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娟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類最核心的精神,語文教學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語文教師需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并利用課堂、教材組織有效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人文精神;語文課堂;教師文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創(chuàng)設情景;時代背景;
人文精神,它是整要個人類文明最根本的體現(xiàn),周國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介紹:在英語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二,張揚人的理性;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陳旭光先生在《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中認為: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在課程總目標中強調以下四個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按照《新語文課標》的要求,我在語文講讀教學開始之前進行了如下三個培養(yǎng)途徑的嘗試,探索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途徑一、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前提。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是學生知識和行為的引路人之一,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行為和學識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的人格可以從思想、道德、行為、氣質、知識、能力這些方面體現(xiàn)出來。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一定要發(fā)揮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號召力。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但發(fā)展自我,提升自我,不斷奮進。教師應具備高度的事業(yè)心、使命感、責任感,即要求教師既能把握語文特有的藝術魅力,又能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使自己能夠順利地把握課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挖掘出文學作品深層的情感意蘊,從而在教學中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自學或參加關于人文精神的培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文學表現(xiàn)能力和人文精神。
途徑二、創(chuàng)設適當?shù)恼n堂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感受人文精神。
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通過建立師生間的情感氛圍,創(chuàng)設適宜教學內容的學習環(huán)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適當?shù)沫h(huán)境中開展,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從而激發(fā)思維,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逐步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適當?shù)那榫硠?chuàng)設將在教學認知活動中充分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解決教學矛盾,促進教與學和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教師創(chuàng)設的課堂教學情境,必須摒棄唯師獨尊的課堂,即教師必須使課堂充滿民主的氛圍——學生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進行溝通,從而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和諧共存;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充滿人文關懷——每一個學生無拘無束的思維、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如的進行表述,師生共品同賞文章,課堂上師生融為一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誠心的走進文章,走近文學,師生一起真切的感受到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魅力,一起被文學作品吸引。這樣的語文教學課堂,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滲透,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教師創(chuàng)設的課堂教學情境常用方法有:
①結合生活,再現(xiàn)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chǎn)物。我在《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如下:播放電影《大師聞一多(上)》片段,讓學生真切感受民主斗士聞一多為民主正義英勇無畏地拍案而起,成為為民主奔走呼號的英勇斗士,最后獻出生命的英雄事跡。這樣的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強化了學生對文章的體驗,增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促進了學生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②運用實物,演示情境。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事物,好多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出示,可使學生豁然領悟。如在上《蘇州園林》時,我把自己游覽蘇州園林拍下的照片放大,帶進課堂,并讓學生也把自己游覽蘇州園林拍下的照片帶來,師生一起一邊展示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游覽過的景點。師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介紹蘇州園林的每一個園、每一棵樹、每一個亭子,每一扇窗戶,每一個門廊,每一個空心石墻,每一片樹木、花草......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欣賞了精美的園林設計,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的能力。
③利用課件,再現(xiàn)情境。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描繪、論述來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與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如果在語文教學課件中借助圖畫再現(xiàn)課文情境,可以使學生看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使之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yǎng)美感。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如果在語文教學課件中借助音樂語言與文字語言結合起來,教學就能真正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器官,從而讓學生在畫面的質感、樂音的情感中進入語文課堂,促進了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聆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枯燥無味,而是畫面優(yōu)美、聲情并茂,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④角色扮演,體驗情境。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精心排練,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演出,演出完成后感受該角色的思想感情及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增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促進學生對文章中人物產(chǎn)生感情上的認知,從而積極促進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⑤語言錘煉,描繪情境。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不僅不能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還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更不能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而教學語言是教學藝術和語言藝術的雙重體現(xiàn),好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做到言簡意明,邏輯謹嚴的準確美、簡潔美,還能做到有理有趣,文采斐然,字字珠璣,出口成章的修飾美、風格美,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途徑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積極運用語文課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簡介,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現(xiàn)行課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經(jīng)典,但文章中的時代都是歷史,今天的中學生對作家生平和創(chuàng)作的背景知之甚少,從而缺乏對作家和作品的理解。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介紹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簡介。通過文章的背景或作者簡介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課文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及時、恰當、正確地理解課文,而且能通過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歷史和文化,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當時的社會問題和民生狀況。從而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與人、與社會、與人的生命活動緊密相關的。在語文講讀教學開始前,先聲奪人地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既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又偏重于語文的人文性,還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進了學生與老師情感上的交流,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雙重功效和育人特性。
參考文獻:
[1] 江志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科學導報·學術,2019年第37期
[2] 陳旭光著 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