在對經典詩詞的文學再創(chuàng)作。歌詞語言與人的視覺、聽覺、思想緊密相連,從這三個角度挖掘歌詞的特點,可以把節(jié)目歌詞的藝術特色簡單歸納為歌詞的口語化傾向、語言雅俗共賞、歌詞具韻律感、歌詞塑造鏡頭感、聽覺語言滲透藝術情思五點內容。
要使一首歌擁有廣大受眾,歌詞就需具備通俗、簡單、直白等特點。節(jié)目歌詞創(chuàng)作在追求流行通俗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了對具有書面語特征的傳統(tǒng)詩詞的顛覆。
云畔遮遠山/山野路彎彎/歌飄山野間/……/歌飄山野東/歌飄山野西/歌飄山野間/歌飄山野南/歌飄山野北/繞江南(《魚戲蓮葉間》作詞:佚名/賈軼男)
“云畔遮遠山,山野路彎彎”仿自“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后面的“東”“西”“間”“南”“北”也是仿于漢樂府的《江南》。全詞通俗易懂、樸實簡潔,口語特征明顯,更是秉承了原詩的簡潔扼要、清爽活力。原詩《江南》本就隱約顯露出口語化特征,而模仿改編后的“歌飄山野間”等詞則更加傾向于現(xiàn)代口語。
歌詞口語化使用得當,會使整首歌大放光彩。如:
爸媽曾經對我說 生活得有意義/老師也曾對我說 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偷偷溜過去 趁我還沒在意/白日夢也沒少做 醒來全都忘了/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明日歌》作詞:錢福/賈軼男)
《明日歌》從孩子的角度關注現(xiàn)實生活,用父母師長的語言說明“今日事今日畢”的淺顯道理,歌詞的語言素材皆取自日常生活,口語化的歌詞充斥著平凡的生活氣息,這對于歌曲傳播是一大優(yōu)勢。聽眾能夠從中獲取熟悉感并可能產生共鳴,在感性的同時灌注一定的理性思考,規(guī)勸所有成長中的少年要惜時努力,兼?zhèn)洹坝恕惫δ堋?/p>
媽媽呀媽媽 我去上學啦/媽媽呀媽媽 你會想我嗎/陪著你長大 看你笑開花/陪你去學詩和畫 等你回家(《陪你長大》作詞:孟浩然/髙鼎/朱思敏)
這段歌詞采用了對話的方式,前半部分是孩子對母親說的,后半部分是母親對即將上學的孩子說的,語言雖極其簡單口語化,但字里行間都彌漫著樸素的幸福感。從“我去上學”到“等你回家”,種種煙火小事中窺見“陪伴孩子成長”這個充滿愛意的主題。
詩主文采,詞重本色[3],語言的本色就是自然。自然美要求的是明白如話,減少過度的雕琢,如此一來,也就大大促進了歌曲的流傳,提升了歌詞在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力。
歌唱藝術作為一種大眾化藝術,里面的歌詞也應具備雅俗共賞的特點。高雅的詩詞與帶有娛樂性質、符合大眾審美的通俗之語相結合,恰恰是《經典詠流傳》的一個特色。
《經典詠流傳》加工改編的歌詞中,大多都兼?zhèn)涫鼙娝谆透哐潘囆g的需求。例如以下這首:
我多想 再和彩虹奔跑/我多想 再和藍天合照/有種美好 靜靜照耀/就算渺小 也要遠眺/給世界擁抱 給自己微笑/就算是 淚劃過 我眼角/哪一種美好 沒經歷跌倒/淚在笑 做自己的驕傲/給世界擁抱 給自己微笑/每一分 每一秒 都重要/每一種快樂 要親自尋找/美好總會遇見美好/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作詞:杜荀鶴/二水)
摘錄的上半部分從孩子的第一人稱角度出發(fā)“訴說”,文筆淺白?!坝蟹N美好靜靜照耀,就算渺小也要遠眺”,語言簡短利落,一覽無余?!澳囊环N美好沒經歷跌倒”“給世界擁抱,給自己微笑”,符合孩子純真樂觀的心態(tài)?!懊恳环置恳幻攵贾匾?,每一種快樂要親自尋找,美好總會遇見美好”,寥寥數(shù)語,看似簡單童真,實則充滿理趣。
歌詞的最后部分是引自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詩《小松》?!缎∷伞穼懙氖撬蓸鋸囊稽c微小刺頭茁壯成為凌云巨木的故事,與歌曲表達的主題是吻合的,孩子也會從一顆小松成長為一棵大樹。就像寫文章一樣,用典能夠使文章顯得文采斐然,而在現(xiàn)代歌詞里引用古詩,也會使歌詞文白錯落有致,提升整首詞的審美格局。
一節(jié)節(jié)一段段/四季青冬日展/春雨過/開遍滿山/任風吹任雪漫/直中曲寧不彎/傲骨深藏/屹立山巒/……/不問前路/不論甜和苦/只為心中/不變的態(tài)度(《竹石》作詞:鄭燮/何佳樂)
