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辛志英 薛 杰
(1.石家莊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2.石家莊市北郡小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宋代道教盛行,文學領域多凡人遇仙、成仙故事,其中以宋仁宗時期發(fā)生的王子高芙蓉城遇仙事與太子中允王綸女兒遇仙事最為著名,在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影響力頗大。《女仙傳》正記載了王綸女兒遇仙這件奇異之事,當時就有近十種雜事筆記小說轉(zhuǎn)載此事。時至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竟然也記錄一個女仙故事,主人公亦自稱王綸,完全剽竊北宋王綸之事,由此足見《女仙傳》影響力之深遠,本文對此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北宋傳奇小說《女仙傳》,撰者不詳,《詩話總龜》載此文:
太子中允王綸,祥符中登進士第。有女子年十八歲,一日晝寢中忽魘聲,其父與家人亟往問之,已起,謂父曰:“與汝有洞天之緣,降人間四百年矣。今又會此?!弊允侵^父曰清非生,自稱曰燕華君。初不識字,忽善三十六體大篆,皆世所未識。每與清非生唱和,及百余篇?!ㄔ娐裕┦Y穎叔以楷字釋之刻于石。后嫁為呂氏妻,既嫁則懵然不復能詩??刀ㄩg進篆字二十四軸,仁宗嘉之,有《女仙傳》行于時。[1]
當時可能有單行本小說《女仙傳》流行于世,可惜已經(jīng)散佚。筆者歸納總結(jié)該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①太子中允王綸之女一日晝寢中忽魘聲,醒來自稱神仙,此后謂其父為清非生,自稱燕華君。
②該女本不識字,醒后忽然善寫三十六體大篆,但是這種字體無人可識。
③該女此后常與清非生(即其父王綸)唱和詩歌,共得詩百余篇。
④該女后嫁為呂氏妻,婚后則懵然不復能詩。
⑤康定年間王綸還曾進篆字二十四軸給宋仁宗,得到了宋仁宗的贊賞。
《女仙傳》的故事在當時社會流傳甚廣,同時期的一些軼事小說中也有記載。譬如劉攽的《中山詩話》《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九、《雍洛舊聞·清非生》均記載此事,只是較《詩話總龜》文本而言刪節(jié)較多,故事梗概與《詩話總龜》大體一致。
北宋后期詹玠的《唐宋遺史》也記載此故事,但是在故事情節(jié)方面卻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原文如下:
太子中允王綸有女年十八,一日晝寐若魘,有物憑附,而語稱“清非生”,呼其女為“燕華君”。能三十六體天篆,又能詩。后數(shù)月如故,皆不能記矣。[2]
《唐宋遺史》所載女仙傳故事頗為簡短,但是變化非常明顯:“晝寐若魘”之人,即與神仙有夙緣之人從王綸女兒轉(zhuǎn)變?yōu)橥蹙]。故事遂由王綸之女引領王綸,逐漸轉(zhuǎn)變?yōu)橥蹙]引導其女成仙,王綸在故事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北宋名士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記載此事。該文中王綸父女并未自稱是貶謫入凡間的神仙,而是被神仙附體。文本還記載王綸女兒下半身被云氣包圍,甚至與神仙對話,乘云伴隨神仙悠游等情節(jié):
……其家亦時見其形,但自腰以上見之,乃好女子;其下常為云氣所擁。善鼓箏,音調(diào)凄婉,聽者忘倦。嘗謂其女曰:“能乘云與我游乎?”女子許之。乃自其庭中涌白云如蒸,女子踐之,云不能載。神曰:“汝履下有穢土,可去履而登?!迸幽隧c而登,如履繒絮,冉冉至屋復下。曰:“汝未可往,更期異日?!盵3]
以上種種故事情節(jié)均為前作所無。
縱觀上述幾則記載,筆者總結(jié)出女仙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模式:
①太子中允王綸女兒晝寢醒后,稱其父女均為貶謫入凡間的神仙(后演變?yōu)楸簧裣筛襟w)
