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一般而言,國際秩序是指能夠保障國際社會中行為主體的目標和行為的機制與模式,國際秩序觀則反映了國家對自身目標和行為與國際社會保障機制之間的互構關系。對于“國際秩序”的內涵,英國學派提出“普遍目標”(1)[英] 赫得利·布爾:《無政府社會——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張小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頁;[英] 巴里·布贊、里查德·利特爾:《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關系》,劉德斌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版,第33頁。說,美國自由主義學派提出“國際機制”(2)[美] 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蘇長和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頁。說,國際法與國際關系學者對國際秩序也存在不同的學理解讀。(3)車丕照:《國際秩序的國際法支撐》,《清華法學》2009年第1期。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fā),以“時代”為單位,審視建立在一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礎之上的經濟社會總體情況,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律,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國際秩序觀。列寧進一步區(qū)分大時代與小時代,提出了“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的理論判斷。
1921年以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壯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逐步深化,馬克思主義國際秩序觀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內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一邊倒”“兩個中間地帶”等對外政策理論,指導外交實踐,形成了“三個世界”的國際秩序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積極姿態(tài)融入國際社會,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下,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fā)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頁。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倡導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諧世界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主張,黨的國際秩序觀理論不斷深化拓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百年也是中國與世界關系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一個世紀,因此,從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角度觀察,中國的國際秩序觀呈現(xiàn)出怎樣的歷史變遷規(guī)律,具有什么樣的世界意義,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發(fā)展階段、對外開放與國家治理密切互動的時代背景下,這應該成為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究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要議題。
政黨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活動的核心力量,尤其執(zhí)政黨的外交政策是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來源,而國際秩序觀是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死锼雇懈ァは?Christopher Hill)認為,對外政策是“國際關系中獨立行為體(常常為國家)所實施的對外關系的集合”,(5)[英] 克里斯托弗·希爾:《變化中的對外政策政治》,唐小松、陳寒溪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而且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認為,國內政治是決定對外政策的主要依據。
鐘準在《把政黨找回來——政黨與對外政策》一文中梳理了政黨和對外政策關系,比較了八個國家案例,歸納了六種政黨制度下政黨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多黨制下參與對外政策的政黨較多,并具有特定對外偏好,從極端多黨制(意大利、以色列)到溫和多黨制(德國、法國),極端政黨的影響力減弱,政府穩(wěn)定性和政策延續(xù)性增強;兩黨制下政府任期穩(wěn)定,傳統(tǒng)上兩黨對外主張趨同(如相對兩黨制的英國),但兩黨制也存在極化競爭,尤其近年來民粹主義政客崛起,加劇了兩黨分歧(如絕對兩黨制的美國)。一黨長期執(zhí)政的國家(如一黨主導制的日本和一黨領導制的中國)的對外政策決策更加集中,較少受其他政黨的掣肘,更有可能主動統(tǒng)籌外交與內政。(6)鐘準:《把政黨找回來——政黨與對外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年第2期。一黨長期執(zhí)政就有條件使用長線的戰(zhàn)略思維,統(tǒng)籌國內發(fā)展實際需要和國際形勢的周期變化,制定長期對外政策原則和近期外交政策目標,進而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決策系統(tǒng)和外交政策理論。
關于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的研究,存在兩種研究闡釋路徑:第一,“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政黨-國際主義”模式。(7)參見肖楓、馬志良《關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幾個問題——對十四大黨章刪除這一提法的理解》,《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3年第1期;鄧淑華、尹占文《當代中國外交的國際主義》,《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5期;張宗封《與時俱進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從革命優(yōu)先到構建和諧世界(兼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過時論)》,《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孫軍《“工人沒有祖國”思想的再認識——兼論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當代價值》,《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李愛敏《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祝猛昌《黨章視角下中共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觀的歷史變遷》,《黨史文苑》2016年第24期;李愛敏《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特征與內涵新考——基于“階級聯(lián)合”與“自由人的聯(lián)合”雙重視閾》,《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自成立起,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認為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推行殖民統(tǒng)治,瘋狂瓜分世界,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yè)是國際革命,因此,“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就是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結合的典范。(8)鄧淑華、尹占文:《當代中國外交的國際主義》,《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5期。這種研究模式將階級屬性作為影響黨的對外政策的重要因素,同樣解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對其他國家民族解放運動和國家獨立運動給予援助的觀念動因,尤其體現(xiàn)為毛澤東在1960年代提出的“革命制止戰(zhàn)爭”的觀點,更突出說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此時對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深刻影響。對于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的調整,在這種模式的觀點中,認為存在兩種擴大:一方面是政黨交往對象的擴大,集中體現(xiàn)在十四大黨章對外政策部分調整的解讀研究,(9)祝猛昌:《黨章視角下中共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觀的歷史變遷》,《黨史文苑》2016年第24期。但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退出官方話語體系后,逐漸退出學術討論;另一方面是共同利益的擴大,主要是十六大報告提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概念后,中國的國際主義有了新的時代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是這種邏輯的理論延展。
