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影響力數一數二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的教學思想和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有著很大的本質程度上的區(qū)別。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實踐陶行知教學思想,遵循小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以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手腦相長、教學做合一”等教學形式優(yōu)化小學數學教學,是塑造學生健康活潑個性,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思維邏輯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小學數學教學
一、“活的教育”應是一種快樂的教育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家耳熟能詳,這個理念主張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西方教育家斯賓塞也十分重視快樂教育,他指出:“教育之目的,是幫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之人”。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圖文內容,可以有效的展現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好這些素材內容,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改編等,都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重難點的知識學生無法透徹的理解,限制了學生的提升,比如我們常見的"行程問題",很多學生在解決相向、相背等問題的時候,不能夠明白該在什么情況下利用和與差的運算。這時候,體驗情境教學的方法就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邀請幾名學生上臺進行模擬演示,并且通過學生的演示來畫出相應的示意圖,讓學生在演示的過程中在腦海中構建出相應的模型,以此來更好的解決問題。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于知識的生活化運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些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就變得更加的簡單。
二、“活的教育”應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兒童,第一步就要承認兒童是活的,要按照兒童的心理進行”,兒童對于事物的需要有大有小,他們的能力也有各種不同,對于個性差異問題,了解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明確了他們能力的不同,我們教師就要根據他們自然的特性去輔助他們,切不可違背他們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材施教,要因人而異,對于天資聰穎的學生,可按照其接受能力去教育他;對于秉性遲鈍的孩子,可適當減少學習量,并對其加以適時輔導,使其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就是要求教師能夠將教材中的部分內容以及相應的數據材料進行合理的改編,采用與廣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符合的、能夠引起大家興趣的生活素材來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9加幾的運算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來進行教學:"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游樂園,但是到了游樂園門口,我們都沒有進去,這是因為什么呢?"學生們思考了一會兒問道:"是沒有買夠票嗎?"教師這個時候要抓住學生的思維,追問:"你知道應該買多少張票嗎?我們一共有兩隊的同學去了游樂園,一隊有9名同學,二隊有4名同學,一共是多少名同學呢?"在這樣的方式下,能夠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主動的去分析問題的可能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善于發(fā)現數學知識與問題。
三、“活的教育”應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
學生的知識能力都是在無形之中發(fā)生變化的。教育者當順著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就要求教育者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知識結構、理論知識等都要不斷發(fā)生變化,要不斷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勤于學習,學習新的理論、接受新的知識、了解新的事物,以供應學生的需要,做到終生學習。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我們要想草木長得茂盛,就要我們天天去培植他,灌溉他;我們要想交結個很活潑的朋友,就要我們自己也是活潑的。
例如:學了分類后引導學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書包或家中的玩具,并跟爸爸、媽媽、老師、同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將它們分類的。學了“時間的認識”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學習制定一天的作息時間表。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促進數學思考,又滲透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四、“活的教育”應是能激發(fā)興趣的教育。
在教“年、月、日”一節(jié)時,上課伊始我先問學生:“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同學們都說:“過!”我又告訴學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年年都過生日的,有一位老爺爺,他到2008年才過他的第18個生日,你知道老大爺2008年有多大嗎?”由于知識的引入有情節(jié)、有意境,切合小學生的心理,學生自然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品嘗探索奧妙樂趣的同時,萌生出對數學知識的渴求,誘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所以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廣闊天地。如果學習了長度單位,可以測自己和父母的身高、從家到學校的路程;認識了人民幣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所需要的東西;學習了統(tǒng)計知識和百分比應用題,可以去統(tǒng)計本校學生人數以及男女生比例;學會計算圖形面積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積,所用瓷磚的塊數等。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只有將學生引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生命不止,學習不止,創(chuàng)造不止,這就是生活教育的必然邏輯。這也是陶行知畢生提倡的舒展個性,終身學習。我們應踏著前人的足跡在教育之路上從情感入手、以興趣為師,激發(fā)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沙湖小學、江蘇省蘇州市 蘇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