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倩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焦作 454003)
“二”和“兩”在表示數(shù)量“2”時,意義是相同的,但在一些具體的用法如表示序數(shù)、位數(shù)及與量詞搭配時則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使用規(guī)則也是相當復雜的。對于“二”和“兩”的本體研究早在20世紀就已經大量出現(xiàn),后來隨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發(fā)展,相關的偏誤研究也不斷出現(xiàn)。從共時性角度看,隨著專業(yè)的設立和發(fā)展,“二”和“兩”的研究領域有所拓寬,增加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偏誤研究的部分;從歷時性角度看,研究的方法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語料庫的建立,研究中運用的語料來源不斷從辭書典籍轉向語料庫、問卷調查及訪談。
蔣妍在學位論文中對“二”類詞從歷時性與共時、形式與意義等方面進行研究,統(tǒng)計出相關偏誤,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相對應的教學策略。[1]朱嫣紅研究了“二”和“兩”用法上的差異及可以互相替換的情況,并結合相關經驗呈現(xiàn)了教學設計,為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示范。[2]
鄭桂玲對于“二”和“兩”的研究較全面細致,不管是本體還是偏誤分析部分,都揭示了二者在語義、語法、語用方面的不同,呈現(xiàn)了系統(tǒng)的偏誤分析部分。[3]
金真基于從HSK動態(tài)語料庫搜集到的相關偏誤,提出了一些解決建議。[4]郭丹鳳結合語料庫和問卷調查分析了“二”和“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并對偏誤類型、偏誤原因進行了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最后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案,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提供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范例。[5]
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二”和“兩”誤用的偏誤數(shù)量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兩”誤用為“二”這類偏誤最多。
1.“兩”誤用為“二”
(1)二年以前,我在沈陽留學的時候偶然認識了他。
(2)住在這還有二個月左右。
(3)二個和尚看了看廚房。
(4)已經過了二天多。
(5)如果二代之間可以做到這一點。
(6)價錢成二極化。
一般量詞前用“兩”而不用“二”,在可以做量詞的名詞前一般也用“兩”,因此,例(2)和例(3)的量詞前及例(1)和例(4)的名詞前都應該用“兩”。雖然這類偏誤表達的意思是對的,用法卻是錯誤的。例(6)中“兩極化”是固定的用法,不可以與“二”互換。
2.“二”誤用為“兩”
(7)您兩老身體狀況還好吧?
(8)達到了一石兩鳥的效果。
“二”誤用為“兩”的偏誤較少,例(7)中的偏誤多出現(xiàn)在書信中,此處用“二”原因與語用相關,有表尊敬之意。例(8)則是漢語中的固定短語,成語有著固定的形式和用法,需要準確地把握整體意義。
3.誤用量詞
(9)第二個是我對中國的歷史感興趣。(件)
(10)可以說現(xiàn)在已成為第二個語言。(種)
(11)他本身只有兩件褲子。(條)
(12)當我還剩最后兩次考試的時候。(門)
(13)我會說兩個外語: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漢語。(種)
在漢語中,量詞總是位于數(shù)詞和名詞之間,數(shù)詞與量詞組成數(shù)量短語,可以做定語、狀語、補語等。選用什么量詞一般與所用名詞相關,例(9)中應用量詞“件”,例(10)和(13)指的是語言類別,用量詞“種”。例(11)中的褲子根據其特征用“條”。
1.漏用“二”或“兩”
(16)可以說第個人也對其他人有優(yōu)越心。(二)
(17)主要原因有個。(兩)
(18)自從爸爸和媽媽離了婚以來我是從來沒有在您的面前提過“爸爸”這個字了。(兩)
(19)愛情這個字眼永遠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話題。(兩)
(20)所以這種國家互相幫助。(兩)
(21)我想首先需要代人之間的充分了解。(兩)
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二”和“兩”的遺漏是很少的,對照語料庫中提供的原文觀察,發(fā)現(xiàn)偏誤是由于初級階段目的語知識儲備較少或“二”和“兩”的用法還沒有掌握造成的。
2.漏用量詞
(22)第二世界大戰(zhàn)日軍占領新加坡時。(次)
(23)第二地區(qū)就是上述的未發(fā)達地區(qū)。(種)
(24)我還是喜歡跟我那兩不一樣的地方。(個)
(25)看我周圍的朋友和兩大姐都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個)
例(22)、例(23)這類偏誤遺漏了表示次序“第二”后邊的量詞,是比較常見的,在這里“二”是序數(shù),是不可以省略的。例(24)、(25)中的“地方”和“大姐”都是名詞,在這里必須使用量詞。
3.漏用位數(shù)詞
(26)1999年10月二一日。(十)
在位數(shù)詞“十”的前面只能用“二”,“十”也必須有。
4.漏用標點
(27)常見的飲食要求可分為兩種:第一是追求健康;第二是希望擺脫饑餓狀態(tài)。
