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雪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得”指得到或獲得一定的事物或利益,“失”指丟失、錯過一定的事物或利益。簡而言之,得與失就是得到和失去,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情況下相互轉化。人們對于“得”和“失”的認識反映了其得失觀,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的重要表現(xiàn)。
得失觀是人們關于得到和失去某物或某種利益的看法、態(tài)度和觀念的總和,體現(xiàn)著人們在面臨兩種不能同時兼得的事物或利益時做出的選擇。得失觀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得失觀具有主體差異性,不同的主體由于分析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同,對得與失的態(tài)度和看法不同;得失觀具有發(fā)展性,同一主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和經驗的積累,對得失的看法和態(tài)度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得失觀具有歷史局限性,對同一事物的得失,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看法和態(tài)度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得失觀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做到不因一時的“失”而懊惱,不因一時的“得”而欣喜若狂,能夠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同時,引導大學生站在正確的立場,分析生活中面臨的各種情況,冷靜地做出選擇,辯證看待得與失。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論,正確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得與失。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得與失之間的對立性?!棒~與熊掌不可兼得”,大學生在面臨不能兼得的事物時不可過于執(zhí)著。另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得與失之間的統(tǒng)一性。得與失兩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叭淌яR,焉知非?!?,要引導大學生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從而使其不會因為失去而造成較大的情緒波動。同時,奮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引導大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實現(xiàn)“失”向“得”的轉化創(chuàng)造條件。
義利關系是古今爭論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有利于學生在面臨義利沖突時做出正確的取舍?!傲x”和“利”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皞}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薄袄笔恰傲x”的前提和基礎。義利觀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大學生在得到一定利的同時考慮其行為是否以“義”為前提,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倘若“利”不符合道義的要求,要果斷舍棄“利”。同時,要引導大學生能夠做到先義后利,引導大學生相信遵循“義”是為了更好地得到“利”。
貢獻具有一定的自我犧牲精神,它意味著“失”;索取是指要求得到,意味著“得”。大學生對索取和貢獻關系的處理也是得失觀的表現(xiàn)。其一,得失觀教育要規(guī)勸大學生不要一味地索取,無論是對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等都要具有一定的個人價值,要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其二,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貢獻與索取的關系。雙方都不能只希望通過彼此有所得,否則彼此之間不能實現(xiàn)感情的升華。
馬克思在起草《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時提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1],強調了個人權利和義務的不可分割。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現(xiàn)重權利、輕義務的錯誤趨勢,希望在少付出的情況下有所得,這是不可取的。就權利而言,大學生要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利,要捍衛(wèi)自身的權利,對侵害自身權利的行為說不;就義務而言,大學生要拋棄排斥的態(tài)度,主動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履行自身應擔負的義務,在這個過程中不應以報酬為行為的出發(fā)點。得失觀教育應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使大學生明確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性,督促其享有權利的同時積極履行自身的義務。
“人的本質不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大學生身為社會中的一員,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應明確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明晰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時如何取舍。集體利益是每個成員的共同利益,因此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相互統(tǒng)一的,集體尊重和保護個人的正當權益。得失觀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堅持集體主義的原則,在面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以集體利益為重,為了“大我”,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以個體的“失”促使集體的“得”。
大學階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重視高校教育中的得失觀教育對大學生個體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個體的發(fā)展和進步促使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得失觀教育一方面引導大學生能夠站在正確的立場看待生活的得與失,有利于避免產生大學生因為微小的失去產生負面情緒,避免因情緒調節(jié)不到位造成惡性情緒堆積。近年來,抑郁、焦慮等成為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誘因,大學生倘若能夠正確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及時調節(jié)自身的負面情緒,有利于避免出現(xiàn)“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情緒失控現(xiàn)象,澆滅導致抑郁、焦慮的導火索。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相互矛盾和沖突的事情,正確的得失觀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遇到選擇時能夠冷靜思考其中的得與失,慎重做出自己的決定,避免盲目從眾。
得失觀教育的目標歸根究底就是使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其能夠積極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并引導他們在面臨得失選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面臨多種選擇,每種選擇對主體而言存在一定的差異,要結合自身實際慎重做決定。如:空閑時間是學習還是兼職?畢業(yè)后是選擇就業(yè)還是繼續(xù)讀研?其實,每個選擇的背后都有“得”,也有“失”。正確的得失觀能使大學生站在正確的立場,從長遠的角度對選擇造成的結果進行分析,從而謹慎做出選擇。大學生秉承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不會后悔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并會堅持為自己的選擇揮灑汗水,通過奮斗譜寫幸福的人生華章。
