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摘 要:中國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美感,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個人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應利用日常古詩詞教學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美感,借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文章充分探究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從吟詠誦讀、體味語言美,反復涵泳、體味意境美,深入理解、體味情感美等方面,對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1;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4-0070-03
近年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傳承,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選用比例逐年提高,其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作為蘊含豐富美學特質(zhì)的教學資源,古詩詞充滿文化氣息和藝術(shù)美感,值得教師研究。因此,語文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設計,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注重營造審美氛圍,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內(nèi)在美,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一、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古詩詞形式上簡潔精練,內(nèi)容豐富,哲理深刻,包含非常豐富的文學與美學價值,是當代文學發(fā)展的基石,所以必須要保護并傳承好古詩詞。另外,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能夠入選教材的,多數(shù)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鑒賞篩選的佳作名篇,其文質(zhì)兼美,文字中蘊含巨大的審美價值。古詩詞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學生有極強的美育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課堂審美引導,讓學生充分體驗詩句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幫助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品味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使學生能夠領悟詩詞之意,感受詩詞之美。
二、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吟詠誦讀,體味語言美
(1)語言的韻律美。自古詩詞誕生以來,押韻和節(jié)奏便是其重要的標志之一,古詩詞講究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是語言藝術(shù)的最高形式。學生學習古詩詞首先要學習韻律,因為韻律是古詩詞藝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韻律使得古詩詞讀起來平仄轉(zhuǎn)換,聲律和諧,節(jié)奏鮮明,抑揚頓挫。一方面,古詩詞讀起來平仄轉(zhuǎn)換,聲律和諧。韻律可以使古詩詞讀來具有音樂美。例如,在《聲聲慢》中,李清照一連使用了七組疊詞,讓人閱讀起來流利順暢,將其中蘊含的音樂及韻律美感充分展現(xiàn),全面地表達了作者晚年對獨自居住的苦楚、失去夫君的痛苦和國家滅亡的傷悲。另一方面,古詩詞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抑揚頓挫。學生可反復誦讀,體會詩詞這種形式上的美感。如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詩作《將進酒》,開篇用長句起興,與下文形成排比,氣勢縱橫。又如,被稱為“古今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音調(diào)跌宕起伏,上闋描寫赤壁自然風景,意境開闊;下闕描寫周瑜的豐功偉績,懷古傷己。節(jié)奏時而氣勢磅礴,時而舒緩柔和,體現(xiàn)了洋洋灑灑、酣暢淋漓、錯落鏗鏘的韻律美。古詩詞藝術(shù)性比較高,文學美比較豐富,精練短小的句式,注重押韻,因而韻律美必不可少,適用于誦讀學習。
總的來說,古詩詞中蘊含的韻律美值得反復品味。在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重視詩詞吟詠誦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韻律美,“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帶領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反復吟詠誦讀,為學生深入理解晦澀古詩詞創(chuàng)造條件,提升學生自身的審美水平,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和思考,拉近學生與古詩詞的情感距離,使學生真正用心去體會詩詞中的韻律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吟詠誦讀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詩詞蘊含的意境與作者情感,更好地體味詩詞的韻律美,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語言的繪畫美。很多古詩詞都特別有畫面感,讓人讀起來似乎可以身臨其境看到美景,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而詩則是一種有聲的畫,作者用短短幾句詩詞就為我們描摹出一幅生動的畫面,可見作者的寫作功力。例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典型代表詩人王維,他的作品《使至塞上》的頸聯(liá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為讀者呈現(xiàn)兩幅生動的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大漠孤煙,短短幾個字呈現(xiàn)出的畫面,構(gòu)圖尤為精細巧妙,那一縷在荒漠中升起的孤煙讓畫面有了一絲生機和活力。第二個畫面是長河落日,表現(xiàn)出詩人從高處俯視曲折蜿蜒的長河,河水在落日的余暉下波光粼粼。王維將千里黃沙與個人悲寂凄苦的心境融合在一起,筆力蒼勁,意境雄渾,畫面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詩中有畫”的特點不僅針對王維的詩,其實中國古詩詞都有這樣的特點。又如,唐代著名詩人李賀,他的詩作《雁門太守行》天下聞名,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一幅兩相對峙的戰(zhàn)斗場面躍然紙上,準確地表現(xiàn)了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zhàn)爭風云。
從詩詞的畫面中不難看出,古詩詞能傳情致意,更能夠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式,將縹緲不切實際的意境變?yōu)榭筛型硎艿娘L景,從而達到融情于景的境界。在內(nèi)心中真正充滿愉悅和美好的情緒,這就是詩詞畫面美之所在。因此,對于一些不但畫面感強而且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的詩句,教師可以通過把凝練的詩句轉(zhuǎn)化為具體生動的語言,讓學生根據(jù)這些生動的語言想象出詩句具體的畫面,讓學生如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達到對詩詞的深入理解,使得學生難以提升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詩句畫面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詩詞的魅力和價值。
2.反復涵泳,體味意境美
意境是藝術(shù)的靈魂,是指融合客觀的景色與主觀的情感于一體,達到和諧而不突兀的理想水平。詩詞不像散文、小說,詩詞篇幅較短,只能選取最經(jīng)典的鏡頭,用寥寥幾句營造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境界。在王國維先生看來,詩詞之根本是入境。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利用好意境這一優(yōu)勢,將學生帶入古詩詞意境中,引導其欣賞意境中蘊含的美感和美景,讓學生在感受詩詞意境的同時能夠在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更能理解詩詞背后的情感和背景,培養(yǎng)學生感受古詩詞意境美的能力。
(1)意境的意象美。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審美主體超越作品本身在審美經(jīng)驗的基礎上獲得的整體性美感。意境由意象組成,是一個比較虛擬的概念。意象是連接語言和意境的紐帶,只有分析意象的含義,我們才能真正體悟作品意境,走入作者的內(nèi)心。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漫長過程中,有些意象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含義。如“長亭”往往帶有送別之意,“梧桐”象征著凄苦悲涼,“梅花”則代表高潔的人格。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中的具體意象,體悟古詩詞的整體意境,感受作品深遠的意境美。只有了解詩詞意象的準確含義,才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意境美的感受和品味。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短短的28個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融雜出來的復雜情感。這些意象既是漂泊在天涯的遠方游子的真實寫照,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悲傷的承載。此外,在《天凈沙·秋思》中,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意象入詩,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再如,宋代詞人柳永的詞作《雨霖鈴》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這句詞中的“秋”,更是讓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荒涼,離別時的感傷與落寞。