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未來發(fā)展的基石。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初步形成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框架,使未成年人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盡管如此,我國每年針對未成年人侵害事件仍時有發(fā)生,包括校園霸凌、家庭暴力、性侵以及“線上侵害”未成年人等情形,類似案件數(shù)量越來越多,案件性質越來越復雜,給偵查機關帶來很大的難度。
偵查訊問是刑事案件偵查的重要一環(huán),在整個案件偵查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詢問就是咨詢和查問的意思。所謂偵查詢問就是偵查人員為了查清案件真相、揭露犯罪事實,向案件相關人員詢問案件發(fā)生信息,來發(fā)現(xiàn)和深挖案件線索,最大程度地還原案件情況,從而確保所獲得證言的質量和效力。[1]在未成年人侵害案件中,未成年人是重要的訴訟參與人,也是違法行為的直接親歷者,偵查人員需要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詢問,將被害人對案件的記憶轉化為證據(jù)線索,為案件偵辦提供重要依據(jù)。
相對于其他群體,未成年人不滿18周歲,在偵查詢問中有著獨特之處。
未成年人包含0-18周歲的自然人,年齡跨度很大。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要求,只要具備正確表達能力,能夠辨別是非的公民都是偵查詢問的對象,即便是幼兒。每個階段的未成年人認知能力有著顯著的差異,幼兒年紀小,社會經驗少,基礎知識不足,很難產生有目的、有意識的記憶行為,對幼兒的詢問一般以提供片段式的證詞為主,起到一定的線索提供作用即可[2];少兒階段的未成年人大腦記憶容量明顯增大,邏輯思維能力開始發(fā)展,能夠清楚地描述最近發(fā)生的事情經過,能夠回答出符合這一階段未成年人智力水平和發(fā)展階段的問題;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思維和表達能力已經接近于成年人,但是他們法治意識還比較淡薄,心智也沒有成熟,心理比較脆弱、稚嫩。
未成年被害人本來心理和生理沒有發(fā)育成熟,抗壓能力差。在遭受侵害之后,身心更是受到極大的傷害,在面對偵查人員詢問時,未成年被害人經常表現(xiàn)出羞愧、恐懼、膽怯、無助、自責等強烈的情緒反映。特別在一些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面對偵查人員的詢問會出現(xiàn)思維混亂、語無倫次的情況。部分受害人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會用沉默、抵觸和躲閃等行為來對抗偵查人員的詢問,這同時也是掩飾內心恐懼情緒的反映。[3]偵查人員反復詢問敏感問題時,未成年被害人會出現(xiàn)強烈的自責感,出現(xiàn)情緒崩潰。
未成年被害人比較單純、幼稚,自制能力較差。在詢問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明顯的肢體動作。對于偵查人員而言,了解和掌握未成年被害人的行為特點,一方面可以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洞察未成年被害人的真實表達。例如未成年被害人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詢問過程中會出現(xiàn)放空、煩躁的行為,[4]需要詢問人員能夠停止詢問,岔開話題,讓被害人稍作休息再繼續(xù)詢問;再例如未成年被害人在緊張時會出現(xiàn)摸頭發(fā)、咬嘴唇、咽口水等行為,偵查人員可以未成年人的動作和回答來進一步詢問。
在以往的未成年人侵害案件詢問工作中,偵查人員通常選擇在公安機關的詢問室中對受害人進行詢問,這樣有利于對受害人進行取證偵查。公安機關的詢問室是一個封閉、冰冷、嚴肅的環(huán)境,會讓未成年受害人感到緊張和焦慮,尤其是年紀較小的未成年人有時緊張得說不出話或者表達模糊、邏輯混亂。針對這種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公安機關可以在未成年受害人熟悉的環(huán)境進行詢問,包括家里或者學校等。也可以在公安機關內單獨設立未成年人專用詢問室、休息室、檢查室等,取證、人身檢查、提取生物檢材等工作都可以在這里一站式完成,減少對未成年人的二次傷害;詢問室的氛圍要溫馨、溫暖、舒適,能夠幫助未成年被害人放下心理包袱,降低焦慮感。另外,詢問時間也要靈活機動。一般而言,偵查人員應該第一時間對被害人進行詢問,但有時未成年被害人情緒驚恐或者傷情嚴重,偵查人員可以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約定合理的詢問時間,但間隔不應該過長。
