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萱
小提琴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西洋樂器與民族音樂完美結(jié)合的代表作。通過淺析此曲的演奏風格和技巧探究,拓展了音樂融合發(fā)展的前景,在音樂藝術殿堂里再結(jié)碩果。
1963 年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一經(jīng)上映好評如潮。尤其是片中的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以它特有的韻味格外打動人心。這部影片是集愛情,反特,民歌及地域風情為一體的作品。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zhàn)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伸入,隨著劇情發(fā)展,展現(xiàn)了邊疆戰(zhàn)士和楊排長一起與特務(假古蘭丹姆)斗智斗勇的精彩情節(jié),取得最后勝利的阿米爾和心愛的姑娘重逢在一起的故事。2019 年,該曲提名新時代國際電影節(jié)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全國十佳電影金曲獎。這份殊榮充分證明了這首插曲的藝術魅力。
《花兒》這首曲目在改篇成小提琴曲后,它的藝術魅力又得了升華。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韓鐵華于1980 年創(chuàng)作改編的,此曲非常巧妙地運用節(jié)奏,調(diào)性,速度等因素,充分發(fā)揮歌曲的充沛情緒,又利用變奏,展開等手法,豐富深化了民歌的愛情主題和豐滿的音樂故事,改編成了一首既變化又統(tǒng)一,既有歌唱性,抒情性,又在音樂的程度上充分發(fā)揮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樂曲,使這首優(yōu)美的旋律久唱不衰。
我國多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都演奏過這首曲目,如:俞麗拿,陳蓉暉,呂思清等,在小提琴樂曲中,著名的中國樂曲有很多,如:《豐收漁歌》、《漁舟唱晚》,《思鄉(xiāng)曲》《苗嶺的早晨》等,小提琴最擅長抒情,任何樂器難以比擬。在本曲中,以優(yōu)美的小提琴旋律展現(xiàn)了濃郁的新疆風情,抒情又有力量,因此深深地打動著聽眾。
字面意思為被挾持,指有控制的靈活速度,有些音符長度因速度略為減慢或略為加快而有所增減。自由速度以從容自如,不著形跡為最佳。因此整個樂曲開始的情緒是飽滿的,有控制力的。第一個音在G 弦上開始,深沉而有力量。如f 表示表達力度強,以及下劃線表達飽滿的音符。因此需要演奏者控制好第一個音的運弓,運用大臂的力量,從下弓的部分開始。緩緩的演奏出前兩個長音。引子部分的鋼琴伴奏也沒有固定的音符拍值,因此就留給演奏者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該表情術語出現(xiàn)在該曲的主旋律的低音再現(xiàn)部分。也是歌曲的主旋律,因此演奏者在拉這一段落的時候,要中速,不能太快,左手拉琴的過程中要使用柔弦,讓弓毛與琴弦之間充分的震動,就好像歌唱時自然發(fā)出的“顫音”,同時弓子要拉開,運用全弓,這一段低音部分就像男主人公在訴說著對女主人公深沉的愛意。
亦用是提醒表演者不要拖泥帶水。該音樂術語出現(xiàn)在在全曲的連接部分。即將到全曲的高潮。此處的演奏,音樂線條逐漸上升,起到推動情緒的作用,由此達到了高峰,很好的承接了低音旋律,并且為后面的華彩段落做鋪墊,因此速度要快,是激動的。在譜面第二頁的第二個小節(jié)處,一拍半的“mi”到半拍的“sol”用全弓,連弓。從弓根開始,伴隨著mf 的力度記號,并加入左手的柔弦演奏。之后緊接著的三連音用飽滿的中弓,分弓拉奏。繼續(xù)推進兩拍的“sol”,循序漸進,從力度,到速度,以及運用的情感都是逐漸的遞增,起到一個推動向前的作用。
通常表示活潑。用以表示一個輕快的樂章,往往和其他形容詞或表情術語連用。該表情術語所在段落為快板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因此演奏時快速,活潑,推動著激昂的情緒,表達出了濃郁的維吾爾族風格特征。在樂譜的高潮部分,帶“tr”的音符要控制好左手的落指速度,讓左手四個手指落指均勻,清晰,有力。這演奏全曲高潮部分的時候,右手的弓段部分應該用偏上半弓的中弓進行演奏,更多的運用小臂的力量,用“巧勁兒”而不是蠻力。能夠讓這個部分更加地輕快,靈活。演奏到這里,仿佛讓聽者也感受到了維吾爾族的少男少女翩翩起舞的熱鬧場面。
