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瑞 韓銀鳳 徐小軍
摘要:從義務教育階段到普通高中階段,化學學科的學習目標進階較高、學習內容跨度較大、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轉變較大是部分學生化學學習適應性欠佳的重要原因。當前,部分省份正處于“新課標、新高考、舊教材”的過渡期,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呈現新的特點和問題。本文從教材分析的角度整理了初高中化學在“酸、堿、鹽的性質”部分涉及銜接的教學內容,對該學習內容做出案例研究,并針對有效銜接提出了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化學;高中化學;教學銜接
目前,我國中學化學課程設置分為四個階段:義務教育階段、必修階段、選擇性必修階段和選修階段。由于各階段課程目標的提升,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到高中必修階段跨度大、臺階高,致使部分初中化學學習良好甚至優(yōu)異的學生,進入高中后難以適應高一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科教學中不同學段的銜接問題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重要因素。對義務教育階段到高中必修階段化學教學有效銜接的探索與思考,有利于教師明晰初、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材、知識及素養(yǎng)的銜接,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分析及教學設計。對學生而言,一方面可以促進對化學學科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克服上過高一預科的學生,僅在前一兩個月化學學習較好而隨后學習效果欠佳的現象,再次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化學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根據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及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學銜接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促進者和幫助者,若不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銜接,學生可能在高一必修階段對化學學習產生挫敗感和恐懼感。因此,隨著新課程與新高考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必修階段化學教學的有效銜接顯得尤為重要。
1化學教材涉及“酸、堿、鹽的性質”銜接的教學內容
教材是課程的物化形態(tài)和文本素材,是實現初、高中課程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初、高中化學教材在編寫指導原則、內容的選擇、編排與呈現方式上具有諸多一致性,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初中化學偏重于從生活出發(fā),學習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學變化,而高中化學則在此基礎上更加細化、深化,部分知識在目標要求上出現了“突躍”。因此,有必要整理初高中化學教材涉及銜接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時既關注教材中的顯性對接點,又關注其他隱性對接點,根據具體學情有針對性的做好銜接教學,才能消除某些學生化學學習的“不適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是筆者從教材分析的角度歸納整理出的初、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酸、堿、鹽的性質”銜接的教學內容。
2典型案例研究—以“酸、堿、鹽的性質”為例
酸、堿、鹽性質及其應用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該內容的學習過程可以初步養(yǎng)成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也具有較為豐富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價值。從已有研究來看,有關中學化學酸堿鹽教學的研究,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實驗設計的研究等,以初中內容為主,少有以“酸堿鹽”為核心的跨學段研究。而“酸堿鹽”作為人類認識物質世界歷程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具有發(fā)展的階段性,因此有必要做好這部分知識的銜接教學,以更有效地實施教學。
初中階段“酸和堿”的知識位于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教材首先從指示劑變色反應入手,站在化學性質的角度對酸和堿做了簡單區(qū)分和歸納,然后介紹了常見酸堿的化學性質及其用途,最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及微觀解釋形成了酸和堿分別具有一定通性的認識。即學生經由單元課題1的學習能夠從化學性質的角度形成一定的酸堿概念,但是并未建構關于酸和堿的準確定義。學生可能會產生“凡是化學式中含有H元素的就是酸”等迷思概念,構成學習障礙。
可見,初中階段的教材中并未涉及準確的“酸”和“堿”的定義,只是從化學性質的角度做了簡單區(qū)分,即[1]“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色;堿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藍色,使無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薄盎瘜W中的鹽,指一類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硫酸銅、碳酸鈣等”。關于鹽酸、硫酸等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堿也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的原因,后續(xù)在教材實驗10-7不同溶液的導電性實驗及其結論中,通過“解離”一詞解釋了溶液導電是因為溶液中存在帶電的粒子。這里的設計意圖在于對酸和堿的通性簡單做出微觀層面的解釋,但是概念不等同于定義,“解離”也不等同于“電離”,九年級到高一階段的學生處于微粒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從“解離”一詞過渡到高中必修階段電離角度認識的酸、堿、鹽,學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認知障礙,因此,不利于初、高中化學知識銜接。