這首歌是基于鄭板橋的《竹石》而作的,贊頌的是竹子迎風而立、無懼風雨的堅韌和剛烈。竹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歲寒三友”之一,本身就承載著濃烈的文化精神。前段歌詞應屬雅,尤其是“展”“漫”兩字用得有點古詩的味道,但語句并不難理解,可謂通俗中亦有雅趣?!鞍凉巧畈亍睂崉t是個倒裝句,按照現(xiàn)代語法應為“深藏傲骨”,在歌詞中運用倒裝,會讓語言帶有古文的特征。后段自“不問前路”起,是完全平實直接的語言,直抒胸臆。頭尾并讀,作者匠心獨運地將雅與俗結合,坦率中又包含深意。
一首歌曲之所以能夠抓住聽眾的耳朵,大多因其曲譜編排符合多數(shù)人的審美,其次,則是歌詞的韻律符合聽眾所認可的美學規(guī)律。
歌詞的韻律,通常會被默認為是字的押韻。押韻會使歌詞產生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性,在演唱者不斷地重復和歌唱中,歌詞自身的音樂感也會隨即悄然而至。
韻的構成方式大致可以分為頭韻、行內韻、腳韻[4]。與英文不同的是,中文通常都是押腳韻。音韻相押的字被歸并成類,稱為韻轍。例如:
一朝花開傍柳/尋香誤覓亭侯/縱飲朝霞半日暉/風雨著不透/一任宮長驍瘦/臺高冰淚難流/錦書送罷驀回首/無余歲可偷(《知否知否》作詞:李清照/張靖怡)
截取的這段詞除了三、六兩句,其余各句尾都押了同一韻由求轍(ou)。在沒有音樂背景的情況下仔細讀來,也會有一種調韻。也就是說,歌詞押韻能夠使原本渙散的音節(jié)緊密相連,以韻腳為點牽制住整首詞的曲調。
歌詞的韻腳可以根據歌題來確定:
晚霞照葉垂 明月逐人歸/風冷笛聲脆 人隔千山水/當年青山翠 春潮聲如雷/攜手伴同歸 如今幾人回/春風吹呀吹 吹皺一江水/浪花呀浪花 波波連煙翠/春風吹呀吹 眼里一汪淚/故鄉(xiāng)去不回 夜夜人不寐(《一江水》作詞:王安石/二水)
《一江水》每句押的都是灰堆轍(ei)。恰好上面兩例的腳韻都與歌題腳韻一致,不過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題目就是內容的一部分,作者故意把題壓到了“腳”處。
除了用題目韻腳押詞韻外,也有根據情緒定韻腳的情況。韻可分為響韻和啞韻。顧名思義,響韻開口大,發(fā)音洪亮,啞韻開口小,發(fā)音低柔,譬如以下這首:
不問歸來路 不問明日光/且聽鼓陣陣 任霞紅染衣裳/星月伴劍眉 風吹石割傷/云何同行無舊友 只因芳魂蕩平疆/莫嘆辜負春花暖 莫惜少年好時光(《少年行》作詞:王維/阿布)
這首詞押的韻腳是江陽轍(ang),開口度大,發(fā)音豪放明亮,方便演唱者高音處理。與上面押韻例子不同,這段歌詞并非句句押韻,而是選擇了“逢雙押韻”,在降低創(chuàng)作難度的同時,也讓整首詞讀來有了些許起伏。
歌詞不是單純的藝術語言,詞作者一定要有音樂意識。節(jié)目歌曲大多是基于古典詩詞改編的,自然也承襲了押韻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光是讀歌詞,就能感受到音樂和諧的律動之美。
在節(jié)目中重新改編創(chuàng)作后的歌詞,在音樂的加持下,營造出了其獨特的鏡頭感,不像是原有的詩詞僅僅具有畫面感,僅僅如照片一般。它更像是一臺電影放映機,音樂一起,一幅幅活潑的畫面便呈現(xiàn)在觀眾聽眾的眼前。
天地不現(xiàn)寒鴉 萬里尋不見人家/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下 安處于江心之上/任大雪瀟瀟的下 蒼華了簪起的發(fā)/那懸崖盛開的花 是水墨潑出的畫/蓑衣 箬笠 手上一點 握力/我泛舟 過隙 心中再加一點 魄力/于寒風矗立 閉目也 凝神聚氣/何謂那勇者無敵 何畏這萬籟俱寂/……/飛絕了心中的悲切讓我空空如也/冰封了萬徑都蹤滅鋪滿皚皚白雪/所有苦難的歷練盡管更加凜冽/我站在浩瀚的江面迎接更多考驗(《江雪》作詞:柳宗元/董寶石/王朝)
開頭是環(huán)境描寫,天地無物,唯有雪飄,“我”在千里冰封的景象里孤獨泛舟,儼然構成了一處“寒江獨釣”的鏡頭?!督肥浅鲎粤谠P下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這段歌詞是在詩的基礎上化譯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原詩具有多樣化解讀的特征,有人認為“孤舟蓑笠翁”帶有自喻色彩,而歌詞作者改編后完全將自己代入了歌詞,成了這個鏡頭的主人公,讓整個表達更加明確。整篇歌詞傳達的主題是雖穿行在冰雪之境中,但“我”會從冰冷沉淪里吸取高潔的勇氣,字里行間隱隱投射出一股安然和自信。鏡頭語言的細致闡釋可以使人進入沉浸式體驗,感受從未經歷過的人生,豐富閱歷,激發(fā)藝術潛能。
在那條裝滿故事的老街/當夜深人靜雪落滿屋檐/我陪著爺爺坐在那座火爐邊/聽他講那斑駁的歲月/當一朝春盡花落紅顏老/嘆西風殘陽往事多感傷/他望著窗外回憶碎雨入夢鄉(xiāng)/……/人生無根蒂 飄如陌上塵(《歲月不待人》作詞:陶淵明/王雅君)
