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航
(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Snyder等人對于課程實施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根據(jù)他們的觀點,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分為三種,即忠實的課程觀、相互調(diào)適的課程觀以及締造取向的課程觀。[1]忠實的課程觀要求教師對原本設定的課程計劃忠實、完整地實施,教師此刻扮演的角色僅為傳遞知識信息的“教書匠”,而檢驗忠實課程觀實施的方法就是觀察課程計劃內(nèi)容與課程實施效果是否吻合;相互調(diào)適的課程觀強調(diào)教師在進行課程實施中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與教學情境對課程目標、課程模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組織形式等作出適當?shù)馗淖兒屯晟?,此時教師不再作為忠實的“教書匠”,而是課程實施的創(chuàng)造者;締造取向的課程觀的形成得益于“課程開發(fā)”向“課程理解”的轉變,締造取向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由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經(jīng)驗創(chuàng)造的,教師進行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境允許學生進行個人經(jīng)驗的解讀和呈現(xiàn),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顛覆和更新。
締造取向課程觀是對以往傳統(tǒng)課程觀的顛覆和創(chuàng)造,它注重課堂實際的教學情境,以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經(jīng)驗為突破口,創(chuàng)造性地生成課堂經(jīng)驗。締造取向課程實施的基本觀點是:課程并不是在實施前就固定下來的,而是教師和學生在實際教育情境中聯(lián)合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2]
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只能機械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學效果并不佳。締造取向課程觀強調(diào)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學生在課堂中同樣是課堂的參與者,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通過塑造良好師生交往方式,使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融入課堂中。締造取向課程觀認為不僅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也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和批判者。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再是僅憑教師主觀意志而設置,學生也可以參與課堂活動的開發(fā)和研究,在平等師生關系的渲染下,學生可以呈現(xiàn)個人經(jīng)驗,教師也可以選擇性的吸納學生的經(jīng)驗,共同促進高效課堂活動的開展。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課堂教學活動,掌控著教學的方向和節(jié)奏,學生極少地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單調(diào)沉悶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得學生在課堂中難以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締造取向的課程實施注重在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針對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有計劃地進行安排和運作,教師可巧妙地設置趣味性教學活動,保證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掌握知識。此外,締造取向課程觀并不將課堂學習的陣地局限于教室,而是發(fā)掘多種教學活動實施的場所,選擇性地改變教學活動陣地,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活動內(nèi)容。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傳授和接受的對立個體,而是共同創(chuàng)造教學活動的共同體。
忠實取向的課程觀關注課程的生成內(nèi)容,指定了課程結果的呈現(xiàn),輕視課程的形成過程,此種教學目標被稱為預設性目標。相互調(diào)適的課程觀注重了課程目標、課程模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組織形式的變換,將更多的目光放在課程生成的過程中,此種教學目標被稱為生成性目標。如果沒有預設性目標,只有生成性目標,那么課堂教學就可能是簡單無序的、隨意的,教學過程就可能是課程目標的隨意疊加,課程內(nèi)容的隨意堆積,導致教學過程不會獲得很大的價值;如果沒有生成性目標,而只有預設性目標,課堂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的展開而突然出現(xiàn)的學生的合理需要、困惑、問題等就得不到關注,可能也因為預設性目標的適切性不強而導致教學失去活力,影響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展開。[3]預設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教師不應過于注重預設性目標,也不應過于注重生成性目標,締造取向的課程觀是兩種教學目標的平衡,通過平衡課程過程和課程結果的呈現(xiàn),保證優(yōu)良教學效果的產(chǎn)生。
教學觀念是教師在開展課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和看法,教育觀念對課程實施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課程實施。[4]以往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總是采取過于隨意或過于機械的方式實施課程,導致課程實施要么沒有明確的路徑,要么沒有變通的余地。課程實施的效果影響著教學的進程,如何導引課程實施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建立合理的教學觀念,意識到課程與教學之間的緊密關系。目前,締造取向課程觀推進速度比較緩慢,許多教師還不能理解其內(nèi)涵,認為此種取向的課程觀弱化了教師的權威,賦予學生過多的自由,難以保證規(guī)定教學任務的完成,遵循原本老舊的教學觀念實施課程,制約課程推進的方向,結果導致課程實施的后果是“穿新鞋走老路”。
教師所持有合理的教學觀念是締造取向課程觀有效實施的基礎,這是受教師本身影響的,是一種內(nèi)在因素。當教師本身持有合理的教學觀念,外在因素同樣會阻礙締造取向課程觀的實施。締造取向課程觀要求教師要突破原有課程實施形式,巧妙地運用趣味性教學情境展開教學,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設施教學情境開展教學。然而,由于經(jīng)濟政策等方面的因素,許多學校依然遵從教科書至上的原則,認為必須使用教科書才能開展教學活動,忽視先進智能化儀器設備的使用。教師只是簡單地實施課程,不注重課程的開發(fā)和理解,導致課程實施過于僵硬,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挫敗。
課程評價制度是檢驗課程實施的重要標準,它推動課程更新前進的方向。當前,我國課程評價制度仍以分數(shù)評價法作為重要的課程評價制度,“唯分數(shù)”論不僅是學生追求的方向,也是評判教師教學成果的依據(jù),高分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方向。過于追求分數(shù),導致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將重心關注于課程結果的呈現(xiàn),忽略課堂實施的過程。在將分數(shù)法作為唯一的課程評價方式此種形式下,即便教師具備締造取向課程觀的教學理念、能夠深入了解締造取向課程觀的內(nèi)涵、學校能提供相應的資源設備開展教學,教學效果的評估也無法真正實現(xiàn)。單一化的課程評價制度不僅阻礙高效課堂的生成,還降低教師進行課程開發(fā)的積極性,更禁錮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締造取向課程觀實施的基礎。教師看待課程的方式?jīng)Q定課程呈現(xiàn)的效果,教師應意識到締造取向課程觀的價值。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教學理念建設。教師要廣泛閱讀書籍文獻,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明確理解締造取向課程觀的含義,閱讀優(yōu)秀教學案例,總結締造取向課程觀實施的技巧。此外,教師還應建立合作意識,積極與其他教師進行教育實踐探討,吸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嘗試運用締造取向課程觀進行有效教學。另一方面,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營造良好的培訓環(huán)境,針對教師的學科、年齡、學歷等不同的個人條件與需要,開展針對性的培訓。[5]通過教師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對教師的培訓,共同促進教師對締造取向課程觀的認識和運用。
良好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夠創(chuàng)造適宜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仍以“教材”及其配套的同步練習、強化訓練等教輔資料為主要的課程資源,沒有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其他豐富的課程資源,致使課程資源的來源單一,不能滿足不同類型課程的實施要求。[6]學校應充分認識到教育資源供給的重要性,投入相應的資金進行資源建設,結合信息化教育背景,引入智能化儀器設備,為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打好基礎。學校還應投入圖書、文獻資源的建設,提供學生學習的優(yōu)良環(huán)境。順應時代發(fā)展改善教育資源,滿足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發(fā)展。合理運用教育資源,加強對圖書館、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場所的資源管理。
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制度能夠從多角度全面地認知教學效果。改變以往“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觀是締造取向課程觀實施的核心,教師不應將關注重點放于課程結果的呈現(xiàn),而應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教師要善于運用形成性評價方式評估教學效果,采用檔案袋法詳盡記錄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學生制定學習化方案,教師還應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及教學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應教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自我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我的優(yōu)勢和不足,有目的地進行改正學習。互相評價能夠建立學生間的合作意識,通過向同伴學習,更好地完善自我。豐富評價制度,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實現(xiàn)高質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