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晶
杏壇鎮(zhèn)位于佛山市順德區(qū)西南部,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全鎮(zhèn)總面積122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18 萬人。鎮(zhèn)內(nèi)河網(wǎng)水系縱橫交錯,桑基魚塘密集分布,體現(xiàn)了鮮明的嶺南水鄉(xiāng)的特色。同時,杏壇鎮(zhèn)古風猶存,其獨具風韻的民間藝術更是嶺南文化中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杏壇鎮(zhèn)于2002 年被評為“廣東省民俗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08 年評為“中國民俗文化之鄉(xiāng)”;至今已擁有多達五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包括說唱龍舟、人龍舞、詠春拳、龍母誕以及鑼鼓柜?!靶訅赜许樀隆尮墓裰l(xiāng)’的美名,其中以高贊村、麥村、南華村的鑼鼓柜活動最為活躍?!雹儆绕涫歉哔澊?,在佛山市內(nèi)鑼鼓柜巡游中獲得較好的口碑。
“高贊村位于杏壇鎮(zhèn)的東南方,與容桂隔海相望,距鎮(zhèn)中心區(qū)5 公里,面積10 平方公里”②。在2019年的暑假期間,筆者來到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古樸村落——高贊村,越往古巷深處走,越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猶如處身于一個天然的歷史博物館一般。在千年水鄉(xiāng)杏壇,祠堂數(shù)量最多的村便是高贊村,共30 多個祠堂,其中梁氏大祠堂是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祠堂,也有許多廟處于高贊村中,如土地廟、天后廟、北帝廟、觀音廟等;而在一個香火旺盛的觀音廟旁,環(huán)境優(yōu)雅的高贊小學正對面便是這個村的重要文藝團體——高贊曲藝社。在本次田野調(diào)查中,筆者有幸拜訪了高贊曲藝社社長以及國家級非遺項目八音鑼鼓傳承人——梁健德老師。
梁健德出生于1958 年11 月,2003 年起任職高贊曲藝社社長,是八音鑼鼓的第四代傳承人,現(xiàn)任國家級非遺項目八音鑼鼓傳承人。
據(jù)梁老師介紹,他從十幾歲起就開始學習曲藝,兼具曲藝功底和八音鑼鼓技藝。1971年拜藝人梁啟明為師,學習曲藝唱腔;在其師傅梁啟明去世后,梁健德老師再拜八音鑼鼓傳人、省級非遺傳承人梁兆帝為師,繼續(xù)學習八音鑼鼓掌板、打鈸、擊樂等技藝,在學習階段已較為全面掌握八音鑼鼓曲藝。梁健德老師精通掌板、打鑼、打鈸等技藝,其掌板鼓點流暢、清脆;而其打大鈸的技藝較一般人更清澈響亮,極有特色,可以說梁老師在繼承老藝人梁兆帝打鈸風格的同時保留了鮮明的個人風格。此外,梁健德老師也擅長表演大笛二王、二流等曲調(diào)。
作為高贊曲藝社社長,梁老師在高贊曲藝社負責組織常規(guī)訓練,曾帶領高贊曲藝社社員參加順德粵曲私伙局擂臺賽,并成功入圍十佳私伙局;作為八音鑼鼓的傳承人,他積極組織八音鑼鼓班訓練,曾于2007-2009 年帶領杏壇八音鑼鼓隊伍到北京、香港、澳門表演,受到當?shù)孛癖姼叨荣潛P和好評。近年來八音鑼鼓隊伍陣容不斷壯大,常應邀參加省、市、區(qū)、鎮(zhèn)各種民間藝術表演活動。
在曲藝傳承方面,梁老師協(xié)助師傅梁兆帝培養(yǎng)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八音鑼鼓。據(jù)梁老師介紹,在1999 年收梁標榮、梁裕成兩名學生為徒弟,向他們二人傳授鑼鼓柜技藝。梁標榮繼而于2006 年先后將八音鑼鼓、打鑼鈸等技藝傳予梁順添、梁乃群等徒弟,梁順添又將技藝傳予梁快添等徒弟,就是這樣,八音鑼鼓的隊伍不斷壯大起來。此外,自2014 年八音鑼鼓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單后,八音鑼鼓進駐杏壇高贊小學以及梁銶琚中學,培訓學員上百人。由此可見,梁健德老師在杏壇八音鑼鼓傳承活動中,發(fā)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八音鑼鼓作為一種為杏壇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民間吹打樂,極富地方藝術特色。自幼學習曲藝的梁老師稱,八音鑼鼓與粵劇粵曲關系十分密切。據(jù)《順德民俗解碼》一書中介紹到:“早期粵曲班又稱為八音班,其包括了三種表演方式:第一種是作為儀仗樂隊演奏喜喪樂;第二種即鑼鼓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鑼鼓柜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指一個裝飾華麗、形狀為長方形、頂部無蓋用于放置打擊樂器的木柜,其二是指嗩吶模仿生旦唱腔演奏全套粵劇的表演形式。第三種為唱八音,即戲曲清唱形式,演出的藝人需要一邊演奏樂器一邊演唱成套粵劇”③。在當時,八音班是以鑼鼓柜為基礎,可以說絕大部分演奏鑼鼓柜的藝人都會演奏八音,因此也造成一些外行人容易把鑼鼓柜和八音班兩者混為一談?!懊駠院螅尮墓窈桶艘舭喽家曰泟∫魳窞檠莩膬?nèi)容,但八音班在拉、打、敲樂器的同時還要在‘清唱粵劇’中唱生、旦、凈、丑等角色。鑼鼓柜則純粹以樂器吹奏粵劇曲牌為主,其演出成員也多數(shù)為業(yè)余愛好者。后來八音班和鑼鼓柜逐漸融為一體,故有‘八音鑼鼓柜’的稱謂”。