第二,“中國共產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世界責任”模式。這種研究路徑認為,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蘊含的國際秩序觀,不僅源自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屬性,更重要的是源自中華民族深厚的思想積淀和歷史傳承,體現(xiàn)了深厚的世界責任擔當。(10)參見余悅健《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國共產黨在國際舞臺上首次亮相》,《福建黨史月刊》1999年第2期;朱志敏、施揚《中國共產黨的“中國與世界”觀》,《北京黨史》2011年第4期;宮力《中國共產黨的世界眼光與中華民族復興》,《當代世界》2011年第7期;儲著源《中國共產黨世界責任觀的歷史演變——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張源、孔新峰《論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擔當》,《黨建研究》2018年第8期;畢先榮《中國共產黨勇?lián)澜缲熑蔚膶嵺`探索》,《學習月刊》2020年第1期。建黨之初,最高理想即實現(xiàn)共產主義,實現(xiàn)徹底的公平正義,致力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深度契合。這種模式重點在于闡釋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的國際秩序觀著眼于爭取對改革開放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隨著中國經濟貿易的世界影響力日益提升,文化自信逐漸呈現(xiàn),更多地凸顯中國的主體意識,更強調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在國際話語中的滲透和轉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創(chuàng)新基礎上建構當代世界秩序,如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體現(xiàn)了“家國天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淵源。
從法理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包含了應然的評價要素和實然的解釋要素。應然的評價要素主要指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主權國家相處的國際愿景觀和為實現(xiàn)此目標應秉持的國際正義觀,實然的解釋要素則主要指國際社會中的中國地位觀和推動國際社會實現(xiàn)國際愿景、堅持國際正義的國家行為觀。世界愿景、國際正義、國家地位、國家行為是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四要素,在《中國共產黨章程》“總則”的對外政策部分有充分體現(xiàn),決定四要素變化的主要原則也可以在黨章的總體敘事結構中找到,因此屬于黨章的權威性賦予的法理原則。其中,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是黨全部政策的總依據,是政策合法性的根本依據;時代主題反映了黨調整對外政策、確立國際秩序觀的倫理前提,是政策進步性的主要依據;歷史任務則是落實立黨宗旨和承載時代主題的實踐指向,是政策務實性的基本依據。
第一,“性質宗旨”確立的合法性原則?!吨袊伯a黨第一個決議》提出了“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yè)工會”,(1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瓦窯堡會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是“兩個先鋒隊”,(1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頁。黨的十六大黨章正式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1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頁。這是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是黨的性質和歷史作用的高度概括,決定了立黨宗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14)《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這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xiàn)。(15)孫業(yè)禮:《堅守黨的性質宗旨,永葆黨的青春活力》,《黨建研究》2019年第8期。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貫穿百年歷史,是黨在各歷史時期制定大政方針的根本遵循,并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及人民利益。“初心使命論”將黨的國家使命和世界使命有機貫通,將中國人民利益與世界人民利益密切結合,使中國共產黨的國際秩序觀有了堅實的合法性基礎。
第二,“時代主題”確立的進步性原則?!笆澜绱髣荩坪剖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近代以來,中國人在追趕世界發(fā)展腳步的過程中,早已洞悉國際社會不僅僅是比拼實力的角力場,還有國際公平正義。國際法學者亨金認為,“在國際生活中,在一個既沒有政府也沒有掌握壟斷性暴力的權威中央機構的體制中,法所追求的秩序源于對國際和平的期盼……和平至關重要,但光有和平是不夠的。國際體系所要求的,國際法試圖促進的,是在和平框架下的更廣泛、更深刻的秩序”。(16)[美] 路易斯·亨金:《國際法:政治與價值》,張乃根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頁。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倫理前提和道德基礎首先源于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善于做時代潮流的“弄潮兒”。(17)《弄潮兒向濤頭立——如何理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人民日報》2018年2月26日。從建黨之初尋求真理于東西、求民族解放自立于世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反對戰(zhàn)爭、爭取和平,再到改革開放后堅持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在世界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頁。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不僅反映了中國人民追求獨立解放、發(fā)展進步的歷程,也折射了世界秩序變遷中不同歷史時期對國際公平正義的需求。
第三,“歷史任務”確立的務實性原則。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世界人民共同福祉與國際公平正義需要在實踐中變?yōu)楝F(xiàn)實。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值得世界欣賞。(19)《庫恩:中共領導力值得世界欣賞》,https://www.sohu.com/a/21446816_118742。歐洲中國問題專家柏思德認為,中共能夠快速地作出決策、執(zhí)行政策來解決問題推動社會發(fā)展。(20)《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更加開放 善于學習”》,http://au.china-embassy.org/chn/zxxx/t828673.htm。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世界人民的福祉,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之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先后確立“三大歷史任務”“三步走戰(zhàn)略”“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歷史任務。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說明中國共產黨歷來是擔負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的先進政黨。同時,隨著民族復興的加速,國家利益與世界關系不斷發(fā)展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的“全人類的總體利益”到90年代的“加強和擴大同世界各國交流”,再到21世紀的“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國家利益邊界超越國界,多邊機制、國際合作和全球經貿秩序都事關中國利益,中國共產黨的國際秩序觀越來越多地反映了維護現(xiàn)行國際秩序、擴大共同利益和創(chuàng)新全球治理體系的理性主張。
