撖會玲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第十六小學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語文是各科學習的基礎,而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學生想要學好語文,閱讀能力能否提高,關系著學生的語文成績,除此之外,進行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提高綜合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整體素養(yǎng),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眾所周知,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朗讀,而朗讀也是閱讀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通過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的培養(yǎng)對學生學習語文來說非常有利,在大腦中,形成一種短時間記憶,對于朗讀的內容,學生做到張口就來。閱讀成為了語文教學中新的風向標,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怎樣很好在語文教學中地進行閱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引起了教師的思考。
1.1 學生方面。首先,閱讀速度慢。許多學生喜歡一字一字的進行閱讀,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速度,在平常的考試過程中,閱讀速度緩慢會導致學生不能按時做完題,將大大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并且學生由于閱讀較慢,沒有形成自己的閱讀方式,很難把握文章的內容,正確率也會大大降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將會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生好動,對一些玩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對一些偏安靜的活動基本不感興趣,容易被外界干擾,不能靜下心來閱讀,而閱讀需要學生靜下心來,沉浸下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養(yǎng)成自己的閱讀習慣,正因為這樣,閱讀才需要學生靜下心來,進行閱讀。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從書中尋找快樂的源泉是極其困難的,讀書對于他們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最后,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對于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學生是很難理解文章的主旨,對句子的分析無從下手,尤其是文章又難又長,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巨大挑戰(zhàn)。
1.2 教師方面。第一,死板的提問方式。教師的提問方式過于具體化,每個小的知識點都對學生進行提問,特別是教師喜歡提問一些缺乏靈活性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比較死板,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擴散和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思維方式越來越局限。第二、教師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經驗。每一個課堂,教師必須要帶著教學任務進入課堂,按時完成教學目標,課堂缺乏活性。教師總是希望課堂變得有趣和生動,卻沒有認識到更深層次的東西,總是希望在短時間內拓展講課的內容,出現(xiàn)“蜻蜓點水”的現(xiàn)象,忽視了對閱讀方面的拓展,而拓展對于閱讀來說至關重要。第三,教師的主導地位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在教學過程中,課標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室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總是對學生進行籠統(tǒng)的評價,不能客觀公正評價學生,阻礙學生進步的步伐。
1.3 教學評價方面。相對來說,教學評價的主體、內容和方式單一。在教學評價中,往往評價體系比較單一,尤其是在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的主體單一,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符合新課標提倡的評價理念,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元化,既要有教師的評價,也要包括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豎起大拇指或者給學生一個肯定的眼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鼓勵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評價內容不應該過分的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2.1 聯(lián)系實際生活,鼓勵學生勇敢表達。情感來源于生活,而閱讀內容絕大多數(shù)源于我們的生活體驗。語文這一學科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密切,相對于其他抽象的科目來說,語文更容易讓同學接受。但是,語文上也有很多抽象的東西讓學生很難去理解,則可以通過觀看紀錄片,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幫助學生了解相應的知識,讓課堂更具有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此喜歡上語文,日常生活中主動去記錄生活的點滴,學會用文字表達自己,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與感性思維,從而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情感體會,激發(fā)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1]
例如,在進行觀察昆蟲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時,如果當時不方便進行課外實踐,教師可以從網上找到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課外實踐的真實照片或者視頻,下載下來給學生進行觀看,從視頻中去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性以及它們所特有的社交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新事物的能力,讓學生掌握觀察的順序,多方面進行細致觀察,讓學生用生動的文字表達自己的看到的東西。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小見大進行高效的學習,收集適當?shù)乃夭?,提升語用能力。除此之外,如果不能進行課外實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通過一些手段,來觀察昆蟲的習性,如將這些習性通過筆記記錄下來,之后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通過學生生動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看到的東西,通過這樣來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語言應用能力,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的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2.2 加強啟發(fā)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敏捷。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提倡學生自己作為課堂的主人,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課,教師作為學生在下面聽課,多方面評價學生的講課方式,學生在講課過程中,不僅僅把腦子里的講出來,也要方便學生們聽懂,應對其他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難免會有突發(fā)情況發(fā)生,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臨時應變能力,當然學生講課,能夠更好的帶動學生的學習氣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會更自然,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學生的活躍度增加,學生會不由自主的融入到課堂中,說出自己的疑問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種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發(fā)生思維的碰撞。[2]
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講解這篇文章,通過課下的預習和準備,上課時進行演示,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用發(fā)散的思維去看待問題,讓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經歷,不斷地提高,智慧和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變得更加成熟。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聯(lián)系實際生活,如自己家的菜園子,引導學生不斷思考,用發(fā)散思維看待問題,將課文中的場景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把學生引向實際生活這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通過在生活中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從而使整個人生成為學生語文學習和精神成長源源不斷且永不枯竭的源泉動力,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文和思維能力,這才是啟發(fā)式教學的目標。
2.3 增加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課標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小學語文課本中閱讀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小學生應該達到的閱讀量,所以,語文老師應該結合語文教材的內容,深入拓展閱讀范圍,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拓展閱讀空間,讓閱讀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擴大閱讀的范圍,提高閱讀效率。[3]
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幸福是什么》等課文時,讓學生搜集安徒生、王爾德等童話作家的作品閱讀,感受童話的神奇與魅力,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中讓學生了解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學到嫉惡如仇,學到幫助別人,讓學生們體悟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氣悲慘的遭遇,讓學生們養(yǎng)成有同情心的正確世界觀,這正是這些童話故事的魅力所在。在學習《盤古開天地》從盤古開天地中讓學生們了知道了,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人、有愛心的人、勇敢的人為了人類而不惜犧牲自己,讓學生們學習盤古的勇氣和堅定的意志,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和奉獻精神,是學生們終身要學習的精神。在學習《精衛(wèi)填海》時,在讀精衛(wèi)填海后,學生們可以在精衛(wèi)鳥身上看到一種永不言敗,堅持不懈,敢于挑戰(zhàn),鍥而不舍的精神,這是學生們值得學習的,同時這種精神也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所要秉持的信念,唯有堅持不懈,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不畏艱難。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神話故事進行閱讀,更多的了解神話,增加學生對神話故事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這些優(yōu)秀的神話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的圖書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前去借閱;還可以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提倡同學間互相借閱圖書,拓展了圖書資源和閱讀的范圍,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了視野,積累了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孩子的知識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中國的教育一直處于探索狀態(tài),不斷摸索適合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的最高宗旨就是: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材施教,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學生。多種形式的文學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因此,在進行教育教學過程時應該充分的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利用信息化,豐富教育教學的內容,重視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至關重要,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需要教師不斷研究,在摸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幫助同學們體會學習的方法,促進教育教學事業(yè)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