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力,讓學生透過古詩詞的語言準確把握其中的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2)意境的藝術(shù)美。意境美是藝術(shù)形象中意與境、情與景、心與物交融契合的審美境界。因而意境以情志為基礎,以意象為載體,通過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等手段來達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效果,從而創(chuàng)造意境之美。古詩詞的意境美主要表現(xiàn)為含蓄之美、情韻之美和動態(tài)傳神之美,意境美常以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結(jié)合等藝術(shù)手法來體現(xiàn)。詩詞的意境美,除了意象的巧妙運用外,還在于詩詞中藝術(shù)手法的使用。詩詞中用來表情達意的藝術(shù)非常精湛,有重章疊唱、鋪陳反復、用典、對比、象征等手法。例如,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佳作《錦瑟》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chuàng)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莊周夢蝶的典故,表達出人生迷惘的狀態(tài)。又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語言精練,通篇對偶,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極致,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中的沉郁和悲涼更能展現(xiàn)作者的文筆和才華。
古代詩人詞人非常擅長運用各種藝術(shù)手法,幾乎所有文質(zhì)兼美的篇章中都有藝術(shù)手法的影子。從《詩經(jīng)》中的賦比興,到漢賦的鋪陳排比,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為詩詞注入了生機活力,使得詩詞風格多樣、經(jīng)久不衰。因此,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藝術(shù)美欣賞是至關(guān)重要的,詩詞語言非常簡短,時空情感跨越性大,教師應著重對詩詞的藝術(shù)手法進行教學,指導學生掌握各種詩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手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內(nèi)容,感悟詩詞情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受詩詞的藝術(shù)美,更好地提升藝術(shù)審美能力。
3.深入理解,體味情感美
中國古詩詞創(chuàng)作向來有以詩言志、以詞言情的傳統(tǒng),詩詞是作者內(nèi)心感情的寄托和宣泄,是志向的載物,思想情感是古詩詞的內(nèi)涵所在。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學生的特點、個性作為基礎,充分引導學生對情感進行準確把握,以朗讀作為突破口,聯(lián)系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和生平經(jīng)歷,體會詩詞的內(nèi)蘊,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與作者達成共鳴,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詩詞的魅力和內(nèi)涵,使得學生將學習知識與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融為一體,體會古詩詞的情感美。
古詩詞篇幅短小而魅力無窮,字斟句酌,每字每句都在述說著作者的情感。古詩詞都是作者用他們的生平遭遇、心中的熱血深情來書寫的,體現(xiàn)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钡母星椤K械脑姾驮~都源自作者的真情實感,有感而發(fā)。例如,讀南唐后主李煜《相見歡》,體會到作者作為亡國君主的滅國之苦、離家之恨;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體會到作者渴望殺敵報國的壯志和不被重用的悲憤;讀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體會到作者對人生短促、時光易逝,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的感慨;讀陸游的《示兒》和《病起書懷》、岳飛的《滿江紅》、杜甫的《春望》,體會到作者滿腔的愛國主義熱情、渴望報效國家的拳拳真情和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憤慨;讀元稹的《離思五首》、蘇軾《水調(diào)歌頭》,體會到作者對已逝親人的深切懷念和深婉、執(zhí)著的情感;讀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杜牧的《秋夕》,體會到古代民間思婦的幽怨哀傷,以及對封建時代婦女悲慘命運的哀嘆。由此可見,情感美是古詩詞的基本特征,古詩詞蘊含著作者豐沛的思想感情,這些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內(nèi)心真正被詩詞中的美感折服,通過了解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方式,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對作者之所思所想所嘆感同身受,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提升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目標。
中國的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而深沉的情感,有濃濃的愛國情、凄苦的思鄉(xiāng)情、執(zhí)著的男女情、真摯的友情等,體現(xiàn)出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底蘊和活力。從古至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絕,得以連續(xù)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古詩詞中的情感帶動。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認真體會中國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美,從古詩詞中汲取浩然正氣與道德準則,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才能引領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教學與美學相結(jié)合是發(fā)展趨勢。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審美引導,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感知、審美聯(lián)想、審美理解、審美創(chuàng)造,獲得審美體驗,以此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凈化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通過古詩詞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語文學科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
參考文獻:
[1]倪佩芳.淺析古詩詞教學中對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教書育人,2020(28).
[2]申雪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20.
[3]陳星余.初中古詩詞教學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0.
[4]張梅雨.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文學教育,2019(06).
[5]夏珍華.審美視野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7(12).
[6]吳興紅.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審美引導[J].語文建設,2016(36).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Li Ha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poetry contains rich aesthetic feeling, which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entim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 competence. Therefor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of daily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to lead students to deeply explor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 in Chinese classroom,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aesthetic interest and improve students' literary with the help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fully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from chanting and reading to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language, repeated swimming, taste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aesthetic ability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emotional beauty.
Key word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ability;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