在高中階段,“酸”的定義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第一課時《離子反應》,這里從電離的角度對酸的本質做出了新的認識?!皦A”和“鹽”的定義位于第二章歸納與整理部分。
不難發(fā)現,酸、堿、鹽概念及其性質的學習貫穿整個中學化學學習階段,初中著重從性質和應用的角度進行宏觀描述,而高中基于微粒視角認識其在溶液中的存在狀態(tài)和轉化規(guī)律。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初中學生常常會因為不明析酸和堿的定義,在后續(xù)酸和堿化學性質的理解和學習存在疑難困惑,如果這些疑難困惑不能被及時妥善解決,進而有可能發(fā)展為學習障礙,將會影響學習的繼續(xù)進行,不利于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階段性養(yǎng)成。因此,可以在初中階段設置“酸、堿、鹽性質的復習”這一復習課,通過演示鹽酸和氫氧化鈉在水溶液中解離出離子的動畫或視頻,指導學生探究“鹽酸中究竟是哪種粒子(H2O、H+、Cl-)能使指示劑變色”解釋酸、堿分別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原因,并能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整合、拓展和延伸。同時,考慮到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階段性和整體性,在高中階段建議教師引導學生系統分析不同溶液中微粒的來源、相互作用及作用后微粒種類和數量的變化,促進學生微粒觀、變化觀的形成。這樣的銜接教學有助于學生化學微粒觀和平衡觀的階段性養(yǎng)成,對高中必修階段從電離角度重新認識酸堿鹽,選修階段鹽類水解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3有效銜接建議
不同階段教師既有完成自身教學任務的義務,也擔負著向更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學生的責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局限于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要確立更為遠大的教育觀和課程觀,為學生通過化學學科學習而逐步養(yǎng)成的正確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保障新課程結構、新高考模式下選修選考化學科目的人數。在此過程中,初高中化學的有效銜接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針對初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銜接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供各位老師交流:
第一,重點內容的有效銜接。
初高中化學教學過程都應遵循:宏觀表征為起點,問題驅動為方法,模型建構為途徑,意義理解為目標的原則。同樣,任何階段的化學教學都應關注學生基礎,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為使教學銜接達到期望的效果,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應遵循一致性原則、循序漸進性等原則實施。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并非進入高一階段的所有內容均需要銜接,而是重點內容的有效銜接,部分內容的刻意銜接反而不利于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指向。比如《氧化還原反應》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若施行銜接教學,即學生從初中得氧失氧的視角經由一個課時的學習過渡到得失電子的視角,教學效率低效果差,不如開門見山直接按照高中化學思路施教,學生會在兩個課時后自己意識到初中得氧失氧視角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啟發(fā)高一學生轉變化學學習態(tài)度,調整化學學習方法。
第二,高效實用的學法指導。
初中化學知識容量小且零散,學生學習依賴教師,但是進入高中后學習任務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必然有著高要求。因此,教師除了對銜接教學做出精心設計,也有必要在初中基礎性,趣味性,啟蒙性的化學教學中滲透化學科目學法指導,以幫助學生適應復雜性、理論性、注重知識的階段性、系統性和整體邏輯性的高中化學課程。
第三,思想觀念的逐步養(yǎng)成。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教學銜接除了要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課程知識結構的連續(xù)性和整合性,更要注重學科認知方式、思維方法以及意義價值層面的融合和聯結[3]。依據學習進階理論可知,化學思想和化學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縱深遞進的結果。從初中接觸化學常識到髙中進一步理解化學反應原理,學生的觀念一直處于連貫式、螺旋式上升過程。這一過程顯然要以基于教材進行的教學為依托,教學過程出現斷層則會導致學生觀念形成受阻,因此,初高中教學的連貫性直接影響學生化學觀念的發(fā)展進程[4]??梢詮囊韵氯齻€方面入手促進學生化學思想觀念的逐步養(yǎng)成:一是系統梳理化學思想觀念統整下的初高中化學知識體系,明晰重要思想觀念的形成歷程。二是注重基于知識關聯、認識思路和核心觀念的結構化策略的使用,促進學生從化學學科知識向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轉化。三是結合不同化學思想觀念的發(fā)展規(guī)律實施階梯式教學評價,精準診斷學生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晶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下冊·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1-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7.
[3]朱志江.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教學銜接的思考與實踐——科學素養(yǎng)培育:“化學是認識和創(chuàng)造物質的科學”教學為例[J].化學教學,2020(08):48-52.
[4]孫重陽,薛青峰.學習進階理論下的化學觀念發(fā)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15):9-12.
項目支持:寶雞文理學院2021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YJSCX21YB35)
作者簡介
趙佳瑞(1997-),女,漢族,陜西西安,研究生,寶雞文理學院,721013,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