②該女突握某種神秘的特殊能力。
③父女彼此唱和然掌,得詩百余篇。
④該女出嫁后,喪失了成仙的記憶與特殊能力。
女仙故事的演變,《唐宋遺史》起到了關鍵作用:晝寢之人由王綸女兒轉(zhuǎn)變?yōu)橥蹙]本人。王綸逐步替代其女兒,主導并推動了這起女仙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這種變化流露出文本寫定者的態(tài)度:王綸才是該事件發(fā)展的主要人物,其女兒不過是站在前臺的傀儡。《夢溪筆談》更是明確指出,所謂的神仙由王綸“迎請”而來,與其女兒無關。
總之,《女仙傳》的故事情節(jié)歷經(jīng)數(shù)部作品的演變,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逐漸清晰,筆者簡單歸納:
首先,《女仙傳》的內(nèi)容涉及神怪因素,明顯屬于志怪小說的范疇,此類作品早在魏晉六朝就已出現(xiàn),并一直流傳至宋代,依然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其次,故事情節(jié)主要來自王綸的講述,當事人與見證人只有王綸父女。王綸父女大張旗鼓地演出這一幕遇仙成仙的鬧劇,又有好事者執(zhí)筆撰寫出《女仙傳》,流傳于世。
最后,在故事的演變過程中,王綸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其作用、目的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其動機無非是“造此怪說欺世惑眾”,假托燕華女仙之說來擴大名氣。事實上,王綸基本實現(xiàn)了他的目的,“康定間進篆字二十四軸,仁宗嘉之”,連最高統(tǒng)治者都知曉此事,且對王綸進行了褒獎。毫無疑問,王綸通過此事名利雙收。
女仙故事本來發(fā)生在北宋中期,影響之大前文已經(jīng)提及,然而時隔近一百五十年,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中竟然仍有關于女仙故事的記載,原文如下:
王綸字子霞。其家嘗有神降,自稱西華寶懿夫人,年二十余,絕代之容也。其形或隱或現(xiàn)。有二詩以遺子霞,今錄于左……(詩略)字畫尤佳,今尚藏子霞所,雖置在李太白詩中,誰復疑其非耶。[4]
不少人以為《玉照新志》所載女仙故事是從《詩話總龜》中因襲而來,主人公自然都是那個太子中允王綸,考證發(fā)現(xiàn),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
我們先來看《詩話總龜》中的王綸,此人“祥符中登進士第”,大中祥符乃是宋真宗年號(1008—1016),此時的王綸進士及第。而他又在康定年間(1040—1041)“進篆字二十四軸”,得到了宋仁宗的嘉獎。這位大中祥符年間科舉及第、康定年間向宋仁宗獻寶的王綸顯然是北宋前期之人。
而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作于南宋慶元四年,即1198年,已經(jīng)與北宋的王綸相隔近一百五十年。且按照王明清的敘述,這些神秘而珍貴的字畫,“今尚藏子霞所”,還在王綸的家中,顯然這個王綸乃是南宋時期之人,與北宋那位擔任過太子中允的王綸并非同一個人。
而據(jù)筆者查閱史料,南宋時期有一名臣叫王綸,此人字德言,乃是建康人,后來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卒后朝廷贈左光祿大夫,謚章敏。乃是南宋朝廷的重臣之一。該王綸的具體生平履歷如下:
王綸字德言,建康人。幼穎悟,十歲能屬文。登紹興五年進士第,授平江府崑山縣主簿,歷鎮(zhèn)江府、婺州、臨安府教授,權國子正?!]舊疾作,力丐外,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上解所御犀帶賜之。明年,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敵犯江,綸每以守御利害驛聞,上多從之。三十一年八月,卒。贈左光祿大夫,謚章敏。無子,以兄綽之子為后。[5]
這位名臣王綸倒是南宋時期之人,又是朝廷重臣,那么《玉照新志》中提到的王綸是不是這位南宋名臣呢?
