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偉忠,王國方,顧根網(wǎng),馬繼恒
丹陽市中醫(yī)院腫瘤科,江蘇丹陽 212300
乳腺癌的檢出率受主動受檢率提升、診斷技術進步的影響有了明顯提高,尤其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不斷升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1-2]。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由于未進行定期體檢,等到有明顯癥狀時才到醫(yī)院接受相關檢查,導致確診時病變已經(jīng)進入中晚期,大多不適用于接受手術根治,必須接受放化療治療[3]。隨著研究的進展,新輔助化療方案逐漸取代常規(guī)化療方案,且在臨床應用中顯示出更好療效,當前新輔助化療逐漸成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選化療方法,通過新輔助化療能明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使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獲益[4-5]。但當前臨床關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具體方案選擇還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TEC方案、EC-T方案均有應用,但具體哪種方案療效更佳還未有統(tǒng)一結論。該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該院收治的154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就這兩種化療方案的效果進行具體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154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化療方案分為兩組。觀察組77例,均為女性;年齡45~74歲,平均(62.75±10.17)歲;病變分期:Ⅰb期24例,Ⅱa期40例,Ⅱb期13例;病理分型:浸潤型導管癌38例,浸潤性小葉癌29例,黏液腺癌10例。對照組77例,均為女性;年齡47~75歲,平均(61.39±10.23)歲;病變分期:Ⅰb期25例,Ⅱa期38例,Ⅱb期14例;病理分型:浸潤型導管癌39例,浸潤性小葉癌30例,黏液腺癌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開展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且有明確病理結果,原發(fā)腫瘤最大徑超過2 cm;②TNM分期在Ⅰb~Ⅱb期[6];③近半年內(nèi)未接受過激素治療;④單側乳腺癌,首次接受治療;⑤Karnofskv評分[7]超過80分;⑥患者知曉研究內(nèi)容,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復發(fā)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②心、肺、肝、腦、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③合并其他乳腺疾??;④具有化療禁忌證,對該研究預計使用的化療藥物有過敏反應;⑤癌灶發(fā)生遠處轉移。
對照組接受TEC化療方案治療,表阿霉素75 mg/m2于化療第1天分2次靜脈滴注,持續(xù)2 d;環(huán)磷酰胺500 mg/m2于化療第1天靜脈滴注;多西紫杉醇75 mg/m2于化療第3天靜脈滴注。21 d為1個化療周期,持續(xù)接受6周期化療。
觀察組接受EC-T序貫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表柔比星(國藥準字H20000496)100 mg/m2,環(huán)磷酰胺(國藥準字H20066726)50 mg/m2靜脈滴注d1,21 d為1個化療周期,共治療4個周期。之后序貫使用多西他賽針(國藥準字H20020543)75 mg/m2靜脈滴注d1,3周為1個化療周期,繼續(xù)化療4個周期。
白細胞計數(shù):分別化療前、化療1周期后、化療2周期后、化療3周期后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利用DETAK2抗凝的紫色真空采血管采集兩組患者肘靜脈血液2 mL,充分混勻后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通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白細胞計數(shù)進行檢測。正常參考范圍:(4.0~10.0)×109/L。
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骨髓抑制、惡心嘔吐、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脫發(fā)、閉經(jīng)、肝功能損害的發(fā)生率。骨髓抑制即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發(fā)生率,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判定標準[8]:<2.0×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判定標準[9]: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1.0×109/L。
療效評定[10]:依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實體瘤評定標準進行該次化療效果的評價,完全緩解:癌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xiàn),維持至少1個月;部分緩解:癌灶體積縮小一半以上,維持超過1個月;穩(wěn)定:癌灶體積縮小不足一半,但增大不足1/4,維持至少1個月;進展:癌灶體積增大超過1/4,或有新病灶出現(xiàn)。腫瘤控制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預后: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比較兩組隨訪結束時的總生存率,并比較兩組隨訪期間無進展生存時間(隨訪開始到病變發(fā)生進展或死亡的時間間隔)。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生存曲線圖采用Graphpad prism 9制作。
觀察組與對照組化療前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化療1周期后、化療2周期后、化療3周期后白細胞計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化療1周期后、化療2周期后、化療3周期后白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組內(nèi)化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化療前及化療1、2、3周期后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s),×109/L]Table 1 Comparis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chemotherapy and after 1,2,and 3 cycles of chemotherapy[(±s),×109/L]