歌詞的開頭,通過使用“老街”“深夜”“落雪的屋檐”等意象,塑造了一幅溫馨的情景,像是有攝影機般對場景從外到里進行氣氛渲染,鏡頭慢慢拉近主人公,刻畫了一卷帶有年代感的斑駁影片。“望著窗外回憶碎雨入夢”,將鏡頭切回了外景,前后照應,也體現(xiàn)了歌詞塑造影片鏡頭感的完整性。具有畫面感鏡頭感的歌詞容易帶領歌眾[5]入境,引發(fā)同種情緒的爆發(fā),有記憶點,也就容易讓人喜歡、容易令人記憶深刻。
歌曲所呈現(xiàn)的畫面感又往往與意象的選取關系緊密。意象是詩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歌詞里將這種帶有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也稱為“意象”,但是歌詞里的意象更加注重開發(fā)感覺、呈現(xiàn)意義。歌曲立象是為了衍情,不同的歌曲傳遞的情緒不同,因此選擇的意象也不同。
小黃燈 白月影 光陰賦秋冬/有個他 窗欞下 滄心詠天涯/苦樂多 衣衫薄 詩句里蕩長波/旅中人 途上客 一生一闋歌/……/海上花 霧中塔 枝上吐新芽/循著他 聲聲揚 回響繚云崖(《一生一闋歌》作詞:白居易/王海濤)
作者選取了“小黃燈”“白月影”“海上花”“霧中塔”作為意象。白色是一種獨特的中性色彩,它合純潔與虛無為一;黃色又是典型的暖色,小小的黃色油燈在無盡的白月光下渲染得更加凄苦。在這樣的情境下,窗欞下有個他在吟詠天涯,孤苦伶仃之感躍然而出。意象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淀,海和霧經常被用作困境逆境的喻體,花和塔又通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旅中人,途上客,漂泊之人渴求的正是可以支撐精神的“花”和能夠指引方向的“塔”。移情入景,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一生一闕歌”的思鄉(xiāng)愁苦。
總之,豐富多彩的語言鏡頭能夠拓展歌詞的內涵和深度,語言利用人的視覺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對豐富歌詞創(chuàng)作也是大有裨益。
好的歌詞可以營造畫面感,但是,藝術的表達往往要依賴于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和價值觀的傳遞,詞作中透露出的細枝末節(jié)的情感哲思往往能成為一首歌曲的靈魂。
詩歌本身就帶有詩人的情感,節(jié)目中的歌詞是基于經典詩詞的再創(chuàng)作,通常情況下也需要繼承這首詩的精神,甚至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升華。比如克莉絲汀演唱兼作詞的《一百萬個可能》:
昔者 莊周夢為胡蝶/夢著 栩栩然胡蝶也/飄著 蝶不知周也/醒著 則籧籧然周也/覺著 周與蝶必有別/想著 翩翩游寒野/在一瞬間 有一百萬個可能/該向前走 或者繼續(xù)等/這冬夜里 有百萬個不確定/漸入深夜 或期盼天明/云空的淚 一如冰凌結晶了 成雪花垂/這一瞬間 有一百萬個可能/窩進棉被 或面對寒冷(《一百萬個可能》作詞:克莉絲?。?/p>
這首歌曲引用的是“莊周夢蝶”這個典故,莊子闡述了他在夢里變成蝴蝶的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哲學問題——人和蝴蝶所在的場景,哪一處才是真實的世界?但克莉絲汀在歌曲中所傳達出的思想是不同的:事物的發(fā)展具有隨機性,無論是原地不動還是向前走,你當下面臨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人生會有不止一百萬個可能。這種“一瞬間會有一百萬個可能”的思想實際上是對莊子“追尋實質”這一哲學的延伸。
除此之外,還有通過塑造人物來傳達價值觀的歌曲:
開元詩我唐 朝霞仿酒妝/愿得致君王 堯舜上/胸中萬卷 裘馬輕狂/秋風破 喚我 野老野老/茅屋風雨擾 長安萬里遙/然一身莫保 漂泊入風濤(《望岳》作詞:杜甫/丁玲)
節(jié)目歌曲創(chuàng)作首先要選詞,演唱者選了杜甫的《望岳》,但詞作人卻在歌詞里融入了杜甫的一生。盛世開元,以詩頌唐,詩人酒后臉龐如朝霞般潮紅,愿輔助君王使之功高于堯舜之上,胸中萬卷詩書,恃才輕狂。前段表現(xiàn)了杜甫匡君濟世的抱負和政治理想。然而現(xiàn)實給了他一重擊,“茅屋為秋風所破,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杜甫遠離長安,居無定所,理想破滅。但縱使漂泊無歸,杜甫仍然胸懷“安得廣廈千萬間”之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之志,在苦難面前表現(xiàn)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抑郁不平中尋求精神的超脫??v覽全詞,歌曲《望岳》講述了杜甫飄零的一生,以及其對苦難的抗爭,豪情滿懷。
