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霖
(大連外國語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41)
所謂條件表現(xiàn)即“A成立的條件下→B成立”的句式,是由條件假設及其結果構成。日語中的條件表達方式有很多,其中“ば”“たら”“なら”“と”是四種最具代表性的條件接續(xù)詞。由于說話人的發(fā)話意圖、語境等因素的差異,即使這些詞在語法意義上可以相互替換,其最后形成的語句意義也不會完全一樣。[1]這些接續(xù)詞的用法頗多,難于掌握,極易引起日語學習者的混淆。在此,以「風邪を引けば、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這一例句為切入點,對“ば”和“たら”各自的用法作說明并進行比較。
在假設某件事發(fā)生的情況下,使用“ば”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對對方行為的推動或影響。這樣的句子中常包含有“A成立B就成立”的關系。據(jù)過往的研究資料來看,“ば”在表示假定條件時,主要用法如下所示。
1.未實現(xiàn)事態(tài)
在這種用法中,句子會含有“假如A成立的話,那么可能會出現(xiàn)B的情況吧”的意思。B部分一般都是還沒能實現(xiàn)的事情,句尾也多用表示推測的表達方式。
(1)もし天気が悪ければ、試合は中止になるかもしれない。(如果天氣不佳,比賽可能終止。)
(2)食事の量を減らして運動をすれば、2、3キロぐらいはすぐ減りますよ。(如果減少飯量、進行運動的話,兩三公斤很快就會減掉的。)
以上兩個例句,都是假設A部分成立的情況下,推測B部分也會成立的情況,且B部分都是尚未發(fā)生的事情。
2.意志、希望
在這種用法中,常使用「AばBしよう/したい」的句式。在這個句式中,A部分有所限制,一般是具有狀態(tài)性的事情,若是用了具有動作性、變化性的事情,句子將會變得不自然。
(3)ビールがあれば飲みたいな。(有啤酒的話,好想喝點?。。?/p>
(4)レポートを提出しなければ、合格點はありません。(如果不提交報告,就不合格。)
如上所示,例句(3)和(4)中用的分別是表示狀態(tài)的“ある”與“V -ない”,因此可以使用“ば”,句子表達也很通暢,不會顯得不自然。
3.命令、禁止、勸誘、容許、請求
這種用法一般包含有“要求對方做某事”的語氣,具有祈使含義。句子中A部分常使用“V -たい”“V-ない”及“ある”這些表示狀態(tài)的詞語,比起上面表達意志、希望的用法,這種用法對B部分的表述有更加嚴格的限制。
(5)やりたくなければやるな。(不想做就別做?。?/p>
(6)お時間があれば、もう少しゆっくりしていってくださいよ。(如果有時間的話,請再坐一會兒。)
以上例句中,A部分分別使用的是“V-ない”和“ある”,都是表示狀態(tài)的詞語。兩個例句表達的都是“要求、請求或警告對方如何做”的意思。
4.詢問
這種用法常采用「AばYか」的句式結構。如下面的例句所示,提出問題,要求對方回答。
(7)この病気は手術をすれば治りますか。(這個病動手術的話,能治好嗎?)
(8)あやまれば許してくれるでしょうか。(如果道歉的話,會原諒我嗎?)
既定條件是指句子前句所表述的事態(tài)是已經(jīng)成立的事情,包含著“以A的成立為前提,對B有了新的認識”的意思。在表示既定條件時,“ば”和“たら”都可使用,但在書面語中常用“ば”。這類句子中常使用「V-てみれば」的句式。
(9)始める前は心配だったが、すべてが終わってみれば、それほど大したことではなかったと思う。(開始之前很擔心,但是等一切結束后,我覺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10)彼は変わり者だという評判だったが、會ってみれば、うわさほどのことはなかった。(大家都說他是個古怪的人,見了面才發(fā)現(xiàn)傳聞都是沒有的事。)
以上兩個例句,前半部分都是已經(jīng)成立的事情,但是說話者對此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多用于敘述事物的真理、自然法則及事物的習慣、特性等,包含著規(guī)律性、法則性的關系,常出現(xiàn)在諺語或格言中。[2]198
(11)春が來れば花が咲く。(春天來了,花開了。)
(12)風が吹けば桶屋が儲かる。(大風刮來個聚寶盆。)
例句(11)就是敘述了一個自然法則,春天來的時候,花自然也就開了。而例句(12)則是一條諺語,用來比喻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里的引言是指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在句首提出這一話題,對于后續(xù)發(fā)言預先予以條件、范圍的限定,進行預告、解釋,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固定的慣用表現(xiàn)。[3]158一般來說可以和“たら”交換。
1.請求、勸誘
對聽話人提出要求、勸誘或提議,表示考慮到了對方的狀況、心情,包含著“如果您方便的話”這種意思,是說話人一種鄭重的表達方式。若有不方便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可以不答應。
(13)もし、お差支えなければ、ご住所と名前を聞かせください。(如果方便的話,請告訴我您的住址和姓名。)
(14)よろければ、もう一杯いかがですか。(如果可以的話,再來一杯怎么樣?)
