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辰 張曉琳
(吉林外國語大學 吉林 長春 130117)
吉林省博物院館藏文物眾多,展覽豐富,館內展覽《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吉林省各地區(qū)、各民族的特色生產活動及文化習俗,吸引了世界各地對滿、蒙、朝鮮族文化感興趣的游客與學者。目前,展覽僅有部分指示牌包含英文版解說詞,缺乏對應的多語種解說詞全譯本。對此,譯者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在德國功能派學者凱特琳娜·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框架下,結合歷史背景及民俗文化信息,對展覽解說詞功能類型及翻譯策略進行分析,提高翻譯質量,以此凸顯吉林地區(qū)民俗文化的豐富性,獨特性。
德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凱特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首次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將文本類型分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及感染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內有明確的邏輯分布,側重于體現(xiàn)文本內容;表情型文本的語言具有美學修飾成分,側重文本的形式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感染型文本則使受眾得到情感上的影響,進而對受眾的行為產生影響。
賴斯認為,理想的目的語文本應該是:譯文的目的在概念內容、語言形式及交際功能方面與源語文本是等同的。[1]原文的主要功能性決定了譯文的功能性,進而影響了翻譯的方法與策略。同時,原文可以擁有幾種不同的功能。文本類型理論有助于客觀分析翻譯文本的功能,有助于譯者了解不同功能的文本所具有的特點,有助于譯者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2]
譯者首先要確定原文本的功能類別。根據(jù)文本類型劃分,旅游材料屬于集表達(從原作者出發(fā))、信息(尊重事實)及呼喚(激發(fā)讀者)功能于一體的典型的復合型文本。[3]解說詞既具有信息型文本的特點,即向游客傳達景點的描述性信息,又具有感染性文本的特點,以生動的描述吸引游客引起其的興趣,使游客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以此達到文化宣傳的目的。
信息型文本要求應譯出全部信息,傳遞原文指稱的內容,語言簡潔明了,沒有冗余。感染型文本要求譯文應能在受眾中產生預期反應,因此宜采用“編譯”方法以實現(xiàn)等效。
例1:在長白山茫茫林海之中,還有一種稀有植物被稱為人參。人參是遠古冰川紀遺存下來的古老珍稀植物;它不但稀少,而且有珍貴的價值,自古以來就被北方民族視為珍寶。但如果想得到它,往往需要采參人涉險走入茫茫的原始森林,在無邊的林海中去搜索、去采挖,這個艱苦尋覓的過程民間稱為“放山”。
譯文:In den ausgedehnten Urw?ldern des Changbai-Gebirges gibt es auch eine seltene Pflanze namens Ginseng.Ginseng ist eine uralte seltene Pflanze,die die uralte Gletscherepoche überlebt hat.Es ist nicht nur knapp,sondern auch wertvoll und wird seit der Antike von den V?lkern des Nordens als Schatz angesehen.Doch wenn man es ergattern will,müssen sich die Ginsengpflücker oft zu weiten Urw?ldern wagen,im grenzenlosen Waldmeer zu entdecken und auszugraben-dieser Prozess der mühsamen Entdeckung wird im Volksmund ?Entdeckung des Ginsengs im Gebirge“genannt”.
本段旨在向游客導入傳統(tǒng)民間活動“采參”,語言清晰,層次分明。譯者抓住“放山”一詞的核心即“發(fā)現(xiàn)山中的人參”,對其進行簡要解釋,長篇累牘的注釋則略顯啰唆。而整段文本則是明顯的信息型文本,邏輯清晰地向聽眾明確傳遞人參的歷史、重要性等信息,并對采參活動進行概括。此處采取直譯的方法,直截了當?shù)叵蚵牨娊榻B,以求達到信息完整度的最大化。
例2:當發(fā)現(xiàn)人參者回答五匹葉或六匹葉時,大伙會一齊喊:“快當!快當!”這叫賀山(“快當”是滿語麻利、順利、吉利和祝賀的意思)。
譯文:Wenn der Ginseng-Entdecker fünf oder sechs Bl?tter antwortet,schreien der Team gemeinsam:“Mach schnell!Gut!”Dies wird Glückwunsch genannt.(“Kuai Dang”ist das Mandschu-Wort für“Schnelligkeit”,“reibungsloser Verlauf”,“Glüc k”und“Gratulation”)).
本段描述了采參活動中的“賀山”場景。雖偏重場景描述,但如對重點詞匯“快當”“賀山”進行恰當翻譯,也同樣能在解說過程中,有效地影響聽眾,感染聽眾。
翻譯“快當”一詞時,譯者既考慮到按簡單音譯會加重受眾的理解負擔,又兼顧感染性文本的要求,“快當”應當翻譯成類似于勞動號子一樣的詞語;因此以此處譯者翻譯為“加快!好!”此處譯者選取了改寫的方法。若按照字面直譯為“對山的祝賀”則與原意有出入,直接翻譯為“祝賀”,可以照應前后文中“快當”一詞的含義。
例3:放紅榔頭市的時候,要把成熟的參籽兒撒播到土里,長出參來留給后人。
譯文:Bei der Suche in den Bergen im August und September des Mondkalenders müssen die reifen Ginsengsamen in den Boden ges?t werden,um Ginseng zu wachsen,und die zukünftige Generationen k?nnen es ausgraben.(“Die Saison des roten Hammers”ist die Jahreszeit,in der die Ginsengsamen rot werden,wenn sie reif sind.Die roten Ginsengsamen werden an die dünnen Zweige geh?ngt und wie Hammer geformt.)
