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剛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普外科,遼寧 沈陽 110000)
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疾病,大部分患者發(fā)病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且隨著病情發(fā)展,可能會出現(xiàn)滑動性斜疝、可復性或嵌頓性疝等,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1]。目前,手術為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以往主要應用疝囊高位結扎疝修補術,但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導致術后恢復速度較慢,且可能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成熟,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為治療該病較為興起的一種修補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臨床對于該術式的治療效果尚存在一定爭議[2]?;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憙煞N術式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行疝囊高位結扎疝修補術治療的5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A 組,另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1 月于本院行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的5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B組。A 組男36 例,女14 例;年齡21~62 歲,平均(36.98±3.25)歲;病程5~25 個月,平均(13.25±2.19)個月;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2~26 kg/m2,平均BMI(24.15±1.35)kg/m2。B 組患者男34 例,女16 例;年齡22~63 歲,平均(36.86±3.10)歲;病程6~26個月,平均(13.69±2.08)個月;BMI 22~27 kg/m2,平均BMI(24.06±1.42)kg/m2。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股溝疝診斷標準[3];②經體格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確診;③符合手術指征;④臨床資料與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存在血液系統(tǒng)性疾??;③有腹部手術史;④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
1.3 方法
1.3.1 A 組 疝囊高位結扎疝修補術:全身麻醉后,于腹股溝韌帶上做一5 cm 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組織,尋找疝囊位置,并將其游離至頸部,進行高位結扎,把大小合適的補片安置在精索后側進行修補,并分別固定在恥骨結節(jié)、腹股溝韌帶、腹內斜肌等位置,隨后縫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環(huán)口,逐層縫合切口,在切口表面貼敷消毒后的紗布。
1.3.2 B 組 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臍下0.5~1 cm 處做一2 cm 手術切口,掀開皮膚,隨后切開腹直肌前鞘,并分離至后鞘,手術醫(yī)師使用食指進入腹膜前間隙,放置10 mm Trocar,建立CO2氣腹,維持壓力為12~15 mmHg,于手術切口下2~3 cm位置及恥骨上5 cm位置分別再放入5 mm Trocar,分離疝囊與腹股溝區(qū),如果疝囊體積較大,已經被陰囊全部包裹,則在頸部使用套扎線橫斷疝囊并結扎,無需清楚分辨出疝囊,再依據(jù)患者腹股溝區(qū)面積選取大小合適的補片,從套管鞘置入,使其覆蓋股環(huán)、內環(huán)與直疝,固定補片后完成手術。
1.4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術后1、3 d,分別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②術后恢復狀況:分別記錄肛門排氣、首次下床活動與住院時間。③并發(fā)癥:記錄兩組術后3個月內切口感染、尿潴留、陰囊血腫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VAS評分比較 術后1、3 d,與A組比較,B組V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B組(n=50)A組(n=50)t值P值術后3 d 2.20±0.42 3.34±0.59 11.131<0.001術后1 d 3.86±0.71 4.69±0.64 6.140<0.001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與A 組比較,B 組肛門排氣、首次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住院時間(d)4.56±1.08 8.12±2.55 9.090<0.001組別B組(n=50)A組(n=50)t值P值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1.68±0.67 2.73±0.60 8.255<0.001首次下床時間(h)12.48±3.22 22.06±3.67 13.875<0.001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B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大部分腹股溝疝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可獲得良好療效,但手術屬于創(chuàng)傷性治療,也會給機體造成一定損傷,導致術后出現(xiàn)疼痛、并發(fā)癥等。因此,如何減輕手術治療的創(chuàng)傷性是長期以來臨床研究的熱點。
疝囊高位結扎疝修補術操作簡單、視野清晰,其主要處理方法為高位結扎疝囊,縫合不同結構的解剖層,會改變正常組織結構,增加組織張力[5]。因此,該術式的解剖范圍大,會直接增加手術創(chuàng)傷性,最終導致術后出現(xiàn)疼痛,影響術后恢復。并且,從生理學角度分析,該術式不符合解剖生理特點,會對創(chuàng)口愈合造成影響,增加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6-7]。相比疝囊高位結扎疝修補術,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僅需在腹膜前間隙實施手術操作,無需進入腹腔內部,術中將補片放至腹橫筋膜與腹膜之間,相當于重建腹橫筋膜,覆蓋全部缺損范圍,可有效修補缺損部位,符合人體解剖特點,還可緩解腹腔內壓力沖擊[8];同時,能清晰放大病灶組織結構圖像,可提高手術操作精準性,避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9]。因此,其創(chuàng)傷性較小,可有效減輕手術應激反應,術后疼痛輕微,利于術后身體快速恢復,且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性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 d,與A 組比較,B 組VAS評分較低,肛門排氣、首次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較短,并發(fā)癥較少(P<0.05),提示該病行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優(yōu)勢更明顯,利于減輕疼痛,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同時并發(fā)癥少,與周博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應用價值更高,可有效減輕疼痛,促進身體康復,且并發(fā)癥少,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