在所有文學創(chuàng)作中,吐露情思素來為語言的旨歸,歌詞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但是,躋身藝術領域的歌詞不應是僅供娛樂的載體,也應該承載著弘揚民族文化、詩詞精神的功用。
以“和詩以歌”的形式為定位的《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將流行音樂和經典詩詞相結合,讓觀眾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之美。節(jié)目中的歌詞改編創(chuàng)作,是對經典詩詞的再解讀、再賦予和再傳承。筆者從歌詞的口語化傾向、語言雅俗共賞、歌詞具韻律感、歌詞塑造鏡頭感、聽覺語言滲透藝術情思等五個方面分析了《經典詠流傳》歌詞的藝術特色,發(fā)現(xiàn)經典詩詞和當代音樂相結合也能很好地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意境,沖擊觀眾的視覺,引發(fā)人們的共鳴。在大眾傳媒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些歌詞再創(chuàng)作,是對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的有效手段。
[1] 白亭亭, 張向東.《經典詠流傳》的審美文化評析[J].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4(5): 125–128.
[2] 陳世驤. 陳世驤文存[M]. 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3] 劉多多. 林夕歌詞的文化與詩學闡釋[D]. 漳州: 閩南師范大學, 2018: 47.
[4] 陸正蘭. 歌詞藝術十二講[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43.
[5] 陸正蘭. 從《經典詠流傳》看歌曲的經典化方式[J]. 中國文藝評論, 2018(9): 68–74.
: Based on the Recreation of Lyrics of Classic Poems
PAN Mao-miao, Yi Zhi-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The study on lyrics composition has alway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lyrics research. The CCTV programis a TV program that takes “classical poems” as the content and “singing” as the means, perfectly integrating poems and music to introdu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lyrics 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lyrics created in the program, elaborat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reated lyrics, and reveal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lyrics created in the program.
; lyrics cre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G222
A
2095-9249(2021)02-0106-06
2020-12-21
潘毛妙(1996—),女,浙江永嘉人,漢語言文學2016級本科生。
易志文(1971—),男,江西萍鄉(xiāng)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管理,Email:yizhiwen88@163.com。
〔責任編校:吳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