得失觀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首先,人與人的交往的出發(fā)點不應該是有所得,基于自私自利之心的友誼終會“失”;其次,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與人也存在差異性。因此,人與人的交往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堅持“得”友誼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采取措施維持彼此之間的友誼,使雙方之間偶爾的摩擦成為友誼的助力劑;最后,大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既要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利益。自身利益的獲得不能建立在損害他人利益之上。當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要采取正確的方式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減少不必要的“失”。
得失觀教育對社會和國家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得失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一方面,正確的得失觀使大學生懂得自身的發(fā)展離不開集體的支持和幫助,自身的“得”是個人和集體的雙贏,不應該建立在集體的“失”上。另一方面,正確的得失觀會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沖突,引導大學生以集體利益為先,必要時可犧牲個人利益。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關系,正確把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既能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和國家的富強發(fā)展。
教育者要明確得失觀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tài)和生活態(tài)度,同時引導其在利益關系沖突時的行為選擇。高校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和關心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要展開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xiàn)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盵3]這要求大學生正確處理得與失的關系,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基于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首先,要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盵3]其次,要不斷推進思政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努力做到“八個統(tǒng)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應是教師進行得失觀教育的主要課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使得學生懂得漫漫人生路,不必沉迷于一時的得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生活中的正面案例,通過感受榜樣模范的人格魅力,從而體會不同的情況下得與失應該如何選擇。針對生活中的負面案例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達成共識。
高校開展得失觀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要不斷豐富專業(yè)知識儲備,豐富教學技巧以保證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明確教學目標,運用可行且有效的教育方式將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應對得與失的看法和態(tài)度,引導學生在面對種種選擇時能夠做出正確選擇。教師的積極影響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扮演好“心靈導師”的角色,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有關得與失的話題,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指導,達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真誠地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才能敞開心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在進行得失觀教育時不僅要重視課堂的知識教育,也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得失觀,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班集體、學生組織、社團等學生群體的積極作用,開展得失觀教育活動,讓大學生能夠樂在其中、學在其中。一方面,課外活動較課堂內容而言更具趣味性,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端正得與失的態(tài)度。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如何將正確的得失觀自然地貫穿于活動的始終?如何保證活動的參與度?如何保證活動的效果?這些問題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活動過程要充分發(fā)揮同輩之間的影響作用,具有優(yōu)秀得失觀的學生發(fā)揮其影響力,達到“以點帶線”“以點帶面”的教育效果。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完善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校應積極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發(fā)展,積極探索“新媒體+得失教育”的教育模式,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對大學生得失觀形成和發(fā)展的積極作用。第一,高校宣傳平臺要根據(jù)大學生的需求和發(fā)展進行宣傳和傳播。宣傳有關得失的小故事,讓學生在小故事中得到感悟。傳播情緒調節(jié)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tǒng)的知識,并能夠運用于日常學習以調節(jié)自身情緒或幫助他人。第二,很多大學生喜歡分享自己生活點滴,教師可通過朋友圈、QQ空間等平臺,準確把握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得失狀況及其心態(tài)變化,通過網絡空間對學生的行為給予反饋和評價,將教師的鼓勵、點贊或小建議及時地傳遞給學生,充滿愛意的教育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建議。學生對網絡和學習關系的處理也是其得失觀的具體體現(xiàn),高校要堅持正面引導,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不當行為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辨別是非正誤的能力,避免產生沉迷網絡荒廢時間或被網絡中不良內容侵害心靈。
大學生得失觀教育在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高校教育要注重提高得失觀教育的實效性,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啟發(fā)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得失觀。注重發(fā)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強大合力,共同促進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得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