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惠燕
摘 要: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應該加強對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提高對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重視程度,將其與小學英語更好地結合到一起,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一定的力量。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禮儀 英語教學 運用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0.012
一、重視學生實踐,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傳統(tǒng)文化禮儀滲透
在對教學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的過程其實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以及促進的過程,特別是英語作為一個語言類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更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以及配合,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因為教學時長以及教學課時有著一定的限制,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經常會出現(xiàn)難以滿足自己求知欲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學生不僅對英語知識出現(xiàn)一知半解的情況,同時教師也無法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將傳統(tǒng)文化禮儀滲透到其中。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更多地組織一些課后活動以及實踐教學互動,讓學生參與到其中。簡單來說,學??梢苑e極舉辦一些相關的教學文化拓展活動,這樣學生能夠通過活動更好地對自身的知識進行拓展,并且將課堂的知識與實踐的拓展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學校還可以聘請一些中外文化研究的知名學者,讓這些學者向學生講授一些中外文化知識以及文化習慣,這樣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到中外文化,提高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學校在進行教學安排的時候,可以讓英語教師和漢語教師一起進行教學,并且在課后引導學生多看一些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英文雜志或者是英文書籍,這樣能夠在學習英文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學習。例如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學習到春節(jié)等英語單詞,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一些與春節(jié)相關的故事或者是習俗,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與自己接觸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并且是傳授自己知識的主要對象,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以及傳統(tǒng)文化學習,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對自身的教學能力進行強化,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小學英語內容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結合到一起,提高教學質量。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當中,要想有效地對傳統(tǒng)文化禮儀知識進行運用,英語教師首先應該確保自己具備較為豐富的禮儀文化知識,并且將這些相關的禮儀文化知識與英語內容結合到一起,通過自身的語言組織教授給學生。簡單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以及觀看影片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在進行實踐的過程當中,還應該把握教學方向以及教學原則,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簡單舉一個例子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找好文明禮儀的切入點,例如在向學生進行打招呼等禮貌詞語教學的時候,讓學生明白懂禮貌也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禮儀。
三、強化英語教材革新
要想更好地將英語知識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禮儀結合在一起,不僅需要教師提高對于這一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還應該對英語教材進行一定的革新。就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英語教材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傳統(tǒng)文化禮儀在英語教材當中所占的比重較少,這樣對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應該對現(xiàn)有的英語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改革,加入一些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禮儀,讓學生能夠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禮儀進行學習。
四、樹立良好的小學英語禮儀文化教育目標
一方面,文化教育屬于跨文化交際階段核心元素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長久化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禮儀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予以高度的關注。不僅如此,需要加深對禮儀文化教育重要性的理解。英語教學活動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工具性屬于英語教學活動的基本屬性,使學生能夠利用英語學科知識進行聽、說、讀、寫,并為日常的交際和交流提供有力保障。人文屬性屬于英語教學活動當中的重要屬性,其中包含了文化、情感以及道德等精神方面的主要內容,并且可以將其理解為人本性質與文化性質的相互結合。
另一方面,還需要端正小學禮儀文化教育態(tài)度,使教師能夠在日常的英語課堂當中,對教材內部所蘊含的育人內容進行挖掘,并注重對學生禮儀行為的培養(yǎng),使其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跨文化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及時地改變自身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意識,以積極的禮儀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接受西方文化的滲透,并加大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力度。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能夠積極地學習與語言相關的學科知識,還需要通過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全面化培養(yǎng),從禮儀培養(yǎng)目標入手,以不同的角度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中西禮儀文化的綜合了解,保障顯性活動與隱形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
五、改進小學英語禮儀文化教育方法
一方面,學習方法的塑造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并探究英語教學背后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和禮儀文化,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需要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進行轉變。教師需要在開展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同時,采用創(chuàng)設語境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進行革新,為學生的英語交際、語言發(fā)展、思維能力、口語交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能夠在完成日常英語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積極地體驗、感知并思考與英語學科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禮儀相關的主要內容,采取交流與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觀察、發(fā)現(xiàn)、總結并歸納有效的語言知識。
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學生對文化內容的體驗感,教師需要根據(jù)禮儀文化教育當中所指定的特定化內容,并根據(jù)階段性的英語教學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的真實語境,并為其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安排多樣化的語言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體驗等多種不同形式的禮儀文化,對已經學習的英語學科知識進行內化處理,深入地領悟到禮儀文化當中的精髓。除此之外,還需要在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還需要對日常作業(yè)形式和課外實踐活動進行改善,確保形式和活動內容的豐富性,為學生構建多種不同類型的交際平臺,使其能夠在參與的過程中對日常學習階段所學得的語言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加以鞏固,通過親身實踐和深入體驗,充分地感知中西方禮儀文化當中的內涵,并將其體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以及行為當中。不僅如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當中以合作互助和課堂互助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采用自主或者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多種語言學習途徑和開闊性學習思路的引導下,強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六、小學英語與禮儀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
首先,需要明確禮儀文化內容的相關分類。結合中外禮儀文化教育元素,可以將小學英語禮儀文化教育內容劃分成為顯性和隱性兩種不同的部分。其中,還可以對顯性禮儀文化內容進行細致化處理,并將其劃分為個人日常禮貌用語、基本家庭禮儀、基本校園禮儀以及基本公共場合禮儀等四個不同的板塊。對于隱性禮儀文化內容來說,還可以將其分為問卷調查、餐桌禮儀、語音、語調、表情、眼神等非語言交際內容。
其次,還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使抽象的語言和禮儀文化能夠逐漸朝著生動性和可視性的方向轉型,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參與到英語文化禮儀教學活動當中,促進學生對中西方禮儀文化予以了深入的理解。此外,還需要采取豐富性的小學英語禮儀文化教學方法,通過對融合教學法的使用,強化教材內容與課外材料的融合力度,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小學英語與禮儀文化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加深對禮儀文化英語教育知識的感知力度以及對中西禮儀文化內容的理解程度。
最后,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語言能力設置不同主題的禮儀文化內容板塊,引導學生搜集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之間的異同情況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擴展學生視野的目的。另外,還需要對禮儀文化內容的合理性安排予以重視。英語學科當中的禮儀文化教育存在育人價值,并以顯性或者隱性的形式,充分地體現(xiàn)在各個階段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在初期的備課過程中,需要盡量選擇含有禮儀文化元素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文本進行二次構建,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汲取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李霞《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職外語教學中的思考》,《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
[2] 姜薇《讓傳統(tǒng)文化與英語教學同行》,《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第4期。
[3] 劉琴《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于英語教學之中》,《考試周刊》2008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