19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經歷了洋務運動、甲午慘敗、清末變法失敗、中華民國建立、軍閥混戰(zhàn),20世紀初的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中國自強不僅在于器物與制度之變,更在于人心與知識之啟蒙,故以中國傳統(tǒng)禮教為批判對象,求救國之法于西方諸國。因此,五四運動前,致力于啟蒙的先進知識分子側重于把西方列強看作世界先進文明的化身,并未刻意強化其侵略者的身份,更愿意相信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自身。(21)蒲傳新、樊明方、楊芳:《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國際主義思想研究》,《生產力研究》2019年第3期。正是在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從巴黎和會所給予的實際教訓中,開始看出帝國主義列強聯(lián)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2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頁。這是一次重要的認知反轉,當把中國與西方分別貼上“落后”與“文明”國家標簽的時候,掩蓋的是話語背后的不平等及塑造“文明進化”話語的西方霸權。更為嚴重的是知識霸權把中國置于西方勢力和話語支配之下,企圖抹殺中國主體意識。(23)張康之、張桐:《在“中心-邊緣”結構中重新看世界》,《前線》2014年第7期。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救國真理。俄國十月革命引起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極大興趣,因為在俄國革命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世界性根源,他們開始在世界結構中探尋中國革命和獨立自強之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必將在世界多國同時爆發(fā),列寧領導的俄國革命突破了這一論斷,但列寧仍然堅持無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性的。1920年6月,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系統(tǒng)闡釋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即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一方面是一國無產階級斗爭利益應當服從全世界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正在戰(zhàn)勝資產階級的民族,有能力和決心為推翻國際資本而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24)《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8頁。
當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俄國革命的世界主義精神再次點燃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救國熱情的時候,在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時,他們也必然具有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精神萌芽,陳獨秀、李大釗、李達、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早期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都對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國際主義立場有過論述。李大釗熱情贊頌十月革命的世界主義精神,“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俄人之今日精神……傾向于世界主義……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25)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3-574頁。毛澤東在1920年給新民學會會員的回信中也表示,應該“取世界主義,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義,愿自己好,也愿別人好,質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義……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別人好,質言之,即損人利己的政策”。(26)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60頁。周恩來認為,“我們雖是中國人,我們的眼光終須放到全世界上來,我們不必想取捷徑,也不必畏難茍安,全世界無產階級為創(chuàng)造新社會所共負的艱難責任,我們也應當分擔起來”。(27)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少年》第2期,1922年8月16日。正是基于中共早期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的集體意識,中共二大宣言對世界形勢作出分析,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革命日益緊密聯(lián)系的發(fā)展趨勢,直陳中國的反帝運動也要并入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潮流中,再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聯(lián)合起來。(28)《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132頁。在二大制定的《關于“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中,首次申明:中國共產黨要召集中國工人們加入世界工人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保護無產階級的祖國——蘇維埃俄羅斯,抵御資本主義的進攻;并要邀集中國的被壓迫群眾,也來保護蘇維埃俄羅斯,因為蘇維埃俄羅斯也是解放被壓迫民族的先鋒。(29)《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137頁。接受共產國際領導,將中共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以蘇俄為師開展中國革命斗爭,這表明早年的中國共產黨還不是非常成熟,展示出來的國際秩序觀也是比較理想主義的,與中國革命實際嚴重脫節(jié)。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工業(yè)化已經有了一定發(fā)展,城市的工人階級也比較壯大,在城市有革命成功的階級基礎。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發(fā)達農業(yè)文明的古國,近代又淪為半殖民地,城市里的工人階級力量弱小,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結成的反動統(tǒng)治力量異常強大,農民才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和革命需求最迫切的底層民眾,中國的革命必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國情和道路。
照搬俄國革命的做法,將馬克思主義本本化、共產國際的領導教條化,中國共產黨在早期的革命斗爭中屢次受挫,剛剛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都不得不面臨“國家遷徙”和“軍隊轉移”。(30)周渝:《從“國家遷徙”到“軍隊長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征途》,《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第19期。1935年1月,在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討論第五次“反圍剿”經驗和解決軍事指揮權問題,會議確立了毛澤東領導指揮紅軍的核心地位,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領導集體等方面逐漸成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開始從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出發(fā),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目光從馬克思主義的他國實踐轉移到本土中國,中國革命的“中國意識”的出現(xiàn)和成熟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漸次開啟。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討論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根據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勢和世界大革命與戰(zhàn)爭前夜的緊迫形勢,確立黨的策略路線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革命力量,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爭取革命勝利和民族解放,維護中國工人農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為了實現(xiàn)黨的策略路線,制定了十大綱領,并要在抗日戰(zhàn)斗中求得綱領的實現(xiàn)。(3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31-551頁。因此,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的成人禮,瓦窯堡會議則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走向成熟的標志。