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及活動形式,是一種展示學生自我個性、匯集集體智慧、進行優(yōu)勢互補的有效學習方式,它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而且能夠擴大參與面,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從而提高能力。只要小組合作時精心挑選內(nèi)容,把握契機;要求明確,合作有序;教師關注引導,有效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活動中保證時間,讓學生積極交流,大膽展示,就一定能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大效能,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實質。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明確有序;引導提升;保證時間;把握契機
《義務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n堂上,我們常常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它是師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形式。教師經(jīng)常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問題,選擇恰當?shù)臅r機開展小組合作。學生在合作中,可以交流調查訪問的結果,可以整理提煉匯報資料,在探討中進行思維碰撞,去進行體驗感悟從而有明確的道德認識,并落實在實踐行動中,內(nèi)化為道德行為,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翻看小學德法課本,我們發(fā)現(xiàn)課本中常常設置“小辯論”“小討論”“說一說”等內(nèi)容,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要求不同,但都具有開放性。在教學中,面對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最習慣采用的就是小組合作形式。教師期待實現(xiàn)教學方式由教師主動講解到學生自主探究,內(nèi)化認知的轉變,但是,由于缺少對小組合作學習要求與目標的深入探討,缺少相關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經(jīng)驗,課堂上呈現(xiàn)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看似熱熱鬧鬧的討論背后,卻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引發(fā)我們的思考。
問題1:合作學習怎么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希望每個組員都開動腦筋,集思廣益,匯集集體智慧得出自己的觀點,可是教師往往只安排了組長卻忽略了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和其他組員的分工,這樣一來,交流內(nèi)容時互相推讓“你先說、他先說”卻一個都不說,或者由能力強的孩子一個人說完了,其他孩子沒話說,這樣又怎能稱之為“合作”?
問題2:合作學習是為誰?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時間由老師宣布開始與結束,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合作學習根本沒有結束,甚至剛剛開始不久,但老師預計的時間到了,只能草草結束,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像是走過場的演員,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呢?孩子沒有充分地討論,沒有深入地理解,就急于匯報,這樣的“生成”不僅影響了學習的效果,而且剝奪了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權利,這樣的課堂能有生命力嗎?
問題3:什么樣的內(nèi)容需要合作學習?不可否認,合作學習的方式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但真的什么問題都能合作學習嗎?從教學實踐中不難看出,簡單的內(nèi)容,學生都能完成,何須合作?太難的問題,學生無所適從,怎么合作?
在種種質疑聲下,通過理論學習與平時的教育實踐,我感受到教師應從細節(jié)入手,從自身做起,讓小組合作學習走向高效,讓課堂成為孩子們自己的舞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動”起來。
一、 要求明確,合作有序
在合作學習內(nèi)容明確的基礎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要求與具體合作安排,我們常采用 4~6 人學習小組,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喜好或能力,分別承擔合作學習任務,學習難度要有梯度,保證活動可以正常進行。組長要選擇負責任、和組員友好相處、善于傾聽的學生擔任,組長人選最好不要固定,可以輪流擔當,讓每個孩子都有自信。組內(nèi)成員要有明確分工,落實具體任務,在一定時間內(nèi)任務互換,使得每個組員都能得到不同方面的鍛煉與提高,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
合作學習時,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好是按一定順序,組長最后發(fā)言,也可以進行小結,要避免小組匯報成為某個孩子一個人的舞臺,要讓性格內(nèi)向或能力較弱的孩子也有表達的機會;組員不能全程充當“聽眾”,要求組內(nèi)做到人人參與,大膽表達。在小組討論、交流學習時,不要對學生表達的觀點要求過高,觀點可以提煉再加工,如果意見有出入,可以在組內(nèi)說說自己的理由,大家評判,思考觀點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如果觀點不同,也要尊重別人的發(fā)言,耐心傾聽后再闡述自己的觀點,能友好地和組內(nèi)同學解決問題,進而達成一致性意見,以保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熱情,爭取人人都有收獲。
例如:一位老師執(zhí)教《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幫助學生明確了小組合作學習要求與具體分工,使得每個組員都能得到不同方面的鍛煉與提高。她是這樣安排的:“小組討論要求:①每組只有一位同學說話的聲音,且聲音不能讓老師聽見,如雷同,請搖頭放棄。②同學說話時,請其他同學眼睛看著發(fā)言同學,認真傾聽。③小組交流完畢請坐正。④本次交流從3號開始:3-4-1-2。”這位老師拋棄了以往熱熱鬧鬧的交流場面,而讓每個人都靜下來,尊重對方,傾聽別人的觀點,小組合作落在了實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彰顯。
二、 關注引導,有效提升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作為教師,不能僅僅站在一邊,做一個旁觀者,而要融入活動中去,在活動過程中做好引導和參與的工作。我們常說“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要“走近孩子”“俯下身子”到小組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關心每個學生的活動狀態(tài),對學生的觀點及時進行鼓勵。教學時,教師可以以一個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參與到合作的小組中去,就能關注到學生的活動參與情況,可以啟發(fā)較少發(fā)言的同學參與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出現(xiàn)討論僵持或思維受到局限時,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點撥,使學生較快的理清思路,繼續(xù)活動。交流時,我們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填補空白,也可以關注捕捉課堂上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我們要學會從學生的個性體驗中,從學生的質疑困惑中發(fā)現(xiàn)他們不斷生成的需要,讓孩子們有感而發(fā),在交流中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結論,嘗試去解決問題,這不斷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的過程、明理導行的過程。
