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順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海南 ???570228)
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在新時代,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依法治校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依法開展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作為高等教育管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之一,其核心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服務,同時維持正常的校園秩序,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1]。高校作為法人主體在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和民事活動中,常與學生發(fā)生法律糾紛[2],引起社會、法律界的關注。因此,準確找出目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問題,找到相應的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對于依法治校,加快推進高校改革和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做好學籍管理工作,近年來各高校都加大新生入學資格審查的力度和優(yōu)化審查入學資格的工作流程,入學資格審查都順利圓滿完成,但是時有冒名頂替入學的事情發(fā)生,這不僅反映了當前入學資格審查工作網絡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入學資格審查不夠精準到位,同時也反映了學籍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漏洞。此外,高校在對學生學籍作出留級、休學、復學、退學等學籍變更決定時,決定通知并未及時下達到當事學生手中,曾有高校在對學生作出開除學籍決定后,學生卻全然不知仍繼續(xù)繳納學費就讀的事件發(fā)生,這凸顯了高校在學籍變更信息傳達和工作程序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多數情況下屬于契約的平等民事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學生向學校繳納學費,屬于消費者,學校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學生在校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學校應當保障教學設施、校舍、食品衛(wèi)生、交通安全、學生假期外出的安全,做好安全防范和教育工作。但隨著高校擴招,學生規(guī)模日益變大,高校在財力和人力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在安全防范和教育方面的工作并未深入開展,時有高校學生在校內外發(fā)生意外傷害事件,如學生食物中毒、學生被高空墜落物砸傷、學生校內交通事故、學生溺水、學生外出實踐活動受傷害等。
高校教育懲戒的依據存在瑕疵是導致學校與學生糾紛的主要原因,高校教育懲戒中容易受到侵犯的學生權利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易受侵犯的實體權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權、學籍權、休學權、健康權等;易受侵犯的程序權利,主要包括知情權、參與權、聽證權、申訴權、復議權與起訴權等[3]。在懲戒的過程中,學校對學生的違紀行為的取證、認定、作出處罰、下達通知、接受復議等環(huán)節(jié),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通常都是學校主導,單方面進行操作,作出處罰之前很少和學生進行一定的對話交流,并做進一步調查取證,處罰結果公布之后學校給予學生提出復議機會,這讓學生進行申訴時往往處于被動中,如果違紀行為不成立,但是學校已經公布處罰結果,這對學生的聲譽也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相關規(guī)定,學校對于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學生頒發(fā)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或者是其他學業(yè)證書。學校在畢業(yè)證和學位證授予過程中多數時候都能按照相應法律法規(guī)進行。但是當存在學生有違紀、欠學費等行為時,學校往往延遲發(fā)放畢業(yè)證和學位證,在這過程中,學校在認定違紀行為,對違紀行為進行處罰適用條款時,往往和學生存在分歧點,無法協(xié)商一致,學生和學校因為這個分歧點而對簿公堂。
大學章程作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載體,是大學依法治校的原則和總領性規(guī)范,在大學范圍內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規(guī)范作用[4]。高校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上位法律法規(guī)來科學制定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制定規(guī)章制度過程中應當采用成立相應的委員會,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等方式,參考聽取各方的意見和訴求,使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切實維護師生的切身利益,讓師生都能維護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應詳細具體,具有實踐性,經得起考驗,避免出現一些界定模糊、模棱兩可的規(guī)定。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應在制定過程之中,咨詢相關的法律專家,對一些較容易出現分歧的條款進行更明確和清晰的表述,對一些違規(guī)處罰條款進行更加清楚的界定和劃分。通過制定一套科學完善的、不違背上位法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讓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問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行政,提高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程度,保障學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有序進行。
當前高校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很少從法律視角去看待。有時學生的權利已經受到了侵犯,或者學生已經做出了觸犯法律法規(guī)的事情,而學生卻全然不知,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遇到自己的權利被侵犯時不懂得維權,或者侵犯他人權利時也不懂得及時停止侵權行為。主要原因是長期的人治文化傳統(tǒng)積淀、傳統(tǒng)家法家規(guī)和民俗習慣的沿襲、法律信仰的缺失和學校法律教育力度不夠大等。因此,高校應加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高校應該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基礎上,多渠道、多形式、全覆蓋、定期開展有關法律知識的教育。在新生入學階段,邀請法律專業(yè)的老師開展法律知識教育。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普法知識競賽、憲法日演講比賽、3·?15消費者權利保護講座等方式向在校生進行法律知識宣傳。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法律知識宣傳,通過新媒體技術,以微信公眾號、qq、微博等作為傳播載體,向在校生進行持續(xù)的法律知識宣傳,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知識水平。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應積極引導在校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成立學生自治管理組織,如成立學生維權社團、學生法律自助咨詢中心、學生法律援助中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拓寬學生維權申訴的渠道,消除學生維權過程中的不必要障礙。加強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學生與學校出現糾紛時,可以以非訴訟的方式進行調節(jié),既減少了學生維權的成本,加快維權進程,保障學生權益,也維護了學校的聲譽,同時消除學生在維權過程中的一些心理負擔。