此段來源于放山人在采參活動中的行規(guī),其中“放”和“紅榔頭市”是本句翻譯的重點。
由于“紅榔頭市”這一意象非常陌生,并且解說詞中對此種時令季節(jié)僅于此處提及,沒有進一步進行解釋,此處若按照一般規(guī)則直譯為“紅色的榔頭”,游客聽到直譯的時節(jié)名稱時并不能正確理解其含義,無法有效傳達信息,達不到信息型文本的要求;因此,譯者將此段文本背后隱含的信息進行補充,補充的背景知識信息能夠輔助聽眾理解。
在對“紅榔頭市”一詞的處理上,在直譯(Die Saison des roten Hammers)的基礎上,對該時令季節(jié)進行增譯,采取“直譯+增補”的翻譯策略。增補是為便利讀者的理解而添加的相關知識和背景資料。[4]增補內容為:“紅榔頭市”是每年人參種子成熟后變紅的時節(jié)。紅色的人參種子掛在細枝上,形狀像榔頭。
而對于“放”一詞,譯者在不改變原文的基礎上,對相對陌生的中文詞匯增加相應的背景信息,使用簡潔的概括性描述進行增補。譯者翻譯為:在農歷八九月份在上山搜索的過程中。將“放紅榔頭市”的時間和背景向受眾介紹清楚。
例4:早在遼金時期,遼帝喜歡吃“冰魚”……歷史上習慣把這種冬捕叫“春捺缽”。
譯文:Schon in der Liao-und Jin-Dynastie a? der Liao-Kaiser gerne“Eisfisch”...In der Geschichte wurde diese Art des Winterangelns als“Chun Na Bo”bezeichnet.
“Na Bo”(sog.“Kaiserliches Jagdschloss”)gilt als ein Brauch,der sich auf die Aktivit?ten der Migration und der nomadischen Jagd im Zusammenhang mit den nomadischen Br?uchen der Khitan bezieht,die der Liao-Kaiser im Laufe des Jahres betrieben hat.
此處摘自解說詞中漁獵之鄉(xiāng)部分漁人一節(jié)。通過介紹冬捕這一重要民俗活動的歷史背景,游客能夠了解冬捕活動的由來。本段屬于明顯的信息型文本。文中出現(xiàn)“捺缽”一詞是本段翻譯的重點。針對本部分的翻譯,譯者對“捺缽”一詞進行音譯。信息型文本的重點在于文本內容而非形式,而解說詞原文略顯單調,沒有對重點詞“捺缽”進行闡釋,因此譯者在其后進行注釋??紤]到受眾所處文化背景中,狩獵也是一項傳統(tǒng)的民間活動,譯者將“捺缽”總結為“所謂的御用狩獵行宮”,并增加文字說明:“這也被認為是指遼代皇帝在一年中所進行的與契丹游牧習俗有關的遷徙與游牧狩獵活動”。
譯者在翻譯解說詞時注意到,由于東北亞地區(qū)文化交流密切,一些詞匯在化用后,雖然名稱上相同,但在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下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例如,經常出現(xiàn)的“關東”一詞,中國的“關東”和日本的“關東”在地理位置上指代有所不同。在本次翻譯的解說詞中,中國的“關東”指山海關以東地區(qū),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tǒng)稱,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而日本的“關東”即關東地方,是日本海域中的一個大區(qū)域概念,指日本本州中部偏東近太平洋的地區(qū);因此,譯者若將“關東”翻譯為“Kanto”即為錯譯。譯者選取了“?stlich vom Shanhai-Pass”或“Nordostchina”兩種翻譯。第一種翻譯應用于特定地理位置的描述,使聽眾有直觀的認識,以此達到信息型文本“傳遞信息”的要求。第二種翻譯適用于“關東”一詞,僅起到輔助描述作用,此處翻譯為“Nordostchina”(中國東北)則保持了行文的流暢。
在翻譯過程中,朝鮮族泡菜并無直接對應的德語詞匯,而國際上普遍認為泡菜是韓國泡菜。為與韓國泡菜區(qū)分,譯者將朝鮮族泡菜翻譯為“gewürzter Chinakohl”(腌漬的大白菜),此處為突出朝鮮族泡菜的原料與泡菜經過腌漬的特點,并且與韓國泡菜“Kimchi”(辛奇)進行區(qū)分。
以上范例對譯者提出了要求。不同詞匯的簡單借用、混用會造成聽眾的理解偏差,譯者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翻譯場景、不同的文本類型中,選擇恰當合適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
本文主要探討了文本類型理論在展覽解說詞翻譯中翻譯策略選擇與應用所起到的指導作用。譯者不僅考慮到解說詞中的民俗特色詞匯的特點,并且兼顧受眾的接受能力,在翻譯過程中靈活選取改寫、直譯、音譯、注釋、增補等策略,有效提高了翻譯效率與翻譯質量。譯者并未將較為晦澀的民俗詞匯簡單采取音譯,而是以多種翻譯策略結合的方式,減輕了受眾的理解負擔,使外國游客對于吉林省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