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鵬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藝術歌曲”源于19 世紀的德奧,是與歌劇和民歌完全不一樣的藝術體裁,因為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很快便在歐洲各國流傳開來,至今仍方興未艾。其主要特點有:文學性高;室內樂;采用鋼琴伴奏;大多數是獨唱,只有極少數的重唱;采用了美聲唱法。詩歌本就具有意蘊美和音樂美的特點,欣賞藝術歌曲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和音樂審美水平[1]。
20 世紀初期,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地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頻繁交流,藝術歌曲被引入中國。最初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只是簡單地模仿西方,從1920 年開始,中國的音樂家們先后創(chuàng)作了《大江東去》《送別》《教我如何不想她》《鐵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蝶戀花·答李淑一》《愛人送我向日葵》《我愛這土地》《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等許多經典的民族化藝術歌曲。同時也涌現了斯義桂、周小燕、郭蘭英、李谷一、彭麗媛等藝術歌曲歌唱家。他們都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2]。
藝術歌曲引入中國后,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分為20 世紀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1949-1979 年特殊時期、改革開放至今三個階段。從題材上大體可以分為幾種:一種是藝術歌曲和古詩詞、新詩歌結合,極具文學性,如《滿江紅》《正氣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等;一種是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如《松花江上》《抗敵歌》《祖國慈祥的母親》《奉獻給親愛的祖國》等;再一種是藝術歌曲和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如《湘江浪》等等。中國的藝術歌曲在旋律上將民族音樂元素和五聲調式加以運用,同時借鑒傳統(tǒng)戲曲元素,使藝術歌曲充滿了民族特色,如《漁光曲》《小鳥飛來了》。另外在聲樂表現上,把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使藝術歌曲更加符合漢語的發(fā)音特點。所以,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主要就是民族化和反映時代特征。
1.1.1 古詩詞成為歌詞的首選
我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就是取自于蘇東坡的古詞經典《大江東去》。中國古詩詞本身就具有特殊的韻律美、文學價值、針砭時弊、愛國愛民的現實意義,成為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例如表達了憂國憂民、反抗侵略者的藝術歌曲《滿江紅》《正氣歌》等等,都表達了深切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3]。
中國藝術歌曲大都緊跟時代發(fā)展、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例如支持五四運動、反對侵略者、支持民族解放、歌頌祖國等等。這些優(yōu)秀作品通俗易懂又情深意切地表達了對腐朽制度的憎惡、對侵略者的憤怒以及對勞苦大眾的同情,生動地體現了時代特征。例如《熱血歌》《勇士骨》《我愛這土地》等等。
1.1.3 選取民歌民謠為題材
民歌民謠是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區(qū)域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環(huán)境等,表達內容豐富,極具地域色彩和民族性。傳統(tǒng)的民歌民謠配合美聲唱法和鋼琴伴奏之后,煥發(fā)了新的生命、拓展了發(fā)展空間。例如《湘江浪》《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等。
1.2.1 民歌音樂素材以及五聲音階的運用
民歌及民族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中國作曲家在藝術歌曲中加入了民族音樂元素,借鑒其中的節(jié)奏、曲調、和聲、力度,使之更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既傳承了民族音樂文化,也使藝術歌曲能夠更快的被國人理解和接受。例如《大江東去》借鑒了昆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借鑒了維吾爾族民歌旋律等等。
1.2.2 戲曲元素的運用
中國有300 多種戲曲形式,部分藝術歌曲借鑒了戲曲的唱法、唱腔和音調,使得藝術歌曲表現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京劇、豫劇、川劇等都作為音樂素材被廣泛地借鑒過。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等等。
藝術歌曲最初與歐洲藝術歌曲一樣采用了美聲唱法,而且認為只有美聲唱法才能適合藝術歌曲。但在演唱實踐中發(fā)現漢字發(fā)音不完全適合美聲唱法,有些歌詞會吐字不清,發(fā)音不準。所以藝術歌曲需要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取長補短、相互結合,才能把藝術歌曲的魅力完全表現出來。