在教學《可愛的動物》這課時,筆者讓孩子們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與動物之間的趣事,由于故事來源于孩子們自己的經(jīng)歷,所以講述得自然而真實,有的邊說邊比劃,有的說著糗事自己都忍俊不禁,有的逗得全班哈哈大笑……孩子們的話語中、神情中流露出對動物的喜愛,他們從生活中選取了太多動物可愛的一面,從生活中感受到動物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在小組反饋交流后,我擷取了小狗、鯨魚、大象被傷害的三個鏡頭,引導他們思考“怎樣才是真喜歡”,說一說在自己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動物被傷害的現(xiàn)象,激發(fā)相應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孩子們設身處地為動物想:“想想你和動物相處的快樂時光,再看看受到傷害的這些動物們,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從震驚、難過到引起共鳴……他們的感受特別的真實,有紅了眼圈的,有忍不住落淚的,有強忍著淚水的……他們的回答也動情入理:“它們太可憐了,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為什么要傷害它們呢?”“動物給我們帶來那么多快樂,你們怎么忍心去殺它們呢?這也是一條生命?。 薄叭藗?yōu)榱俗约旱乃叫?、為了自己的錢包,傷害了那么多動物。大象沒有了象牙,怎樣保護自己?那些魚翅的背后,是多少條小生命?假如你是這些動物,你會怎樣想?”……我感受到孩子們走進了文本里,情感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里。我想,德法課堂獨特的魅力往往來自學生的自我認知、實踐經(jīng)驗與課本內(nèi)容交融后產(chǎn)生的自我體驗,而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和生成,才讓課堂煥發(fā)出迷人的精彩。
三、 保證時間,思考交流
《義務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與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jīng)驗,不斷激發(fā)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我們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想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通過小組內(nèi)的交流、探討,可以不斷地產(chǎn)生新的想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真實需求基礎之上的,他們經(jīng)過獨立思考,通過互相交流從而有所收獲,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看到成效。
在教學《我家的好鄰居》中“不給鄰居添麻煩”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選擇了小組合作,希望通過討論來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們在小組交流中明晰了觀點,進行了價值澄清,從而形成道德情感上的共鳴,達成一致的行動。學生在小組思辯與集體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和鄰居和睦相處,更多地要從自己出發(fā),要有約束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真正做到“不給鄰居添麻煩”,生活才會更加快樂、和諧。
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尊重學生積極的價值取向,引導他們充分地說,說得充分,認同他們多元的解決辦法,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情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關注生成的“新亮點”,以此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的分析,求同存異,形成一致的意見。如果大家的觀點還存在分歧,也可以在課后進一步的探討與交流,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而且讓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
四、 精挑內(nèi)容,把握契機
葉瀾教授曾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睆膶嵺`來看,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今,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合作學習時所要研究的問題不是大家所關注的,那么就很難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果質疑的問題來源于學生,必定煥發(fā)起他們學習的極大熱情,為小組合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我家的好鄰居》中“不給鄰居添麻煩”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從教材上的案例轉向生活,從“跳繩”“看電視”兩個案例入手,讓學生獲得走向他人心靈的通道,經(jīng)驗他人的經(jīng)驗,體驗他人的體驗。通過觀看案例的前半段引發(fā)學生討論交流,換位思考,從而由此及己,審視自我,通過小組討論:“在家里還有哪些活動也會影響到鄰居”認識并體驗到鄰里生活要多為他人著想;通過交流“你家有什么煩惱嗎?當時是怎么處理的?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讓學生從生活中選取鮮活的事例,來感受“麻煩”給我們帶來的不便,從而自我反省,尋求并學會解決鄰里問題的方法。由于問題都來源生活,來源于他們自己,孩子們便有感而發(fā),在交流中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習體驗的過程、明理導行的過程。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展示自我個性、凝聚集體智慧,組內(nèi)優(yōu)勢互補的學習方式,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通過相互交流,加深理解,提高能力。只要教師要求明確,確保合作有序;能夠關注引導,幫助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保證時間,讓學生積極思考交流,展示思維個性;精挑內(nèi)容,把握合作契機,就一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動”起來,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實質。
參考文獻:
[1]張云華.讓小學生動起來:論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19(2):69.
[2]韋梅娟.合作學習讓課堂活起來[J].語文課內(nèi)外,2019(6):106.
[3]閔嗣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動起來[J].學周刊,2015.
[4]王春娣.充分利用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能動性[J].新課程導學,2019(27).
作者簡介:
伏蓉蓉,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