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摘要: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笨梢?,注重在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計算機應用道德規(guī)范和信息素養(yǎng),是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作為高職計算機通識課程教師,應當分析計算機通識課程的特點,了解受教育者的學習需要、心理特點、道德認識水平,找準計算機課程和德育內容的結合點進行德育滲透,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诖?,本篇文章對高職計算機通識課程滲透德育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通識課程;德育;滲透方法
引言
計算機在生活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信息傳輸更加方便有效。同時,對當代從業(yè)人員的計算機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計算機普及教育課程已成為主要必修課之一,也是專業(yè)計算機技術普及的主要領域。但是,在教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同時,也迫切需要培養(yǎng)道德教育。當今社會,學生往往沒有遵守社會道德,貶低和侮辱祖國,甚至犯罪,這就要求我們深刻思考學生的道德教育。德育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維護學生良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與大局相關的戰(zhàn)略任務。傳統上,學生道德教育是政治教學的任務,但我們不知道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工作,加強學科間的合作,使學生能夠受到德育工作的廣泛和長期影響。
一、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通識課程教材的現狀
計算機應用基礎通識課程是培養(yǎng)高職各專業(yè)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重要的一環(huán)。課程教學的展開離不了教材的應用,二者相輔相成。高職院校根據各自的教學目標、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課程標準選擇不同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現階段計算機應用基礎通識課程的教材大體可分為傳統型教材、項目型教材和數字化教材。傳統型教材是指理論知識點較多的教材,在講解知識點是舉例解釋該知識點。項目型教材是近年來根據職業(yè)教學改革推出的一種模塊化教材,把知識點融入到每一個項目模塊中展開。數字化教材,是以紙質教材為藍本的富媒體教材。數字教材不是紙質教材的簡單數字化,而是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把傳統紙質教材與數字技術的融合,通過二維碼建立鏈接,將試題、視頻、音頻等富媒體資源呈現給讀者。
二、融入德育,教、育一體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素養(yǎng)、工匠精神、集體精神等融入設計的工作任務中,從學、做、導、測、評五個方面設計教材組成結構。以學習內容為主線,學生專業(yè)為導向,學生為主體,通過活頁式實訓教材,教師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隨書的數字資源和實訓內容,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和職業(yè)素養(yǎng)。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通識教材建設的改革,將新技術、新理念、新教法、新案例不斷充實到教材中。課程資源庫平臺化實現了教材立體化,這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紙質教材的完美結合,靈活的自主學習,拓展了學習空間,豐富了學習方式。“活頁”和“教材”雙重屬性的結合將開放性、靈活性、變通性、創(chuàng)新性充分給到教師和各專業(yè)的學生,方便教師靈活地排序和選擇項目任務。結合數字媒介應用,進而實現紙質教材向新形態(tài)復合型活頁式教材的轉型,滿足當下互聯網+的課堂教學模式需求。
三、在主題學習任務中滲透德育
為了能夠有效地在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計算機課程自身的優(yōu)勢,注重在主題學習任務中滲透德育。比如,在給學生設計作業(yè)時,要盡量選擇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或時事新聞作為主題,并要求學生在作業(yè)中適當加入自己的評論。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制作能夠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海報,引導學生在網絡上下載相關圖片,再配上相應的美文,然后進行圖文編排。教學“PowerPoint”時,可以設計“我的家鄉(xiāng)”主題作業(yè),要求學生在主題作業(yè)中介紹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特色、風俗習慣、美景和美食等。當前,由于一些因素,有些學生對部分傳統節(jié)日或紀念日有些陌生了。因此,在傳統節(jié)日或紀念日來臨之際,教師可以讓學生到網絡上查找與這些主題相關的資料,然后制作相應的主題海報,加深對這些傳統節(jié)日或紀念日的了解。例如,在端午節(jié)來臨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上網查找并下載與端午節(jié)相關的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并進行圖文混排練習,這能讓學生加深對我國傳統節(jié)日內涵的了解。又如,在“一二·九”運動紀念日來臨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一二·九”運動為主題制作專題海報。學生會根據作業(yè)要求,到網絡上查找與該主題相關的圖片及文字資料,然后進行合理的圖文混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練習計算機操作技能,還可以在查找、收集、整理資料及作品展示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傳統節(jié)日或紀念日的精神內涵與時代意義。
四、教學內容的更新
構建通用計算機課程體系后,首先更新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在內容傳遞中的計算機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教育學生掌握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編程課程中,基于案例的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計算機程序語言構建算法模型的主要途徑,從而為解決職業(yè)問題奠定了基礎。關于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與學生掌握的編程語言合作,在實踐中應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結束語
概括地說,在計算機通識教育課程滲透德育的過程中,有必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測試德育滲透的效果,及時發(fā)現問題,為德育隨后的滲透創(chuàng)造方向。
參考文獻:
[1]郝興偉,張強.智能時代計算機通識教育的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9(Z1):72-74.
[2]楊勇,曹自洋,張元晶,朱其新,劉威,楊建鋒.關于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分析基礎通識課的若干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16):106-107.
[3]陳艷,李新玉,彭元珍.湖北省雙一流高校《計算機基礎》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9,18(0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