一是在瓦窯堡會議上,中共第一次提出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全民族的先鋒隊,作為擴大與鞏固共產黨進而斗爭的需要,中共準確定位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依靠的階級力量和群眾基礎,并在革命斗爭中將維護階級利益和全民族利益作為一切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為了取得抗日斗爭的勝利,就必須積極爭取蘇聯(lián)等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同時要利用帝國主義的內部矛盾,為中國革命盡量爭取較好的國際環(huán)境。二是繼承了中共建立早期的國際主義精神品質,通過分析世界革命與戰(zhàn)爭形勢,認為中國革命已經脫離過去的孤立,世界革命成為中國革命的有力幫手,同時中國革命現(xiàn)在就已經成為世界革命的偉大因素,將來則要以全民族的雄偉陣勢幫助世界革命。(3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34頁??梢姡藭r中共國際主義精神已經更加成熟理性,能夠把握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主要價值原則已經基本確立。在抗日戰(zhàn)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同意大西洋憲章和莫斯科、開羅、德黑蘭、克里米亞各次國際會議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在徹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國家的獨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誼這些基礎之上,同各國建立并鞏固邦交,解決一切相關關系問題”。(33)《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頁。這就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黨在全國執(zhí)政后,中國融入世界秩序并開啟與其他國家平等互利交往新局面奠定了政策基礎和理論準備。
1949年春夏,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先后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等三大外交決策。(34)張勉勵:《毛澤東在1949年三大外交決策中的形勢判斷》,《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5期。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一方面是同蘇聯(lián)和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兄弟的友誼,另一方面是反對帝國主義。(35)《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頁?!傲砥馉t灶”針對國民黨時期外國外交機構和外交人員在華合法性問題,不承認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清除一切帝國主義勢力開辦的各類機構,消除帝國主義對對外貿易和海關管理的把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在不承認外國在華機構合法地位基礎上,取消國民黨政府時代帝國主義在華所有特權,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外國的政府和人民恢復并發(fā)展通商貿易關系。(3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一邊倒”是基于當時已經形成的美蘇兩極對立世界格局,新建立的人民共和國堅定站在反對帝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中共外交三大原則,有效解決了“承認、援助、安全”(37)張勉勵:《毛澤東在1949年三大外交決策中的形勢判斷》,《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5期。三個關系新生政權穩(wěn)固性的核心問題。一是率先贏得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部分亞歐國家的承認并順利建交,打破了美國繼續(xù)承認國民黨政權、圍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圖謀;二是通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以及“一五”計劃期間蘇聯(lián)援建的156個項目,為工業(yè)發(fā)展較為薄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工業(yè)基礎,為在十幾年內建設初步完備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體系提供了較為強大的技術支撐;三是中國堅持反對帝國主義、爭取世界和平的基本立場,面對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zhàn)的決定,毛澤東作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的重大決策,“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以巨大犧牲換來的勝利深刻詮釋了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為人類和平和正義事業(yè)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塑造了一個嶄新東方大國的國際形象,也為中國爭取了幾十年和平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國際秩序觀得到了深化和發(fā)展。
面對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中戰(zhàn)爭與和平的主要矛盾,(38)《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頁。毛澤東在1950年指出,以蘇聯(lián)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陣營比去年更為壯大,世界各國爭取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人民運動有了發(fā)展,新的世界戰(zhàn)爭是能夠制止的。(39)《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頁。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在國際上爭取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爭取和平反對戰(zhàn)爭成為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核心內涵。因為只有抑制戰(zhàn)爭、爭取和平,才能保衛(wèi)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才能為國內發(fā)展贏得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一是在日內瓦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作為五大國之一,參與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會議后半段改為“中南半島”)問題,(4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46頁。中國首席代表周恩來在會議期間積極斡旋,廣泛接觸相關各國,推動了中英關系發(fā)展,為日后中美通過日內瓦管道進行談判溝通埋下了伏筆,也提升了中國在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和平問題上的影響力,以爭取和平的實際行動改寫了美國操控聯(lián)合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形象的污名化。二是朝鮮戰(zhàn)爭勝利震撼了世界,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注,中國共產黨人也在思考如何與其他非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友好相處。在與印度政府代表團就中印兩國談判解決中國西藏問題上,周恩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正式寫入雙方達成的《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xié)議》的序言中。(41)《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頁。毛澤東在1954年多次論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長期的方針,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出于雙方意愿和平共處,應當把五項原則推廣到所有國家的關系中去。(42)《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165頁。在同年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4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50頁。這標志著黨的外交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最高意志,在全國執(zhí)政后,黨的外交政策日臻成熟。三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引下,中國外交取得新進展。1955年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美國多次干擾破壞,部分出席會議代表也大談所謂共產主義威脅的問題,周恩來在會議上作出了有針對性的發(fā)言,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展現(xiàn)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追求和平的國家形象,積極促成了亞非會議的成功,并形成了“求同存異、團結一致、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萬隆精神。萬隆會議結束后,一批亞非國家紛紛同我國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成立后第二波建交潮。