他的手機還裝了定制的“糧圈兒”APP,實時查看糧價和存糧價值?!皩ふ液线m的機會,可以賣更好的價錢。”劉濤說。
在不同歷史時期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往往能夠反映當時的時代特征,藝術家們在用音樂、用歌曲來記錄歷史,尤其是民間音樂可能比史書更真實地記錄歷史真相,比如抗戰(zhàn)日期的藝術歌曲《故鄉(xiāng)》《松花江上》等等。而新時代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更多的是反映了中國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成果和感謝黨的真摯之情,比如《我愛這土地》《黨的頌歌》等等。
美聲唱法因演唱歌劇而盛行,歌劇中存在著多種音樂形式,最初的演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歌劇所需。意大利的歌劇界在反復驗證了多種唱法后,選中了美聲唱法來進行演唱,這種嘗試隨后大獲成功,在眾人的贊譽和驚嘆聲中很快地受到歐陸各國的欣賞和追捧。到了19 世紀,美聲唱法已經成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演唱風格,并從歐洲傳播到全世界。
“五四”運動之后,中國一批留學歸來的音樂人用歐洲正統(tǒng)的美聲唱法演唱了大批的中外歌曲,使得美聲唱法逐漸得到大眾的喜愛。蔡元培和蕭友梅兩位中國近現代文化界的泰斗人物于1927 年籌建了國立音樂院,為中國培養(yǎng)了最早的一批聲樂歌唱家,美聲唱法從這里被廣泛傳播出去。當初為中國美聲唱法啟蒙起到巨大作用的有周淑安(1894—1974)、蘇石林(1897—1978)、應尚能(1902—1973)等等。從此以后美聲唱法在中國得到快速發(fā)展,中國的美聲唱法歌唱家也逐漸享譽世界,比如梁寧、迪里拜爾、戴玉強、廖昌永等等。
演唱中國詩詞藝術歌曲,每首詩詞的韻味與意境是不一樣的,需要的演唱技術也不盡相同。演唱時需要選擇不同的發(fā)聲方式,根據作品的不同去變化音量以及摒棄固定的演唱模式。美聲唱法能夠表現出中國詩詞藝術歌曲獨特的韻律美和思想內涵。中國詩詞與美聲唱法的結合不僅是唱法的融合,也是中國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創(chuàng)新。
不同聲部的藝術特征是不同的,在演唱中國詩詞藝術歌曲時,選擇不同的聲部進行演唱會對演唱的質量產生不同影響。同時要注意詩詞作品的音韻、寓意以及格律,避免對語意的理解錯誤。演唱時應該靈活地使用古詩詞歌曲的規(guī)范,切不可將詞句唱得太過用力、太過寬宏,應該根據咬字進行適當的變化,沒必要墨守成規(guī)、照本宣科。
戲曲風格的藝術歌曲演唱時要注意其“上口音”,以保證演唱時獨特的戲曲風格。
能夠講標準的普通話,是美聲演唱最基本的要求,要準確地對每個詞、每個音節(jié)進行訓練才能確保演唱的過程中完美地、準確地表達?!八暮簟薄拔逡簟薄笆贰蹦軌蛴柧氀莩叩穆曊{。另外,平穩(wěn)的氣息才能確保完美的發(fā)聲,所以美聲唱法還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規(guī)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飲食來增強對氣息的掌控和加強氣息的訓練。
美聲唱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發(fā)聲體系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聲樂的發(fā)展。藝術歌曲《問云兒》是一首把中西音樂文化完美融合的歌曲樣本,是中國當代藝術歌曲之中的經典佳作。以下將對其演唱作以分析。
《問云兒》(徐景新曲、瓊瑤詞)表達的是熱戀的情人之間的思戀,采用擬人手法對天空中的白云發(fā)問,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年輕戀人間的小兒女情態(tài)。旋律線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加以歐式大跳和花腔,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洋為中用的創(chuàng)作模式[3]。
《問云兒》采用三段式結構,G 羽七聲調式,2/4和4/4 混合拍子。
開頭的引子是三個連續(xù)的大跳,從弱到強再到弱。表達的是寧靜的氣氛,所以演唱要適當地放松。“啊”“嗚”的咬字要保證字母元音的圓潤度和位置。
A 段中四句“問云兒……”最需要注意的音是“問”歸韻在“EN”上,但是演唱中字頭“W”歸韻到“N”上。四組排比需要氣息穩(wěn)定地唱出訴說感。
B 段“在你翻山越嶺的時候,可曾經過我思念的地方”要唱出一種急切感,然后在“啊,告訴他”的時候達到高潮,除了氣息的支撐,在高音處咬“告”這個字,這個字接在“啊”的后面需要咬得非常圓潤,要歸韻“ao”,三句“告訴他”時,需要越來越弱。
C 段音域在中聲區(qū)的位置,訴說感要加強、要突出每一個字的字頭,還要注意從一句完整的“唯有她停留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再到第三樂句只有“天堂”,要越來越弱。
尾聲和引子首尾呼應。但是尾聲有兩處跳音的旋律,要唱得空靈,保持高位置,最后一句“啊”可以說是對全曲強弱的一個總結。
這首歌沒有太高的音,但強弱起伏比較多,要注意氣息的控制以及高聲區(qū)的咬字。可見,只有科學的發(fā)聲才能更好地表達出歌曲主人公內心中的喜怒哀樂,以及美好純真的愛情。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和中國現代藝術歌曲都適合使用美聲唱法來演唱。中國向西方音樂界學習美聲唱法,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演唱理論、技巧和經驗,更是雙方音樂文化的一次交流。美聲唱法引入后逐漸地開始民族化,在保留西方美聲唱法的基本特點及優(yōu)點之外,和本民族的語言、風格和音樂文化融合在一起,并通過一代代的音樂人不斷地深入探索,使之日趨完善。民族化的美聲唱法與華美壯麗的詩詞歌賦完美結合的中國藝術歌曲,滿足了當前高速發(fā)展的音樂市場以及多元化的審美需求,讓更多的國人欣賞和喜愛,并進一步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