在小提琴中的演奏是指一串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依次連續(xù)奏出,通常作為一種專門的技巧訓練用于練習曲中,最常見的是幾個音一組。是小提琴基本功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曲的開頭部分有一組音階式的技巧。出現(xiàn)在曲譜第1 頁的第三小節(jié)。從“l(fā)a”到“fa”,這個技法難點處在全曲的引子部分,在演奏這個小節(jié)時,演奏者要做好左右手的搭配,既保證在相對的時值內(nèi),控制好弓速,又要確保左手的音符個個清晰、完整。到最后一氣呵成地演奏11 個音符。由此看來,針對性的訓練左手手指的靈活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此處的演奏部分拍子時值相對自由,第一個音“l(fā)a”節(jié)拍較長,隨后的十個音符依次奏出。速度由慢到快,伴隨著音符下面的漸強符號。聲音也是由弱,到強;由緩到急。為整首音樂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在小提琴中,指兩根鄰弦同時奏出的兩個音。不僅按弦發(fā)響的兩個音稱為雙音,一個音用空弦或兩個都是空弦音也稱作雙音。在我們平時練習雙音的過程中,弓在兩根弦上的力量要控制好,音響要均衡、諧和。為了掌握好音準,可以從縱向、橫向兩方面(即同時發(fā)聲的兩個音的音準關系及前后兩個音的音準關系)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兩個音分開練習,再合起來拉。其中,譜例中的第27 小節(jié),用到了小提琴的雙音技巧。雙音的部分再現(xiàn)了前一句的主旋律部分,起到了加強,烘托的作用。感覺在感情上更加的激情澎湃。其中雙音技巧的部分,左手應該掌握好“fa”到“l(fā)a”的大三度音準,“mi”到“sol”的小三度音準。右手應該運用偏弓根的部分去演奏雙音。短促,清晰,而有力。直到最后由“升dol”到“mi”組成的雙音,延長,用全弓結(jié)束。
意大利語為pizzicato。常用縮略的形式“pizz”表示用手指撥動弓弦樂器的琴弦,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用左手進行撥奏,可與右手拉奏的音同事響出,也可以單獨響出。其中,較新的改進有巴托克的撥奏中,讓弦從指板上彈開,發(fā)出脆而快的響聲。在本首曲譜中第三頁第二行的部分為撥奏部分,作者用這種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模擬了,哈薩克族的彈撥樂器冬不拉,營造出了一種濃烈的少數(shù)民族風格,撥奏時,用右手的食指撥動琴弦,使琴弦充分的震動,發(fā)出悅耳動聽的聲音。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段的主旋律在鋼琴伴奏的部分,因此演奏的過程中心中要一邊哼唱主旋律和節(jié)拍,一邊進行撥奏。
1、回音(grupetto)是裝飾音的一種,指從上方的一音開始,繞音一轉(zhuǎn)。最常見的形式是在音符的上方加標記,像一個橫過來的“S”。回音出現(xiàn)在曲譜的第二頁的最后一行。在此處的演奏應該是“l(fā)a si la sol la”左手在一把位演奏,三指和四指相互交替,演奏這個部分的時候,需要注意手指的靈活性。平時在基本功的訓練中也要加強針對手指的訓練。
2、顫音(trillo)也是裝飾音中重要的一員,具體演奏手法是一音與它本身上方的二度音迅速的交替,重復。顫音中包含的音符數(shù)取決于該音符的長短,如果音值特別短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回音演奏。其中在音符上方的“tr”為顫音記號。此音樂記號出現(xiàn)在曲譜中第二頁的第四行,也正是全曲的華彩部分。具體的演奏方法為:“l(fā)a si sol”“l(fā)a si sol”因為該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結(jié)合前面的“Allegro”此處的演奏應該是快速的,活躍的。且音值較短。因此為了方便演奏,此處的顫音只向“sol”撥動一次,而不演奏成“l(fā)a sol la sol la”。當聽者聽到這個段落時,整體的聽覺效果靈動,而活潑。仿佛眼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年輕的維吾爾族少年和少女,圍在一起載歌載舞的畫面,節(jié)日氣氛異常的濃厚。
