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章清
(云南省普洱市鎮(zhèn)沅縣司法局云南恩水律師事務所,云南 普洱 666500)
法律行為中的基本要素就是意思自治,兩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其目的主旨也是使得當事人在立法者所規(guī)劃出的自治范圍內(nèi)完成意思的統(tǒng)一和自治。法律從邏輯上明確了法律行為得以生效的必要條件,即凡是符合要件的即為有效,凡是不符合或者不全部符合生效必要條件的行為均為無效。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日益豐富,法治生活的背景日益復雜多變,如何認定法律行為的無效成了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誠然,法律行為制度為市場經(jīng)濟的有序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無效法律行為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容忽視,讓其發(fā)揮積極和正面的作用,也更有利于主體進行法律行為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首先,在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活動中均遵循一個基本的鼓勵交易的基本原則,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活動方式和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許多已經(jīng)成立并在進行中的交易行為由于法律行為效力產(chǎn)生要件的缺失或者與立法者的意思存在相反違背的情況,而導致無效,使得經(jīng)濟活動中的當事人可預期的商業(yè)目標無法得以實現(xiàn),挫傷了當事人的參與經(jīng)濟行為的積極性。而通過某種合理恰當?shù)姆绞綄o效法律行為轉換為有效的法律行為,則可以起到促進交易、節(jié)約商業(yè)成本,提高商業(yè)效益以及保護交易的安全和維護無過錯的善意第三人利益的正面積極作用,通過對無效法律行為的建設性的糾正和轉換,切實幫助了行為人實現(xiàn)了商業(yè)目的,引導更多的無效法律行為的當事人避開法律行為無效的“黑坑”,實現(xiàn)法律行為應有的價值和目的。[1]
其次,構建無效法律行為的轉化制度,將在對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之間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制定法律并不是法律行為效力的來源,而個人意志才是法律行為效力的真正來源。在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立法者對于私法自治內(nèi)容有了更多的介入,但是這種介入有時會出現(xiàn)“越界”的現(xiàn)象,私法存在的合理回旋空間被擠壓。國家意志過于絕對化地對個人意志的否定,將會使得私法自治無法生存。而通過構建無效法律行為轉換制度,可以對國家意志對無效法律行為的絕對化否定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諸如經(jīng)濟利益的損失,交易機會的喪失提供更加穩(wěn)妥的糾偏可能性,緩和了國家意志與無效法律行為之間的沖突,鼓勵了交易,節(jié)約了成本。[2]
無效法律行為效力的復活,需要具備某些特定的必要條件。其中存在自始無效的法律行為、一個符合法律的替代行為要件以及不能違背當事人的內(nèi)心真意是三個基本的必要條件。其中無效的法律行為是轉換的前提,而無效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應是自始無效和確定無效,而可撤銷和可變更以及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則不應歸入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的范疇。在對替代行為的選擇上,應圍繞原無效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展開,確保恢復的法律效力與原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目的保持一致,且不應超越原期望達到的目的。至于不違背當事人的內(nèi)心意思,則說明無效法律行為的順利轉換的達成,必須要符合當事人的內(nèi)心意愿,獲得當事人的認可,切不可主觀判斷或者通過自由裁量權盲目轉換,最終違背當事人的價值標準。
無效法律行為的完全轉換,除了要具備以上三項積極性構成要件外,還要同時不違背消極構成要件,兩者共同對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進行制約,并提供相應的保障。消極構成的要件之一就是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不能與法律禁止性條款存在沖突。當事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通過私法自治途徑求得經(jīng)濟活動的目的,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的法律基礎即與法律的基本宗旨相一致。消極構成的要件之二就是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要與社會公序良俗的價值觀相符,因為法律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標準,包含著基本的社會公序良俗的價值判斷,其所代表的一個重要價值功能就是防止不道德的行為合法化。
無效法律行為轉化的發(fā)起主體可以分為當事人主張轉換和第三人主張轉換。在依當事人主張轉換時,要注意科學合理地區(qū)分以下兩種可能性。
首先是依據(jù)單方意思進行轉換。這種轉換的訴求乍一看似乎有強迫另一方當事人的意味,所以在轉換的實踐中應細致地綜合考慮研判各方因素來科學地確定單方意思轉換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例如,在房屋出售和租賃相關合同的具體司法實踐操作中,就可能存在某一方出于惡意的逐利動機,而利用相關房屋出售和出租合同的漏洞損害另外一方利益的情況,此時如受損失一方單方面提出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訴求,理應得到支持。
其次是依雙方意思進行轉換,這種轉換應屬于典型的意思自治的表現(xiàn),雙方轉換的基礎和前提以及利益共同點完全一致,這也是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的主要途徑。
從法律學的角度來分析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僅僅在法律運行的立法階段和司法階段存在轉換的可能。
首先在立法階段,立法者出于對某些特殊因素的考量,在制定、修改或補充法律時,會將某些無效的法律行為轉換為有效。例如,立法者秉承鼓勵交易的理念,在對《民法典》第四百八十六條關于超期的承諾視為新要約的規(guī)定,就屬于從立法的角度上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超過承諾期限的承諾和作出實質(zhì)性變更的承諾的無效性法律行為視為新要約,進行了有效性的轉換。
其次,法院會出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考慮,通過法庭判決的形式,在司法階段實施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這個過程需要法院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zhì),才能合法合理地將無效法律行為通過私法判決而轉換。
在法律事實中分為行為和事件,其劃分的依據(jù)則是是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也可以視為依據(jù)行為的轉換和依據(jù)事實的轉換。在無效法律行為依據(jù)法律上的行為進行轉換中,應注意明確法律上的行為調(diào)整的行為范疇不僅包括民法中涵蓋的法律行為,還包括行政法中所涵蓋的法律行為,同時還包括了訴訟法中的訴訟行為以及其他法律上的行為。
例如,在無效婚姻的轉換情形中,有需前一對夫妻解除婚姻關系的情況,其解除婚姻關系就有行政離婚和訴訟離婚兩種行為,但無論以哪種方式離婚,都會使得后一對婚姻關系由無效轉換成有效。
無效法律行為也可以依據(jù)具體事件而發(fā)生轉換,這種事件既可能是自然事件也可能是社會事件。
例如,由于重婚和因未達到法定年齡所導致的無效婚姻,其轉換的過程就是通過自然事件條件的滿足,而達成有效,前者如果出現(xiàn)前一對夫妻中的另一方死亡而導致有效,后者則由于時間的遷移,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無效的婚姻則自動轉換成有效婚姻。
作為一般的當事人,在實施法律行為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考量目的的達成,而對于追求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并未有更細致的論證,只要目的是正當合法的,不違背社會基本道德準則和價值觀的,手段上的不完美和存在的瑕疵均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重大意義。出于國家目的或者社會公眾利益的考量,可以將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分為欲達目的和未達目的的轉換。對于這兩者的轉換基礎均是基于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考量。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中,無效法律行為的適用范圍愈發(fā)變窄,從根本上充分維護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也體現(xiàn)了國家鼓勵交易的法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構建無效法律行為轉換制度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學界應更深入地對無效法律行為轉換制度進行研究,維護私法自治,讓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發(fā)揮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