1960年代以后,世界形勢發(fā)生深刻變化。美蘇兩極對峙,局部沖突不斷。實現(xiàn)民族解放的原殖民地國家紛紛組建新的主權國家,獲得了獨立開展外交的自主權,成為國際社會爭取和平和公平正義的新生力量。西歐和日本經濟獲得快速發(fā)展,對美國依賴性降低,冷戰(zhàn)初期形成的兩大陣營開始瓦解,中間地帶成為美蘇爭取的重要對象。中國共產黨很早就意識到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兩大陣營內部的松動。1954年,毛澤東在同來訪的英國工黨代表團談話時提出,“美國反共……首先是占領從日本到英國的這個中間地段。美國在北美洲處在這個中間地段的那一邊,蘇聯(lián)和中國處在這一邊。美國的目標是占領處在這個廣大中間地帶的國家,欺負它們,控制它們的經濟”。(44)《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頁。1963年至1964年,毛澤東明確提出“中間地帶有兩個”,一個是亞、非、拉,一個是歐洲、日本、加拿大等其他發(fā)達國家。(45)《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506-509頁。爭取“中間地帶”,發(fā)展同亞非拉國家的關系,成為當時中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6)《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99頁。亞非拉國家都是在二戰(zhàn)后反殖民地斗爭中新解放的民族國家,與中國在近代有著類似的國家命運,因此,在追求國際公平正義方面有著類似的立場和主張,是我們在國際舞臺上可信賴的伙伴。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訪問非洲大陸十國和亞洲三國,給非洲這塊覺醒的大陸和阿拉伯國家?guī)チ酥袊嗣竦挠颜x,提出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中國政府代表團這次非洲訪問掀起了中國與非洲國家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的建交熱潮,影響深遠。另一方面,對中國而言,中蘇交惡后,中國面臨來自北方巨大的戰(zhàn)略壓力,1969年珍寶島戰(zhàn)役更加劇了中國對來自蘇聯(lián)威脅的警惕。1970年代,中共決策層對國際戰(zhàn)爭與和平國際秩序的判斷就是世界大戰(zhàn)主要威脅來自美蘇,相對而言,蘇聯(lián)威脅更大更直接。(47)毛澤東較早注意到尼克松在競選演講時的對華政策轉變,并提醒周恩來注意。1969年,中蘇一系列邊境沖突后,中蘇關系緊張。在毛澤東和周恩來布置下,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研究國際形勢和戰(zhàn)略問題,在1969年7月呈送中央的《對戰(zhàn)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報告中,提出兩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判斷:迫在眉睫的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可能性不大;在美蘇之間,蘇聯(lián)是對我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82-885頁。因此,要維護自身安全,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首先緩和中美關系,改善與歐洲、日本等第二個中間地帶國家的關系。于是,在毛澤東、周恩來戰(zhàn)略決策和外交運籌下,一場“小球轉動大球”的現(xiàn)代“大外交”精彩上演。在中美外交關系破冰之后,中國與歐洲、南美等一大批國家陸續(xù)建交,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lián)合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下屬機構的合法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活動空間空前提升。1974年,毛澤東在同卡翁達會談時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正式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時代國際秩序觀的理論定型。堅持反對超級大國霸權主義和戰(zhàn)爭威脅,努力建立和發(fā)展同第三世界以及其他類型國家的友好關系,拓展中國的外交舞臺,這為“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的對外開放和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創(chuàng)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礎。(4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98頁。
20世紀70年代末,新一輪科技革命初露端倪,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逐步凸顯,美國、歐洲等發(fā)達經濟體先后出現(xiàn)“新經濟”形態(tài)。隨著經濟形態(tài)的變革,國家間行為方式發(fā)生變化,由美蘇兩大陣營國家意識形態(tài)對立、局部熱戰(zhàn)的短期競爭轉變?yōu)榘ㄕ?、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要素在內的綜合國力的長周期較量。世界雖處于美蘇兩極格局中,但美國在越戰(zhàn)后國力下降,蘇聯(lián)也全面收縮,國際格局出現(xiàn)緩和跡象,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確定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中央對世界格局的認識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變化,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對發(fā)生世界大戰(zhàn)的可能性判斷逐漸改變,集中體現(xiàn)在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兩個方面,即“兩個轉變”。1985年6月,在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指出,“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這是兩個重要的轉變”。(49)《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7頁。同年,在會見日本客人時,鄧小平強調,“現(xiàn)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zhàn)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fā)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5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頁。這標志著黨中央對改革開放后的國際格局和時代主題作出了新判斷,由“戰(zhàn)爭與革命”轉變?yōu)椤昂推脚c發(fā)展”,這為推進中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奠定了戰(zhàn)略前提和政治基礎。
有了相對緩和的總體國際環(huán)境,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目標總不能關起門來搞經濟建設。中國是否要融入國際社會,如何融入?通過對國際形勢和國內發(fā)展實際的判斷,鄧小平深刻指出,“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5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拔覀儓远ú灰频貙嵭袑ν忾_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5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這一對外政策調整有著深刻的國內背景和時代動因,“加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爭取實現(xiàn)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tǒng)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個任務”。(5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在黨的十二大報告和新修改的黨章中,都對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對外政策作了重新表述,提出“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深深懂得中國民族利益的充分實現(xiàn)不能離開全人類的總體利益”,(54)《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頁。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fā)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系”,中國改變了過去聯(lián)美抗蘇的“一條線”戰(zhàn)略。