這兩個例句都是在充分理解對方的狀況、心情的條件下,向對方提出某種要求或者勸誘,語氣略微委婉。
2.表達觀點
對后續(xù)發(fā)言的觀點進行事先預告、說明,多與“言う”“思う”“比べる”等詞一起使用。常以「はっきり言えば」「極端に言えば」「からみれば」「からすれば」的固定句式出現(xiàn)。
(15)今は円高なので、國內(nèi)旅行よりも海外旅行の方が安くつくらしい??激à皮撙欷肖筏试挙馈#ㄏ雭硪财婀?,現(xiàn)在日元升值,海外旅行比國內(nèi)旅行便宜。)
(16)思えば、事業(yè)が成功するまでのこの十年は長い年月だった。(回想起來,事業(yè)成功前的這十年真是漫長的歲月。)
1.未實現(xiàn)事態(tài)
后句B部分是未實現(xiàn)、未成立的事情,句尾多使用「だろう」。
(17)雨だったら道が混雑するだろう。(下雨的話路會很擁擠吧。)
(18)萬一雨が降ったら試合は中止です。(萬一下雨,比賽就終止。)
在上面的例句中,不管是前句A還是后句B,都是尚未實現(xiàn)的事情,都表達了“如果A實現(xiàn),B就實現(xiàn)”的意思。如例句(18)所示,若A部分還沒有實現(xiàn),表示不確定的事態(tài)或基本上無法實現(xiàn)的事態(tài)時,可以使用“萬一”“もし”來表示假設。[3]160
2.意志、希望、命令、禁止、勸誘
表示某個具體的時間、事物的關系,表示“A成立時B怎么樣”。也就是說,A部分在時間上比B部分早。[2]199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與「こういうことが起こった場合には」「…した時に」「このあとで」等表達方式進行替換。
(19)この仕事が完成したら、長い休みをとるつもりだ。(這項工作完成后,打算休個長假。)
(20)この予防注射をしたら、風呂に入ってはいけません。(如果打了預防針就不能洗澡。)
3.詢問
這種用法常采用「AばYか」的句式結構。如下面的例句所示,提出問題,要求對方回答。
(21)李さん:社長はただ今出かけておりますが。(社長現(xiàn)在出去了。)
王さん:何時ごろでしたらお帰りでしょうか。(那幾點左右回來?)
常以「AたらBた」的句式出現(xiàn),A部分與B部分都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已經(jīng)成立的事情。在A部分實現(xiàn)的時候,說話者會重新認識B部分的事物,或者以此為契機發(fā)生新的事態(tài)。B部分表示說話人意志所不及的事物,或是新的發(fā)現(xiàn)、認識等。
(22)トンネルを出たら一面の銀世界だった。(出了隧道是一片銀色的世界。)
(23)落ちてもともとと思って試験を受けたら、思いがけず合格した。(本以為考不好,沒想到合格了。)
例句(22)的B部分是一種新的認識或發(fā)現(xiàn),而例句(23)的A部分表達了某種預想,B部分出現(xiàn)了意料之外的事情。
1.請求、勸誘
在請求對方或勸誘對方時,悉心詢問對方是否方便的一種慣用表達,可以和“ば”替換使用。
(24)よろしかったら、もう一度お電話くださいませんか。(如果可以的話,能請您再打一次電話嗎?)
2.表達觀點
與「見る」「思う」「比べる」等表示發(fā)言、思考、比較的詞語一起使用,預告后續(xù)發(fā)言、判斷的觀點的固定表達。
(25)私から見たら、こんなことは大した問題ではない。
通過以上對“ば”和“たら”用法的說明可以看出,雖然兩者之間存在替換使用的情況,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兩者還是各有差異的。下面將通過表格更直觀地展示兩者的異同。
在表示未實現(xiàn)的事態(tài)時,“ば”與“たら”可以替換使用。在表示意志、希望、命令、禁止、勸誘、容許、請求時,雖然兩者都可以用,但是使用“ば”的情況下,對前句部分有所限制,只能是狀態(tài)性的事情。在表示詢問時,使用“ば”的情況下,用「どうすればBか」的句式,表達了“為了得到好的結果B要用什么手段、方法”的語氣。相反,「Aたらどうするか」的句式,表達的是“在A成立的前提下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方法”,使用“ば”不合適,“たら”更合適。
在表示既定條件時,比較正式的場合使用“ば”,而比較隨意的場合使用“たら”。此外,在表達出現(xiàn)新的體驗、認識或是理解時,多使用“たら”。
在表示真理和自然法則時,只能使用“ば”。在表示個人習慣及反腐動作時,“ば”“たら”都可使用。
在表示引言時,“ば”與“たら”可以交替使用,不影響語義表達。
前三部分分別對“ば”“たら”的用法做出了說明,并對兩者進行了比較。這一部分將圍繞著兩個詞語的差異,對句子「風邪を引けば、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進行分析,考察其是否存在誤用情況。
首先,這個句子的句尾「…でください」是一種表達命令、禁止、勸誘、請求等的方式,句子包含著“要求對方如何做”的語氣。前句的「風邪をひく」表示的是動作、變化。在這種前句動作、變化發(fā)生了、要求后續(xù)動作實行的情況下,不可以使用“ば”,而必須用“たら”,因此,這個句子應該變成「風邪を引いたら、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或者「熱があれば、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這樣的表達方式更為恰當。
其次,使用“ば”的句子常會給人一種“前句成立,后句必定成立”的感覺,即前句是后句的必要條件;因此,若是使用“ば”,會讓人覺得“必須達到感冒這一條件,才能吃這種藥”,會讓人覺得不太自然。而使用“たら”則沒有這種強硬的因果關系,「風邪を引いたら、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表達的是“如果感冒了,可以吃點藥”的意思,更符合人們?nèi)粘=涣鲿r的語言表達習慣。
「風邪を引けば、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誤用句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在表述命令、要求、勸誘的句子中,前句有動作性時,使用“たら”更為恰當;第二,使用“ば”的句子含有一種“前句成立,后句必定成立”的因果關系,前句是后句的必定條件,這種因果關系的束縛過于強硬,會讓句子的表達顯得不自然,不符合人們?nèi)粘=涣鞯恼Z言習慣。因此,「風邪を引いたら、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比「風邪を引けば、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的表達方式更為自然、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