表1 兩組患者化療前及化療1、2、3周期后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s),×109/L]Table 1 Comparis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chemotherapy and after 1,2,and 3 cycles of chemotherapy[(±s),×109/L]
組別 化療前 化療1周期后化療2周期后化療3周期后觀察組(n=77)對照組(n=77)t值P值7.53±1.95 7.61±1.83 0.263 0.793 6.01±1.13 5.29±0.67 4.809<0.001 5.19±1.07 4.11±0.57 7.817<0.001 4.13±1.26 3.08±0.39 6.985<0.001
觀察組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癥、閉經(jīng)、肝功能損害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惡心嘔吐、脫發(fā)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chemotherapy[n(%)]
觀察組化療結束后腫瘤控制總有效率為77.92%,明顯高于對照組腫瘤控制總有效率的62.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化療結束后腫瘤控制有效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rates of tumor control after the end of chemotherap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觀察組治療結束后1年內(nèi)的總生存率為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總生存率79.22%;觀察組隨訪期間的無進展生存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圖1。
表4 兩組1年隨訪期內(nèi)的總生存率及無進展生存時間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overall survival rate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1-year follow-up period
圖1 兩組無進展期生存時間K-M曲線Figure 1 The K-M curve of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 in the two groups
新輔助化療方案是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方式,但新輔助化療也具有不同種方案,不同方案臨床應用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合理選擇化療方案對于保證化療效果,幫助患者獲得更好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藥物序貫化療在乳腺癌化療治療中的應用逐漸廣泛,對比研究證實,這一化療方案不僅可獲得更好的效果,還能減輕骨髓抑制[11-12]。該研究觀察組采取的化療方案為EC-T方案,其中使用的化療藥物包括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多西他賽針3種,其中表柔比星是一類蒽環(huán)類藥物,是乳腺癌化療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化療藥物,可以嵌入DNA堿基中,并影響DNA、相關蛋白質、RNA合成[13]。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表柔比星在一定條件下結合DNA后可形成復合體,能對腫瘤組織DNA產(chǎn)生破壞[14]。不過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表柔比星具有肝腎毒性,會導致骨髓抑制[15]。環(huán)磷酰胺是細胞周期抗腫瘤藥,不具備特異性,能與DNA交叉結合后對DNA合成形成抑制,且能同時抑制RNA合成,可有效抑制機體細胞以及機體免疫狀況。多西他賽是植物類抗腫瘤藥物,能抑制微血管的解聚,相較類似藥物紫杉醇有更強的微管蛋白結合位點,可發(fā)揮更好的抗腫瘤活性。研究顯示多西他賽存在細胞周圍特異性,在M期就能續(xù)斷細胞發(fā)展[16]。
該研究觀察組化療1、2、3周期后白細胞計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知EC-T化療方案能控制白細胞計數(shù)減低。該研究觀察組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癥、閉經(jīng)、肝功能損害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EC-T的化療方案相較TEC的化療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能有效減少多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兩組惡心嘔吐、脫發(fā)發(fā)生率差異不大,考慮是由于這兩種不良反應是化療最普遍出現(xiàn)的毒副反應,因此相較其他不良反應兩組發(fā)生率均較高,而因為該研究納入研究對象較少,因此這兩種不良反應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往后可進行更大樣本量的研究以論證是否在所有不良反應中EC-T方案發(fā)生率均更低。該研究觀察組化療結束后腫瘤控制總有效率為77.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34%(P<0.05),可知EC-T序貫新輔助化療方案能保證更高的腫瘤控制有效率。韋斌等[17]進行的研究顯示,接受EC-T方案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與TEC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63.33%vs 60.00%),分析與納入對象不同、用藥劑量劑型差異有關。但何巖等[18]進行的研究顯示,觀察組接受ECT方案治療后的PCR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該研究一致,證實EC-T化療方案在乳腺癌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觀察組治療結束后1年內(nèi)的總生存率為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22%(P<0.05),觀察組隨訪期間的無進展生存時間為(9.27±2.46)個月,明顯長于對照組(7.14±1.73)個月(P<0.05),可知EC-T序貫新輔助化療方案能使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獲益,這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乳腺癌采用EC-T序貫新輔助化療方案能獲得更好的腫瘤控制效果,能減輕毒副反應,增加患者生存獲益,療效及安全性均較滿意,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