(55)《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266-267頁。在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作出了“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重要論斷,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最高意志。因此,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自我定位是“積極參與者”,中國外交獲得全方位發(fā)展,這符合黨在1980年代的歷史任務和國家利益。中國抓住全球化歷史機遇,主動“引進來”國外資金和先進設備、技術,堅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一系列反映對外開放時代主題和體現(xiàn)現(xiàn)代經濟管理要求的法律文件,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中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相繼出臺。在實踐中,黨和政府進行了一系列開放領域的改革,如設立經濟特區(qū)和沿海開放城市,逐漸放開外貿經營權,采用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等方式,不斷引入國外資本,成效顯著。這一階段中國特色對外開放的邏輯在于“引進來”為我所用,推動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56)藍慶新:《中國特色對外開放的理論脈絡》,《人民論壇》2019年第29期。在這種背景下,文化也日漸繁榮。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群眾活動,都走向了健康發(fā)展之路。(57)何志鵬、孫璐:《中國的國際法觀念:基于國際關系史的分析》,《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學刊》第5卷,2015年。
兩極格局解體后,經濟全球化加速,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1992年初,改革開放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巡視深圳等地,發(fā)表“南巡講話”,提出“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個有利于”,成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標準,堅定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發(fā)展軌道,進一步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理想的壯麗前景。(58)《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同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們黨在1990年代的主要任務是加快改革開放,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59)《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頁。為了加速改革開放,進一步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60)《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因此,兩極格局之后,爭取構建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能夠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個問題迫切需要回答。經過對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變化的深入認識,黨中央作出了“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61)《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頁。的重大判斷,積極調整黨的對外政策,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理解,即“根據歷史經驗和現(xiàn)實狀況,我們主張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wěn)固、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62)《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頁。這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系統(tǒng)提出對國際秩序變革的總體想法,并對黨章序言的對外政策部分作了較大篇幅修訂。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打破了“姓社姓資”的思想禁錮,改變了根據意識形態(tài)塑造國際秩序的慣性,中國加速融入世界多邊體系,繼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多邊機制后,“最令中國人印象深刻的是加入WTO,在WTO中遵循國際法規(guī)范,并積極參與爭端解決”。(63)何志鵬、孫璐:《中國的國際法觀念:基于國際關系史的分析》,《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學刊》第5卷,2015年。黨章不再保留“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提法,不是表明中國放棄了國際主義,而是國際主義在迭代中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對外交往的基本準則、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為追求目標,中國共產黨在對外交往中,不是單純以意識形態(tài)作為選邊站隊的標準,而是從國際法規(guī)范的作用和限度的角度思考國際事務的架構,(64)何志鵬:《從國際主義到國際法治:中國共產黨全球秩序理念的百年演進》,《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年第1期。這適應當代發(fā)達國家產業(yè)結構和階級變動的實際情況,也符合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履行國際義務的時代需要,(65)肖楓、馬志良:《關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幾個問題——對十四大黨章刪除這一提法的理解》,《國際共運史研究》1993年第1期。同時也是融入全球大市場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向型特點逐步顯現(xiàn),對國際貿易繁榮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1992年,我國進口貿易的世界排名是第13位,2009年至今穩(wěn)居世界第2位。(66)莊芮、楊超、常遠:《中國進口貿易70年變遷與未來發(fā)展路徑思考》,《國際貿易》2019年第4期。進口貿易穩(wěn)步增長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甚至超過50%,對全球貿易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恢復起到重要拉動作用。(67)陳繼勇、蘇秦婉:《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8月24日。不僅是在國際貿易領域,在國際經濟危機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中國積極響應召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提議,努力促成多邊國際機制引領世界經濟走出陰霾。同時,在區(qū)域經濟合作領域,不斷深化同傳統(tǒng)貿易伙伴的合作水平,建立高水平自由貿易機制,并積極推動同周邊國家和區(qū)域組織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促進下,中國社會發(fā)生深刻變革,社會分工日益復雜,階層利益分化重組,黨的執(zhí)政基礎面臨新的形勢。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在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載入黨章之后,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載入黨章。作為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黨已經從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革命者逐步轉化為維護和建設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設者。中國積極利用21世紀戰(zhàn)略機遇期,推動國際社會不斷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fā)展,在1990年代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的基礎上,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新主張,(68)《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371頁。堅持多邊主義,維護聯(lián)合國作為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作用,反對侵犯別國主權的行徑;堅持互利合作,建立開放的國際經貿機制,實現(xiàn)全球普惠;堅持包容精神,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提高。可以說,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愈加立體豐富,并隨著中國文化的逐步復興,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被吸收進中國的政治法律話語體系,開始成為擘畫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文化要素。