據(jù)梁老師介紹,在高贊村一共保存著清代流傳下來的四個裝飾華麗的鑼鼓柜,分別是“飾喜華裝”、“云門小榭”、“鳴盛桐臺”以及“和樂瓊樓”。本次田野調(diào)查筆者有幸在高贊曲藝社看到四個鑼鼓柜其中之一的“和樂瓊樓”鑼鼓柜?!昂蜆翻倶恰币延?00 多年歷史,文革時期,為了避免“和樂瓊樓”鑼鼓柜遭到破壞,藝人前輩們將其進行拆開分解,每人手持當中的一部分收藏,才得以保存下來,至今只進行了輕微的修復?!昂蜆翻倶恰辫尮墓褚早U花木板組嵌而成,可抬動,因此其能在移動的舞臺上完成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在形制方面,“和樂瓊樓”鑼鼓柜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其頂蓋雕刻著形態(tài)各異的亭臺樓閣和歷史人物,各自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柱子、周邊均雕刻著各種花草蟲魚,栩栩如生,雕工精細,裝飾性強。在鑼鼓柜中間有一個立著的鐵架,而上端橫折則用于懸掛打擊樂器,外觀整體上看猶如傳統(tǒng)中式婚禮使用的喜轎。此外,在鑼鼓柜正面刻有“和聲鳴盛世,樂曲過云霄”的銘文,想必這正是“和樂瓊樓”名字的由來。
八音鑼鼓是以吹管樂嗩吶和打擊樂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活躍于節(jié)日慶典、婚嫁等喜慶的民俗文化中?!霸诟哔澊澹磕甑哪瓿跻坏秸率攀氰尮墓癖硌莸母叱逼凇雹?。鑼鼓柜演奏方式分為行奏和坐奏兩種,其中又以行奏巡游最具特色。鑼鼓柜巡演時,帥旗在前,羅傘及小彩旗在后。鑼鼓柜一般由4 名壯漢抬著行進,持大鈸者在左,大鑼演奏者在右,掌板者跟在柜后,同時伴隨2 至4 人演奏嗩吶。
八音鑼鼓音調(diào)高亢、節(jié)拍規(guī)整、各種樂器組合起來使得色彩十分鮮明,富有感染力。在八音鑼鼓表演中,由掌板的樂手充當著樂隊指揮一角,要求準確、熟練掌握著演奏曲目的整體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情緒等因素,使包括嗩吶在內(nèi)的所有樂器的演奏達到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效果?!霸谡瓢宓闹笓]下,其他打擊樂器如鑼、鼓、镲、單頭這類樂器密切配合著掌板的樂手敲擊鑼鼓經(jīng)中各自的節(jié)拍和節(jié)奏”⑤大小嗩吶為主奏樂器,演奏一些粵曲曲牌、西秦等戲曲曲目,時而鑼鼓喧天,時而鼓樂齊鳴,場面非常熱鬧。
近年來,八音鑼鼓的傳承得到各級領導部門及杏壇文化站的支持,在政府的大型活動中都有八音鑼鼓的身影,而且文化站也對傳承基地高贊曲藝社投入了一定的資金用于購置樂器,大力推動了八音鑼鼓的傳承工作。
在暑假期間,八音鑼鼓得到團委的資金扶持,梁老師受邀在高贊曲藝社為高贊村的兒童開展“敲響鑼鼓,榮響高贊”——八音鑼鼓培訓班,效果顯著。兒童從學習樂譜開始,在熟背樂譜之后,再學習鼓、鑼、鈸、單頭等打擊樂器,從中體驗學習八音鑼鼓的樂趣。此外,杏壇文化站和村委會也不斷向村民宣傳八音鑼鼓,鼓勵他們參與體驗每逢周三在高贊曲藝社開展的鑼鼓柜公益課程。
一直以來,杏壇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工作充滿危機感,提出了從娃娃抓起的想法。借助“國家非遺”的契機,杏壇文化站選取部分學校,通過與校共建合作模式,讓鑼鼓柜走進校園。高贊小學和杏壇梁銶琚中學便是近年新增加的八音鑼鼓培訓基地,同時在升學考試中,學生學過八音鑼鼓會成為被梁銶琚中學優(yōu)先錄取考慮的因素之一。梁老師介紹,他每周必須抽出兩天到這兩個學校授課,雖然比較辛苦,但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八音鑼鼓,他仍感到十分值得且樂在其中。
高贊小學的鑼鼓班大約有30 人,其中10 人基本掌握各種打擊樂的技藝,并于2019 年8 月18 日參加了高贊小學暑期班的展演活動。展演前筆者對部分小學員進行了談話式的采訪,了解到大部分學員都是本著對八音鑼鼓有著濃烈的興趣才報了學校的鑼鼓班進行學習,雖然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學期,大概10 節(jié)課的內(nèi)容,除了掌握各種打擊樂的技藝,也學會了看鑼鼓經(jīng)。在現(xiàn)場觀看暑期班展演的家長也表示十分支持孩子學習鑼鼓柜,對他們?nèi)〉玫某煽兏械椒浅P牢俊?/p>