筆者認為不是,因為王明清提到的王綸字子霞,而名臣王綸字德言,二人字不同,古人很重視字,“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字是用來表示自己的德行的,每一個人的字都有寓意,古時的人同名同姓比較常見,而同名同姓又同字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名臣王綸卒于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即1161年,而《玉照新志》作于1198年,相隔37年,而文中提到了“今尚藏子霞所”,這樣提法并不適用于已經(jīng)去世近四十年的南宋名臣王綸。
筆者據(jù)此推測,王綸這個名字本身比較大眾化,重名重姓之人很多,可能是當時南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王綸,為了沽名釣譽,以北宋王綸醒后成仙的故事為藍本,比貓畫虎,刻意編造這樣一則怪異新奇之事,以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從這些詩作都是藏在其家的情況來看,這些詩作自然是王綸本人的蓄意捏造?!案`同名者之風流為己有”,足見南宋王綸人品的卑劣。
北宋后期章炳文所著《搜神秘覽》卷下有一篇作品,名為《燕華仙》,故事的主人公同樣也是太子中允王綸的女兒,那么這篇作品是否可以看成《女仙傳》的嬗變作品呢?《搜神秘覽》中的《燕華仙傳》篇幅較長,筆者歸納總結(jié)該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要點如下:
①太子中允王綸的女兒及笄之年,一日夢入仙山,遇見兩位女仙。
②其中一位仙子乃燕華仙,她將其畫功傳授給王綸女兒,一筆可以畫成塔,大功萬象,“世之畫工細窺其妙,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欲摸而去,不可得也?!?/p>
③一日燕華仙降臨王綸家,與其女兒說話談笑,只有王綸女兒能夠聽到。
④燕華仙贈給王綸很多名篆、名曲、名書、賦、歌行、諷吟、詞曲、銘誥、戒諭、書頌等。
⑤王綸以禍福之事求仙人透露天機,仙子默而不應。
⑥后王綸女兒談論婚嫁,燕華仙之前所傳授的奇異術,均不能記。
⑦王綸女兒后封萬年縣君,此后再未與燕華仙相見,六十四歲而卒。
對比《女仙傳》和《燕華仙傳》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發(fā)現(xiàn),雖然這兩則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王綸女兒,但是故事情節(jié)的差異很大,基本上沒有完全契合的點。
《女仙傳》中王綸父女突然自稱仙人,并自稱具備了某些仙術,而沒有(或曰不能)解釋這些仙術的來源。該故事的敘事角度側(cè)重于王綸及其女兒的自我描述,當事人主觀臆造的痕跡非常明顯。而《燕華仙傳》的篇幅較長,主要故事情節(jié)是王綸女兒作為凡人而夢入仙界,被仙人傳授法術及與仙人交往等故事,描寫更具體、生動、細致,敘述明顯為第三人稱客觀敘述,故事屬于典型的人神相遇主題。相比《女仙傳》王綸的自我吹噓,《燕華仙傳》的敘述明顯更客觀與冷靜,與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更接近,屬于宗教使命的承擔者,其主要文化意蘊還停留在宗教層面上。
總而言之,《女仙傳》的思想意蘊大抵為王綸父女借助神仙怪異之說擴大其影響力和知名度;而《燕華仙傳》乃是帶有宗教色彩的人仙相遇、為神仙立傳的故事,兩部作品僅僅是有共同的故事人物,但是故事情節(jié)及思想內(nèi)涵等方面區(qū)別甚大,《燕華仙傳》不能視為《女仙傳》的嬗變作品。
王綸父女故事的廣為流傳,與宋代統(tǒng)治者及民眾信奉道教有直接關系。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為穩(wěn)固新生的政權,采取扶植利用宗教的政策,利用佛道來維護其統(tǒng)治。此后宋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崇信道教,尤其是宋徽宗時期,統(tǒng)治階級對道教的推崇可謂登峰造極,鬧出了很多荒唐事。比如宋徽宗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便將自己的生日改稱十月十日等。他還下詔京師和地方州郡,廣泛修建道觀,并設置道官。又在太學和地方州縣學設立道學,立《黃帝內(nèi)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等博士,招收道學生徒。政和七年,宋徽宗甚至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社會對道教的崇信是遇仙故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社會土壤。
在宋代道教盛行的社會環(huán)境中,凡人突然具備仙術(即成仙)的故事模式迎合了廣大的道教信徒的喜好。同時,道教還有意通過種種教義來強化這種故事的合理性與可信性。比如道教提出:凡人通過修煉可以縮小人仙之間的距離,凡人可以成仙,神仙也有可能貶謫為凡人等。王綸父女的成仙故事之所以在宋代社會有市場,跟道教的這些理論有直接關系。一方面它使凡人一夜之間遇仙成仙的故事具備理論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為人仙之間的距離和轉(zhuǎn)變都是相互的,人可以得道成仙,仙也會淪為凡人,法術同樣可以在一夜之間全部喪失。至于王綸女兒嫁人后法力消失,旁人也不能因此而質(zhì)疑她的成仙經(jīng)歷的真實性,因為在道教的理論中,法術確實可以突然消失??傊?,王綸女兒的神奇經(jīng)歷,每一個情節(jié)都符合道教的教義,客觀上增加了這起遇仙成仙事件的可信性。
王綸父女的成仙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同時也與宋代的文學風氣有關。宋人對新奇怪異的社會事件非常敏感,并密切關注。他們在撰寫傳奇小說時,頗為強調(diào)題材、故事情節(jié)等方面的新奇性,使得他們對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非常敏感,及時記載并持續(xù)演變。于是乎王綸父女的遇仙故事在當時社會廣為流傳,持續(xù)數(shù)十年而經(jīng)久不息也就順理成章??傊?,宋人“尚怪好奇”的精神在客觀上推動了女仙故事的傳播與擴散,遂成為仁宗朝兩起著名遇仙成仙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