人類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下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金融危機期間,“華盛頓共識”土崩瓦解,(69)[英] 愛德華·盧斯:《西方自由主義的衰落》,張舒譯,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7頁。自由主義模式破產,世界經濟企穩(wěn)回升的基礎不穩(wěn),南北發(fā)展鴻溝日漸嚴重,個別地區(qū)武裝沖突時有發(fā)生,恐怖主義、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難民危機和氣候變化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愈發(fā)成為全球性問題,人類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抉擇。2017年1月,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主旨演講中借用狄更斯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喻指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與挑戰(zhàn),進而提出了“世界到底怎么了”的“時代之問”。破解“時代之問”,首先考驗中國共產黨人的戰(zhàn)略定力和理論思維。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的歷史。(70)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7期。在國際秩序發(fā)生加速變革的歷史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時代主題觀、宗旨使命觀、歷史任務觀作出了系統(tǒng)創(chuàng)新。
第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zhàn)略判斷。黨的十九大明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7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頁。堅持把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作為重中之重,“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黨的十九大對新形勢下的國際秩序作出重大戰(zhàn)略判斷:“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fā)展大勢不可逆轉”,但“世界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突出”。(7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頁。事實已經證明,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國際秩序新判斷經受住了歷史檢驗。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民粹主義回潮、保護主義抬頭、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際社會中的“黑天鵝”和“灰犀?!笔录矣谐霈F(xiàn),給二戰(zhàn)以來的國際秩序帶來嚴峻挑戰(zhàn)。在2018年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觀下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判斷。這意味著要堅持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更要牢固樹立危機意識,要善于“變局之中開新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物流阻斷,國際經貿合作受到重大干擾,極少數(shù)國家更是肆意破壞國際和平。在此背景下,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73)習近平:《在企業(yè)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7月22日。發(fā)端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出現(xiàn)重大重組,顯示了中國國內市場發(fā)育的逐漸成熟和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但這絕不是關起大門,而是為了更好地對接兩個市場,促進世界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第二,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方位。在世界大變局中,明確中國的時代方位對如何保持戰(zhàn)略定力和戰(zhàn)略清醒至關重要。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7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1頁。中國是世界經貿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全球價值鏈和產業(yè)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第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75)《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領導決策信息》2018年第2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實施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促進全球化健康發(fā)展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人類現(xiàn)代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道路。面對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和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各式“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2014年3月,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fā)表演講時指出,“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7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5頁。正是在“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一使命的促動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首次把發(fā)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并宣布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xiàn)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堅持維護多邊機制并在逆全球化下繼續(xù)推進對外開放。毛澤東當年期許的“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77)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人民日報》1956年11月12日。正在一步步變成現(xiàn)實。
第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黨。(78)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日。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引領國際合作,在造福中國人民的同時,讓中國發(fā)展更好地惠及世界,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之后,習近平在100多個國際場合進一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79)《人類命運共同體載入聯(lián)合國多項決議,中國理念獲國際廣泛認同》,《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3月27日。其中,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系統(tǒng)闡釋了當今世界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以及中國方案,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具體論述了中國在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fā)展、文明交流、生態(tài)建設等方面的建議主張。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在與各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的60余次通話致函中,習近平多次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全球抗疫的重要意義。