八音鑼鼓演奏的曲牌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過去都是以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方式傳下來的,一旦傳承人流逝,八音鑼鼓必然會出現(xiàn)斷層。在梁老師家中收藏著唯一一本師傅梁兆帝留下的民國時期八音鑼鼓工尺譜??梢姡暾A粝聛淼那V很少,這無疑給我們學習及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甚至八音鑼鼓這門傳統(tǒng)文化將會面臨失傳的困境,所以需要音樂人及傳承人的配合,對僅剩的八音鑼鼓曲譜進行搜集,并譜寫新的曲譜,方便后人學習和參考。
“傳承”旨在傳授和繼承。目前,八音鑼鼓面臨代表性傳承人老齡化困境。據(jù)梁老師介紹,他這一輩基本上只剩下他一位老藝人在繼續(xù)開展傳承八音鑼鼓工作。原有的八音鑼鼓的藝人大部分年事已高,力不從心,另外隨著時間流逝許多老藝人也相繼去世。另外,雖然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學習八音鑼鼓,但是新生力量還是比較薄弱。在采訪中,梁老師表示相對老一輩的傳統(tǒng)藝人而言,新一代的傳承人受全球化背景的影響,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缺乏一定的關注度與興趣,對學習八音鑼鼓非遺項目缺少內(nèi)生動力。就高贊小學來看,一個鑼鼓班30 多人,但真正對鑼鼓柜感興趣,同時在上初中后能繼續(xù)堅持學下去的只有寥寥幾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承人斷層這一突出的問題。針對這個困境,筆者認為八音鑼鼓必須進一步關注創(chuàng)新,可以考慮對八音鑼鼓在藝術形式或內(nèi)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如在樂器上可適當增加一些創(chuàng)新手段,在曲譜中融入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元素,讓八音鑼鼓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如此一來,更易于吸引年輕人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且主動參與八音鑼鼓的體驗活動中。
八音鑼鼓傾向于傳統(tǒng)的傳播手段,即口耳相傳、口授心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播效果的廣度和深度,很難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延續(xù)發(fā)展。因此,除了參與積極參與大型展演活動外,還必須尋找新的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
當今的社會離不開網(wǎng)絡、移動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相信運用新媒體傳播非遺,會取得一定的傳播效果。比如制作成紀錄片,是一種很好的傳承與傳播手段。紀錄片以展現(xiàn)真實為本質(zhì),具有的逼真性、客觀性和情境感,都為記錄探究八音鑼鼓提供了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八音鑼鼓的當代價值。
國家非遺項目八音鑼鼓是以一種歷史悠久,以吹管樂和打擊樂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八音鑼鼓音調(diào)高亢、節(jié)拍規(guī)整、各種樂器組合起來使得色彩十分鮮明,極富感染力,在村民嫁娶、過年等喜慶日子,總能覓得其身影。八音鑼鼓始終伴隨著杏壇人的生活與思想感情而不斷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民俗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傳承和保護八音鑼鼓的工作中,我們要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借助當今新媒體技術的力量,進一步拓展非遺項目的宣傳路徑,讓更多的群眾和學者投入到八音鑼鼓的學習和研究中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非遺文化,弘揚中華文明?!?/p>
注釋:
① 李健明.千年水鄉(xiāng)話杏壇[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12):74.
② 簡志雄.傳承文化成就未來:杏壇鄉(xiāng)土歷史簡易讀本[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5.
③④ 葉春生,羅瑞強.順德民俗解碼[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⑤ 周邦春.梅山八音鑼鼓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文藝生活,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