3、倚音(appoggiatura)單看字面意思,“倚”,為倚靠的意思,倚音具體是指在固定的時值內(nèi),依附在主音前面的音符,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通常根據(jù)譜面上顯示,倚音字體的大小要比主音符小。在全曲的第6 和第7 小節(jié),均有倚音的出現(xiàn)。其中以第6 小節(jié)前三個音為例,“sol fa mi”當中“sol fa”演奏的要短促,整潔,二指與一指依次交替演奏?!皊ol fa”兩個音并不占用單獨的拍子,與“mi”要共同在兩拍的時值內(nèi),整體在旋律上也從上一小節(jié)非常自然的過渡到了“mi”音上。在小提琴的音樂作品中,常常有倚音奏法的出現(xiàn),就好比演唱過程中的“加花”使作品更有色彩,更立體,聽覺上也更加豐富,悅耳。
根據(jù)字面的解釋,是指用一弓拉奏的音符。在五線譜上,是用連音線來表示的,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在曲譜的第2 頁第三行。出現(xiàn)連弓的奏法,其中第四小節(jié)的“sol si la sol”“fa la sol fa”“mi sol fa mi”“re fa mi do”四組十六分音符,分別用下弓,上弓,再下弓,再上弓。四弓拉奏,四個音為一個連弓。在演奏的過程中,右臂的力度稍有控制,使一弓里的四個音均勻受力,整體的線條流暢。伴隨著“accel”加速的符號,演奏風格也是由慢到快,感情的處理上有一個推進。在小提琴的連弓演奏中,要注意好弓段的分配,比如一弓之內(nèi)的四個音符,在拉奏之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前在心里給這一弓分配好弓段。只許略有“盈余”,不許稍有“超支”。
一般在樂譜中,用一個短小的橫線來標記,在音符的上方或者下方均可。它表達的含義為,此音符要演奏的非飽滿、有力,音符時值保持的非常充分,在譜面的第二頁第二行的第二小節(jié),有保持音的出現(xiàn)。音符上面帶有橫線,此處的四組音分別為“si la”“l(fā)a si”“re do”“mi re”。根據(jù)音符的排列,也不難發(fā)現(xiàn),是一種遞進上升的關系。此處的音符用小提琴的第三把位演奏。伴隨著保持音記號以及下方的漸強。整體旋律線條由弱到強到最強,并在三音的和弦處保持住。
在音樂的演奏中,節(jié)奏的強弱對比非常的重要,就好比在朗讀詩歌時,整體的節(jié)奏會因為重音的出現(xiàn)顯得更清晰。重音記號,在譜面的標記上是一個躺下的“小帽子”。在樂譜倒數(shù)第三行的最后一個小節(jié)處,以及倒數(shù)第二行的第一個小節(jié),重音記號出現(xiàn)。這兩個音在全曲出現(xiàn)在尾聲的部分。情緒激昂,有力。重音記號下方的音,是小提琴中含有三個音的和弦,具體的演奏方法是,將三個音符分布于小提琴四根琴弦之間構成的三個平面之內(nèi)。此處帶重音符號的和弦音,具體的演奏方法是先拉下面兩個音構成平面的和弦,弓子再快速的移動到上面兩個音符構成平面的和弦。聽覺上就是三個音符在同時奏響。原本帶有重音色彩的和弦音,再加上重音記號的加強,聽上去層次感更豐富,恢宏而有力量,帶有終止感。
每一首樂曲的情感表達,都建立在演奏技巧之上,《花兒》這首作品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老師根據(jù)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歌改編的。這首歌從雪域高原傳至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當年大街小巷經(jīng)常會聽到“為什么這樣紅”的追問。這首曲目用炙熱的情感,優(yōu)美的旋律,詠嘆友誼,歌頌愛情,浸潤著億萬聽眾的心田,在情感處理上,都會融入每位演唱者和演奏者自身對作品的深深理解。通過演唱和演奏顯示了此曲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也留下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經(jīng)典。
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小提琴作品日益增多,通過小提琴自身技巧的合理運用,以及樂器自有的音色,更充分的展現(xiàn)了民族特色,將歌曲的抒情色彩表達的淋漓盡致。作品來源于生活,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浩瀚海洋,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讓西洋樂器與我國民族音樂完美結(jié)合,可以說小提琴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改編特別成功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通過小提琴的演奏讓這首作品又得到了升華。我們又通過淺析和交流讓更多的小提琴愛好者領略到音樂唯美的真諦。讓民族音樂更好的傳承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