(80)根據“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shù)據庫”,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7月31日,習近平主席與聯(lián)合國秘書長通話1次、與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會見1次、與其他國家領導人通話致函62次、致函論壇1次,在這些函電中,共計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70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豐富,體系完整。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8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2019年9月)》,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4頁。這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性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回答“時代之問”的系統(tǒng)方案,對全球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全方位建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實國際合作倡議,中國一方面發(fā)揮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2013年9月至10月,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期間,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際合作的頂層設計,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把中國發(fā)展同沿線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82)《“一帶一路”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華社,2017年1月22日。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對外開放進入2.0時代。另一方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定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支持發(fā)展中國家發(fā)揮更大作用,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均衡地反映大多數(shù)國家的意愿和利益。積極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推動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發(fā)展,努力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83)蘇長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人民日報》2019年3月27日。
第四,平等多樣包容開放的全球文明觀。人類在幾千年里創(chuàng)造了多個燦爛的古代文明,也在近代以來創(chuàng)造了深刻改變世界的現(xiàn)代文明。世界沒有哪兩個文明是一樣的,每種文明都有它自身的魅力和特質。盡管近代文明發(fā)端于西歐,并隨著西方各國的工業(yè)革命和海外殖民地而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非西方國家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都是建立在自身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之上,而且,轉型成功的現(xiàn)代化國家都是很好地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養(yǎng)分,不斷加以創(chuàng)新并發(fā)揚光大。全球不存在比其他文明高人一等的超級文明,破解當代世界發(fā)展難題更需要激發(fā)各種文明智慧,實現(xiàn)文化的自我深化,促進世界文明形成競合生態(tài),而不能走向文化內卷、精神凋敝。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講話中指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ǎng)分?!?84)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因此,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民族精神注入時代精神,為中國走向世界樹立最為深沉厚重的文化自信。同時,中國積極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秉持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不搞一種文明替代另外一種文明,不提倡價值觀與特定制度捆綁在一起的所謂“普世邏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奉行平等包容開放的全球文明觀念,堅信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8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頁。除此之外,如習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的重要演講、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2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等,都針對文明交流互鑒觀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一路走來,從誕生之際就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先進政黨,在人民解放、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不斷學習與世界打交道,在成熟對待自身傳統(tǒng)文化和其他國家文明的同時,擔起了一個世界大黨的政治道義。
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一百年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來與世界深度互動互融的發(fā)展歷程,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變遷深刻反映了時代巨變、世界重組與中國的內在關聯(lián)。經過浴火重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fā)展日新月異,精神面貌更是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建構了基于中國實踐的主體自覺和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三大思想來源,也是建構“中國共產黨與新文明”(86)吳海江等:《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0頁。這個時代課題的思想進路?!靶挛拿鳌鼻∪缙浞值胤从沉酥袊伯a黨一百年來帶領中國走向民族復興和推動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奮斗歷程。此文明之“新”:一是“老樹發(fā)青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古老的中國吐故納新,煥發(fā)新的文明生機,演繹了新的文明內涵,豐富了人類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道路和選擇,從向外部尋求文明變革的合法性,轉變?yōu)轫槕拿髯陨硌葑円?guī)律而自主自覺地拓展文明的疆域;二是“新桃換舊符”,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fā)展的最大威脅,也是全球治理體系的頑疾,中國崛起不靠掠奪和霸權,是遵循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的和平發(fā)展之路,為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走上自主發(fā)展道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三是“環(huán)球同涼熱”,經濟全球化雖遇挫折,但發(fā)展潮流不可逆轉,新冠肺炎疫情更讓世界各國深刻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挑戰(zhàn)與機遇共存、風險與利益共擔,人類社會必將遵循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規(guī)律,中國共產黨為世界提供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時代方案,是當代中國文明給予世界的重大思想貢獻。在世界再次發(fā)生力量重組的時代路口,外部環(huán)境日益嚴峻復雜,只要我們秉持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理念,擺脫各類“東方主義”的他者視角的干擾和內化,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能夠避免內卷化帶來的各種困境,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道路上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