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聚紅,郭永召,孫 聰
(1.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1;2.石家莊雙優(yōu)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21)
黃秋葵又名羊角豆、秋葵、咖啡黃葵等,為錦葵科秋葵屬1年生草本植物,以嫩果供食,營養(yǎng)價值極高,經常食用有健胃潤腸、保肝強腎、消除疲勞的作用。黃秋葵還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C和可溶性纖維,能增強人體防癌抗癌能力。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印度引入黃秋葵,最初國內只有少量栽培,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新奇特蔬菜、水果的出現(xiàn),黃秋葵作為一種營養(yǎng)型特色蔬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1],目前我國南北方各地均有黃秋葵的分布與栽培。近幾年河北省黃秋葵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但生產中存在品種單一、退化[2],缺少適合當地大面積種植的優(yōu)質、高產、抗病品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黃秋葵在河北省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通過廣泛收集國內外黃秋葵種質資源,進行了田間種植觀察、鑒定及雜交育種等工作,培育出優(yōu)質、高產、抗病且適合河北省種植的新品種——石秋葵2號,2020年9月通過了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成果評價,填補了河北省沒有黃秋葵主推品種的空白。
石秋葵2號是從12-5與13-2的雜交1代中經多代系統(tǒng)選育而成的黃秋葵新品種。12-5是2012年引進的新東京五角,該品種株形直立,株高1.5 m,葉片、嫩果均為淡綠色,嫩果五棱,適采期果長10~12 cm,果肩直徑1.8 cm,纖維少,品質好,早熟。13-2是2013年引進的綠五星黃秋葵,該品種生長勢強,株高1.5~2.0 m,葉片綠色,嫩果濃綠,具五棱,適采期果長10~12 cm,從播種到收獲50~55 d。
2013年采用12-5與13-2雜交,2014年將得到的種子進行田間鑒定,出現(xiàn)了熟性、株高、葉型、果實顏色(深綠、綠、淡綠)等重組分離。在雜合群體中,選擇果實較修長,形狀較好,嫩果五棱,結果多、節(jié)間短的單株進行套袋自交,獲得7份自交株14-1、14-2、14-3、14-4、14-5、14-6、14-7,其中14-6株高1.6 m左右,葉片深綠,掌狀深5裂,適合密植;嫩角五棱深綠,有光澤。2015年繼續(xù)種植,重點對14-6進行觀察,其中14-6-2表現(xiàn)出早熟、抗病的特性,綜合性狀優(yōu)良,隨即進行單株自交留種。2016年繼續(xù)進行加代,其中14-6-2-5綜合性狀優(yōu)良,繼續(xù)自交留種。2017年株系群體穩(wěn)定,群體混合留種。2018年定名為石秋葵2號,2020年9月通過了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成果評價。
石秋葵2號生長整齊一致,節(jié)間短,以主莖結果為主。植株平均株高1.67 m,莖粗4.0 cm,節(jié)間長3.0 cm,生長勢旺盛。葉片綠色、深5裂,葉面有硬毛,葉柄長36 cm,葉長22 cm,葉寬29 cm?;ㄐ痛?,花瓣為黃色,花基部及柱頭為紫紅色。鮮果5棱,果長10~12 cm,果肩1.5~1.7 cm,果實翠綠色且富有光澤,萼片不易脫落。果實脆嫩清香、耐運輸,棱角不易變黑,商品性好。植株高抗病毒病,抗疫病。老熟果長20.4 cm,果肩2.1 cm,平均種子數68個。種子球形,灰綠色至褐色,表面被細毛,千粒質量約68 g。嫩果花后4~6 d為適采期,平均單果質量15.6 g,采收期120 d左右,平均667 m2產量2 549.4 kg。
宜選擇耕作層深厚、土壤肥沃、光照良好、排灌方便的壤土或黏壤地塊種植。以根菜類或葉菜類作物為前茬較為理想,忌連作。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翻土壤30 cm以上。每667 m2撒施有機肥150 kg、氮、磷、鉀比例15∶15∶15的三元復合肥25 kg及硫酸鉀15 kg,有機肥、化肥混勻后深翻入土。采用大小行方式種植,大行行距80 cm,小行行距40 cm,除草劑用施田補(33%二甲戊靈乳油),每667 m2用藥100~120 mL,對水30 kg稀釋后進行噴灑,之后覆蓋80 cm幅寬的地膜。
石家莊地區(qū)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為宜。在播種前先將種子浸于55 ℃左右的熱水中攪拌,保持水溫恒定15~20 min,然后在25~30 ℃條件下繼續(xù)浸泡12 h左右,用清水洗凈后于25~30 ℃下催芽,待5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播種采用直播方式,在薄膜上按行距40 cm、株距25~30 cm打定植孔,深度5 cm左右,穴中澆足水,待水滲下后,每穴播種2~3粒,播后覆土2~3 cm,覆土后將采摘通道及覆土的地方再噴灑1遍施田補。第1片真葉展開時進行第1次間苗,去掉病、殘、弱苗;第3~4片真葉展開時定苗,每穴留1株壯苗[3]。
3.4.1 中耕培土
黃秋葵苗期生長緩慢,定苗后需連續(xù)進行2~3次中耕除草,以提高土溫。結合除草進行培土防倒,促進植株根系發(fā)育。
3.4.2 水肥管理
定苗后及時澆水,開花結果期要供給充足的水分,促進嫩果發(fā)育。土壤過干會使果實纖維化,影響產量和品質。結合澆水進行追肥,雨后要及時排水,避免漚根。石秋葵2號采摘期較長,要及時補充養(yǎng)分,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還要定時追肥。出苗后施提苗肥,每667 m2施尿素6 kg;定苗后開溝撒施全肥,每667 m2施復合肥20 kg。立秋后15 d開始追肥,每次667 m2施尿素7.5 kg、硫酸鉀6 kg,連追2~3次。在采收期內,每隔15 d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1次。
3.4.3 整枝
秋葵前期營養(yǎng)生長旺盛,會使開花結果延遲,可采取扭葉的方法控制營養(yǎng)生長;開花結果期,為改善通風條件,及時摘去下部老葉及老果莢,一般果下留2~3片葉即可。
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疫病等,發(fā)病初期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5%植病靈1 000倍液,或83增抗劑100倍液噴霧,每隔7 d噴施1次,連續(xù)2~3次。蟲害主要有螞蟻、蚜蟲、棉鈴蟲,用50%的辛硫磷拌木屑撒于螞蟻出現(xiàn)的地方誘殺螞蟻,可用阿維菌素、吡蟲啉、溴氰菊酯、2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等3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棉鈴蟲。
開花后4~5 d,嫩莢長度8~12 cm時采摘最佳,這時平均單果質量在16 g左右。采收時間以早晨為宜,用剪刀剪斷果柄,防止損傷枝杈。嫩果上保留1 cm的果柄,因莖、葉、果實上都生有刺毛,采收時應戴上手套,穿長褲和長袖上衣,否則容易被刺傷,造成奇癢難忍。此外,還要及時剪去老果莢,以免影響植株生長和開花結果。石秋葵2號從播種到初收約50 d,一般每667 m2產量在2 300 k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