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斌 楊國平 廖祥平 張翼翎 畢聲榮 周建國
1 江西省定南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341900; 2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HA)適用于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多種疾病,可有效解除患者髖部疼痛,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1-2]。但手術屬于創(chuàng)傷性操作,對機體損傷大,且出血量多,使得患者貧血風險高,易引起多種術后并發(fā)癥,增加圍術期安全隱患。輸血雖可解決失血問題,但輸血也存在不良反應、傳染病傳播等風險,故圍術期血液管理尤為重要。鐵劑是防治圍術期貧血的重要藥物,可補充體內鐵儲存量,加快血紅蛋白分化,以減輕貧血癥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屬于紅細胞刺激因子,可促進紅細胞生成,協(xié)同鐵劑改善體內鐵代謝,降低患者異體輸血率[3]。但圍術期出血量大,防治貧血的同時亦需有效的止血藥物。氨甲環(huán)酸則屬于止血劑,可通過抑制纖維溶解而發(fā)揮良好止血作用,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缺血所致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4]。但關于幾種藥物聯(lián)合的具體療效及安全性仍需進行探索。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rHuEPO聯(lián)合蔗糖鐵和氨甲環(huán)酸在THA圍術期血液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9月我院行THA治療的62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71.56±3.19)歲;體質量指數(BMI)20~27,平均BMI 24.13±1.29;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20例,股骨頭壞死8例,骨性關節(jié)炎3例。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71.59±3.22)歲;BMI 20~27,平均BMI 24.16±1.31;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21例,股骨頭壞死7例,骨性關節(jié)炎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均于本院行THA手術治療,且單側手術;凝血系統(tǒng)正常;神志清晰;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心肺功能無法耐受手術;伴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肝腎衰竭嚴重;合并嚴重感染。
1.3 方法 兩組均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并于全身麻醉下行THA治療,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并于術后6~12h序貫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鈉抗凝,連用14d。觀察組圍術期予以rHuEPO(華潤昂德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30024)聯(lián)合蔗糖鐵(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04)和氨甲環(huán)酸(成都利爾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557)治療,術前3d和術后4d常規(guī)皮下注射10 000U rHuEPO,1次/d;并于100ml的生理鹽水中加入200mg蔗糖鐵靜脈滴注,1次/d,連用10d;術前靜脈滴注1g氨甲環(huán)酸,術中關節(jié)腔注射2g氨甲環(huán)酸。對照組圍術期不予以rHuEPO聯(lián)合蔗糖鐵和氨甲環(huán)酸治療。兩組均術后均密切觀察病情,當患者血紅蛋白(HGB)低于70g/L時,進行輸血治療。
1.4 觀察指標 (1)顯性、隱性失血量及髖關節(jié)Harris功能評分:比較兩組顯性失血量和隱性失血量,其中顯性失血量包括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隱性失血量=失血總量-顯性失血量;失血總量=總血容量×[紅細胞壓積(HCT)術前-HCT術后]。并均于術后3個月時,采用髖關節(jié)Harris功能評分(Harris評分)評價兩組關節(jié)功能,包括關節(jié)活動度、畸形、疼痛等方面,總分100分,分數越高關節(jié)功能越好。(2)血常規(guī)指標:入院時及術后1周,采集兩組3ml靜脈血,血常規(guī)檢測HGB和HCT變化。(3)凝血功能:入院時及術后1d,采集兩組3ml靜脈血,以凝血分析儀測定兩組凝血酶時間(TT)、部分活化凝血酶時間(APTT)和纖維蛋白原(FIB)水平。(4)靜脈血栓(VTE)發(fā)生率和同種異體輸血率:比較兩組VTE發(fā)生率和同種異體輸血率。
2.1 顯性、隱性失血量及Harris評分 觀察組顯性和隱性失血量少于對照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顯性、隱性失血量和Harris評分對比
2.2 血常規(guī)指標 術后1周觀察組HGB、HCT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對比
2.3 凝血功能 術后1d兩組凝血功能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
2.4 VTE發(fā)生率和同種異體輸血率 對照組發(fā)生VTE 1例,VTE發(fā)生率為3.23%(1/31);觀察組發(fā)生VTE 2例,VTE發(fā)生率為6.45%(2/31)。兩組VTE發(fā)生率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000,P=1.000)。對照組同種異體輸血8例,同種異體輸血率為25.81%(8/31);觀察組同種異體輸血2例,同種異體輸血率為6.45%(2/31)。觀察組同種異體輸血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4.292,P=0.038)。
THA臨床應用廣泛,但其創(chuàng)傷大,術中擴髓、髖臼磨挫等特殊操作可明顯增加術中和術后出血量,導致患者存在較高貧血風險[5-6]。加之THA患者多為老年群體,機體素質差,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血管彈性差,可進一步增加術中出血風險。而輸血治療雖可糾正圍術期貧血狀態(tài),但血液資源較為寶貴,且異體血輸入也存在免疫排斥反應、疾病傳播、溶血反應等多種風險,不僅增加經濟負擔,還可增加假體感染風險,延長患者住院時間,甚至危及生命。
蔗糖鐵是預防貧血常用藥物,其為氫氧化鐵復合物,靜脈輸入后可迅速分布于肝、骨髓的巨噬細胞等網狀內皮系統(tǒng),促進體內鐵與鐵蛋白結合,加快HGB合成,從而增加體內HGB含量,減少貧血風險[7-8]。rHuEPO屬于造血生長因子,可作用于紅細胞生成的各個階段,將其皮下注射后能直接提高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增加紅細胞含量,配合補鐵制劑,可增強貧血治療效果,促使HGB恢復正常水平,以降低圍術期并發(fā)癥風險[9]。氨甲環(huán)酸屬于抗纖溶藥物,其化學結構類似于賴氨酸,可通過結合血纖維蛋白溶酶分子上的賴氨酸結合位點,競爭性抑制纖溶酶原在纖維蛋白上吸附,阻止纖溶酶原激活,從而保護纖維蛋白免受纖溶酶溶解,以起到抗纖溶和止血作用[10]。三藥聯(lián)用后可起到協(xié)同作用,一方面改善體內鐵代謝,加快HGB合成,升高HGB含量,另一方面增強止血效果,減少體內血液流失,從而降低輸血率。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性和隱性失血量少于對照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1周HGB、HCT高于對照組,同種異體輸血率低于對照組,表明rHuEPO聯(lián)合蔗糖鐵和氨甲環(huán)酸治療可減輕THA患者圍術期出血量,加快體內HGB水平復常,降低同種異體輸血率,促進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此外,本文結果顯示,兩組術后1d凝血功能、VTE發(fā)生率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三藥聯(lián)合應用安全性高,不會對機體凝血功能造成明顯影響,術后VTE發(fā)生風險低。
綜上所述,rHuEPO聯(lián)合蔗糖鐵和氨甲環(huán)酸治療可改善THA患者圍術期HGB、HCT水平,減少血液流失,降低同種異體輸血率,且不會增加血栓形成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