當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人員的學歷基本上為本科或碩士,有些高校甚至是專科畢業(yè)生,鮮有博士畢業(yè)生。同時,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法律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不具有法律專業(yè)教育背景,崗前的法律知識水平很有限,不能很好地處理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為此,提高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的法律知識水平非常有必要。目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這些法律法規(guī)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據,是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遇到法律糾紛時所依靠的法律,因此,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學會這些法律,懂得運用這些法律,依據這些法律開展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梢灾贫ㄔ敿毜膶W習計劃,有序地組織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進行定期的法律知識培訓,并制定相應的檢查考核標準。通過線上(網絡課程)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進行法律知識培訓,讓法律培訓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使受訓者可以自主靈活地把握培訓時間、地點和進度,根據自身知識水平決定培訓次數,這不但增強培訓效果,還降低培訓的成本,從而提高了組織培訓方面的主動性和受訓者的參與積極性。通過以上方式提高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水平,構建一支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專家化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人員。
近年來,在學生與學校出現糾紛時,尤其是學生人身安全方面的糾紛,學生或者家長往往出于“以鬧獲賠”的心理,通過非理性的方式進行維權,諸如在網絡上散布與事實不符的言論,或到學校進行拉橫幅、舉標語、靜坐等嚴重影響學校聲譽和阻礙學校開展正?;顒拥木S權方式,以博取社會輿論的支持。社會公眾通常認為學校相對于學生或者家長具有更強的經濟和法律承受能力,出于同情弱者,無論學生是否存在過錯或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都一邊倒地支持學生。學校管理工作者往往為了息事寧人,維護學校的聲譽,極少通過法律訴訟渠道進行解決,多數時候都滿足了學生提出的超過學校應當承擔責任范圍的賠償。這不僅增加了學校的財務負擔,令學校蒙受不該有的損失,而且助長了學生或家長在類似事件上采取不理智維權行為的氣焰。這一方面反映了學生或家長在維權時法律意識淡薄,缺少申訴渠道,只能通過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維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在面對學生或家長以鬧事方式維權時缺乏成熟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在遇到學生或家長類似維權方式時,學校和學生應該通過非訴訟和訴訟方式進行維權。學校通過成立應急事件處理小組或者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公開接受學生或家長維權,疏通他們維權渠道,及時接受他們的維權訴訟,避免因為維權無門而激化學生或家長與學校的矛盾。通過非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學校與學生平等的進行協(xié)商,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為對方利益著想,厘清各自承擔的責任,進行相應的賠償。非訴訟的協(xié)商維權方式,既可以降低學生或家長的維權成本,加快維權進程,也維護了學校法聲譽,保證了學校的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如果非訴訟方式無法解決維權問題,及時采取訴訟方式進行維權。以訴訟方式進行維權,通過司法程序,可以有效地對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法律糾紛進行更加公正的解決,減少因為學生或家長不合理的訴求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避免學校聲譽受損。非訴訟和訴訟方式相結合,以非訴訟為主,既可以有效加快解決糾紛,維護學校聲譽,也減低了因為訴訟而產生的訴訟費,更保證了學生與學校之間健康良好的關系。
通過不斷改進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果,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管理服務方面的提升。構建“學生事務管理中心”,增強為學生發(fā)展提供服務的意識和工作能力,構建“扁平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模式,拓展管理寬度,提高信息響應速度[5]。以立德樹人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構建一套以教育、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樹立“管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的思想。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制的框架下,加強從學校、院系到班級學生的聯動,提升學生管理工作聯動效率,加快工作方法向法制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信息化邁進。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學生當中,深入基層,了解掌握學生的基本訴求,聽取他們對學校建設管理方面的意見,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實際困難。避免因為學生的訴訟得不到合理有效及時的表達,而不斷積怨上升為群體事件。高校應厘清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應對方法。厘清各相關部門和工作崗位人員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提高各相關部門和工作崗位人員的辦事效率,增強法律責任意識,保證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科學合法高效地開展。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一項核心工作,事關高校平穩(wěn)運行,因此做好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對高校的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通過不斷加快高校法制化建設步伐,完善學校規(guī)章制度,增強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法律意識和提升業(yè)務水平,加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工作力度,培育高校法治文化,建立正當的學生管理工作程序[6],以此提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嶄新的學生管理體制,構建一套科學高效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方法,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將會實現立德樹人,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也會更好實現教育、服務、管理學生的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更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