偵查人員對被害人詢問是有著嚴格流程和固定模式的。一般來說,偵查人員先主動出示個人證件,介紹詢問的目的,然后宣讀被詢問人的權利和義務,要求被詢問人配合公安機關的工作,這套流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不區(qū)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區(qū)別,會給未成年人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讓后面的詢問變成機械式的一問一答,難以獲得被害人完整、準確的證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詢問人員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除了詳細了解案件信息之外,還要了解未成年被害人的年齡、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社會交往情況、家庭關系等信息,從而把握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狀態(tài)。在詢問開始時,詢問人員先不要開門見山、直奔案情,可以先和被害人聊聊生活、家庭和學習情況,尋找可以引起共鳴的話題,降低被害人的戒備和抵觸心理,創(chuàng)建親和、信任的關系。在詢問過程中,偵查人員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未成年人,不要居高臨下、用命令的口吻來說話,而是用未成年人可以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來交流。其次,聘請專業(yè)人員或其他輔助人員。在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偵查詢問中,應當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對于造成較強烈創(chuàng)傷性的案件例如強奸、利用網絡猥褻兒童等性侵害案件、搶劫等暴力案件,則第一時間引入專業(yè)心理評估人員,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評估、疏導,是否適宜接受詢問,并在隨后讓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伴隨整個訴訟過程,偵查人員作為心理觀護的輔助力量。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區(qū)別于成年人,很多偵查人員習慣將其當作成年人來進行詢問,例如在一些傷害案中,偵查人員對7歲的兒童這樣詢問:“你來說一說這是什么時間發(fā)生的事情”,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對于兒童而言,他們還沒有標準的時間觀念,很難準確說出案件發(fā)生的時間,獲得的證言缺乏可信度。可見,選擇合適的詢問方法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偵查人員詢問時通常先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讓被害人進行陳述。這里注意的是,問題的開放程度也要適當把握,還要考慮到被害人的表達能力和認知水平,例如“說說事情經過”這種過于開放的問題,對十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并不適合,往往讓被害人不知道怎么開口。二是針對年紀較小的被害人,可以讓他們用寫字或者畫畫的形式來描述案件細節(jié),這個年紀的孩子盡管表達能力差,但是已經具備完整的繪圖能力。三是避免重復性提問。詢問過程中,偵查人員經常需要重復提問來核實和印證相關信息,但有些重復提問不僅會給被害人帶來二次傷害,還會引起被害人的逆反情緒,誤認為偵查人員不信任他。偵查人員可以選擇變換提問方式或者提問順序的方式,間接進行重復提問。四是注意身體語言。偵查人員在詢問時要時刻注意被害人的身體語言,同時也要調整自己身體語言。在詢問過程中,偵查人員要注意觀察被受害人的表情,感受其情緒的變化。未成年被害人回憶和敘述案件細節(jié)時,經常會有沉默不語、支支吾吾的表現(xiàn),偵查人員可以用溫和的目光來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也可以通過點頭等方式來肯定被害人的陳述,幫助被害人平緩情緒,使其感到理解和尊重。
總之,由于未成年人年紀小,生理和心理發(fā)展不成熟,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如果偵查人員詢問方式不當,不僅獲得的證據(jù)失真,影響證據(jù)鏈的真實和完整性,而且很容易對未成年被害人帶來二次傷害。因此,在未成年被害人偵查詢問工作中,偵查人員要采取有別于成年人的偵查詢問方法、技巧,在規(guī)范詢問、提高詢問效果,減少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傷害和實現(xiàn)綜合保護上下功夫,切實保護未成年被害人的合理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