此句強調飲食要求分為兩種,是分條目羅列的,“第一”表示次序、分類,與后邊成分連用會顯得句子成分冗雜。
1.誤加“二”
(28)本人先致以萬二分的謝意。
(29)我將以萬二分的感激。
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二”和“兩”的誤加很少,僅搜集到在使用“萬分”時出現(xiàn)的偏誤。
2.誤加量詞
(30)還有第二次最重要的因素是爸爸的極大的期待。
3.誤加標點
(31)我根本沒有記得自己兩,三歲時候,父母給我教了什么。
(32)在開始接觸這項工作的頭兩,三年里,我的水平一直沒有很大提高。
(33)到了晚上我一個人在房間里上網,上兩,三個小時。
“二”與相鄰數(shù)字連用表示概數(shù),比如一二十斤、一二十人、二三百塊錢等,不需要用標點隔開。
(34)二則是雖然會有一些關于早戀的問題。
(35)第二的健康是我們要看補充的元素的質量。
例(34)、(35)分別誤加了“則”和“的”,這類偏誤很少出現(xiàn),原因在于學習者對該詞尚未掌握。
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還沒有完全掌握目的語規(guī)則,很容易借助已有的目的語知識系統(tǒng)對正在學習的漢語知識點進行推斷,甚至將母語里的某個知識點與漢語建立對應關系,這樣就產生了偏誤。如同樣是表示被動,不管是詞語還是句式,英語中有固定的表示被動的形式,而漢語中除了有“被”“給”“叫”“讓”這些有標記的被動句,還有很多無標記又表示被動的形式,因此,仍然用對應的方式去學習漢語中的被動形式就行不通了。另外,同樣是表示數(shù)字“2”,英語對應的只有two的意義,而在漢語中則有“二”和“兩”,其各自又在“2”的基礎上延伸出很多復雜的意義和用法。
在學習的每一階段,學習者都有可能把有限的目的語知識過度泛化,以為某些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在其他地方也是可以使用的。這種偏誤在中高級階段出現(xiàn)比較多,是學習者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誤。如“他本身只有兩件褲子”,說明學習者掌握了衣服是可以用量詞“件”的,但還沒有掌握不同類的衣服應該搭配不同的量詞。
有些目的語因學習的難度造成了偏誤,外國學習者還沒有掌握“二”和“兩”的具體含義及其使用上的差異,因此運用中出現(xiàn)了偏誤。二者雖然都可以作為數(shù)詞表示“2”的概念,但在用法上,除了與固定的位數(shù)詞、序數(shù)詞搭配,還有與不同量詞搭配及大量的固定短語的用法。因此,“二”和“兩”使用規(guī)則的復雜性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加上外語學習者掌握的漢語知識有限,學習起來就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有些偏誤的出現(xiàn)并不是語言的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同也會造成偏誤。數(shù)字文化中,“兩”表示“斤兩”,“2”表示成雙成對、好事成雙,歐美國家與東南亞國家有很大差異。
教師要重視“二”和“兩”的字音、筆畫和意義的教學及對基礎知識點的講解,由于其規(guī)則較為復雜,應通過精講多練,讓學生打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客觀對待學生的偏誤,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根據學生的偏誤改進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素養(yǎng)對于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因此漢語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打牢專業(yè)知識基礎,通過案例分析及實踐,提高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
教學方法的運用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岸焙汀皟伞钡暮x和用法很復雜,教師不容易講清,學生也不容易掌握,這就需要教師下功夫研究知識點和教學方法,以學生感興趣、易于理解的方式教學。如:圖示法,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或圖片,以直觀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相關知識點,展示的圖片應該盡量貼近生活;全身動作反應法,可以借助手勢、服裝或者小游戲展示“二”和“兩”涉及的數(shù)字知識點和相關量詞搭配;任務型教學法,可以通過分配任務讓學生自主或小組協(xié)助完成知識點的相關表演,以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不是完全借助工具書和教材。另外,學習者受母語背景、年齡、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等的影響,會存在個體差異性。學習者應當正確面對這種差異,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在生活中大膽運用,通過對知識點的不斷練習掌握用法。
對于“二”和“兩”的本體研究和漢語教學相關研究在多年前就已經很豐富,也取得了很多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量新事物、新詞語不斷涌現(xiàn),對“二”和“兩”的研究也應該更深入。但研究未能真正達到預期效果,涉及領域較小,教學建議不夠具體,部分環(huán)節(jié)未能經過實踐檢驗。希望本文可以為對外漢語漢語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