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露
秦腔《打金枝》中本文作者領銜主演的沈皇后
秦腔歷史悠久,發(fā)祥于周秦,活躍于西北,繁榮于今朝,是梆子腔典型代表劇種之一,有“梆子腔之鼻祖”之稱。秦腔不僅有純真質樸的韻味,高昂激越的旋律,而且有完整豐富的板式以及歡音、苦音兩種不同的色彩腔調(diào)特征,這些無不顯示著秦腔迷人的藝術魅力。
秦腔的唱腔具有獨特的“韻味”色彩,以及其地域個性、不同的美感效果,由此形成千差萬別的地方戲曲唱腔韻味。秦腔唱腔獨特、優(yōu)美、韻味濃郁,與西北人的豪爽、灑脫的性格有很大關系,所以它的唱段便于傳播,而且久唱不衰。
戲曲是一種以唱、念、做、打為主要表演手段的藝術形式。在這些表演手段中,“唱”占主要地位,與其他的表演手段相互交融輝映。唱,又名唱腔,顧名思義,即曲牌連綴和板式變化的聲腔體系。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認為戲曲是一種虛擬藝術,人聲的歌唱比器樂伴奏更為親切動人,更容易喚起觀眾的理解與共鳴。樂器演奏的音樂雖能傳情,但不能盡情的表意,而刻畫人物形象,展示劇情內(nèi)容,還須優(yōu)美的唱腔和動人的演唱。
戲曲的唱腔按照形式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敘事)唱腔、抒情唱腔和戲劇唱腔。所謂敘述唱腔,主要是表達劇情,字多聲少,適用于敘述的場合;抒情唱腔的旋律性極強,主要是抒發(fā)劇中人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戲劇唱腔一般多為散板,主要用于表現(xiàn)激昂熱烈的感情,把戲曲的主題推向高潮。正是這三類唱腔的交替運用,才構成了戲曲音樂變化多端的戲劇性。演唱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劇情,這就要求演員在演唱的時候要特別注重“韻味”,因為“韻味”能加深唱腔的情感,能深化人物形象,能縮短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一個優(yōu)秀的秦腔演員,不僅要在演唱中做到“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而且在唱完之后還能使觀眾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
例如,同樣的一段唱腔,唱得悅耳動聽、感人至深,和唱得平淡無味、腔不驚人,實際上就是“韻味”上的差異和區(qū)別。沒有了“韻味”,既感動不了自己更感動不了觀眾。而一名優(yōu)秀的秦腔演員能將唱段處理得細膩委婉、剛柔相濟,其重要因素是他們聲腔“韻味”處理不同凡響,有獨到之處。比如《趙五娘吃糠》中趙五娘唱的“趙五娘端糠碗珠淚滾滾”,又比如《斷橋》中“西湖山水還依舊”等唱段的開始句,演員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個字的抑揚頓挫,發(fā)音、拖腔,用真摯的情感賦予唱腔靈魂,觀眾聽起來就韻味十足??梢?,聲腔中的“韻味”才是體現(xiàn)劇種特色的關鍵。秦腔聲腔有其獨特的“韻味”,這是秦腔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
戲曲聲樂高度重視吐字,要求演員清晰、準確地表達唱詞字音,在演唱中做到“聲波不亂、字字清晰”,“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圓”。要準確無誤地將唱詞傳遞到觀眾的耳朵里,這是對戲曲演員唱功的基本要求。戲曲聲腔韻味的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各種文化要素密切相關,導致戲曲聲腔在語言、韻律、板式、審美心理方面,既與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又各具特點,秦腔也是如此。秦腔的押韻以“十三轍”為準。根據(jù)漢字的陰、陽、上、去四聲調(diào)直,安排唱腔的旋律走向,要求依字行腔,以腔帶字,四聲不同,從而形成唱腔的高、低、斷、連,使旋律各異。秦腔聲腔風格不同于其他劇種,自然有著一種特定的獨具聲腔的韻味,它的聲腔旋律受漢語語音的制約,根據(jù)漢語語音生發(fā)旋律,創(chuàng)造聲腔。即以“字”為根本,使音樂語言化。秦腔的韻味,是通過發(fā)聲吐字這個飛躍來完成的,以文字的音樂性加強聲腔的音樂性。講究以字領腔,是根據(jù)字音的平仄調(diào)值來行腔運調(diào),完全像是詩歌的抑揚頓挫一樣跳躍起伏,所以字音要講字頭字腹字尾,要講反切。不過也要說明一下,并不是所有字都有字頭字腹字尾的,例如發(fā)花轍的字音,就是沒有歸音,也就沒有字尾;東、通等字有字腹,卻沒有字尾。另外,反切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過于強調(diào)。比如《白逼宮》中“嘆漢室”中的“室”字,就不能分解得過分;再如古典戲《鬼怨》里李慧娘在接過土地爺爺贈與的陰陽扇后要念一句:“多謝了”,有演員就會把字頭咬得很死,把音反切分解了,聽起來就不流暢了。
《丹青淚》中本文作者領銜主演的趙五娘
《王寶釧》中本文作者領銜主演的王寶釧
《姊妹易嫁》本文作者飾演的張素梅
以往在演唱的過程中,都要注重字清、音純、腔圓、板正,因此戲曲演員的發(fā)聲部位比一般聲樂歌唱的發(fā)音部位要靠前一些,唱腔發(fā)音特別強調(diào)吐字有力,嘴皮子有力,同時在強調(diào)唱腔的力度時總是把字和唱腔同時要求,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唇、齒、牙、舌、喉五音。如果不講這五音,也就像歌唱家那樣從喉部的后部發(fā)音,唱出的秦腔也就變成歌曲的味道了。所以我們在琢磨秦腔聲韻的發(fā)展中既要遵循傳統(tǒng)規(guī)則,又要創(chuàng)新地結合科學發(fā)聲方法,使秦腔獨特、優(yōu)美的聲腔韻味更足,且久唱不衰。
秦腔的念白,也有著其獨特的韻味風格。秦腔的念白也包括“十三轍”、四聲陰陽、尖團清濁的字音規(guī)則和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比如《殺狗勸妻》中的“曹莊”念的“好一焦氏這就不是!”等緊白口,也就有了韻律化的“韻白”和“自然白”。這都是一種經(jīng)過藝術提煉、具有符合人物情感和劇情變化而帶有節(jié)奏感的音樂性語言。臺詞的升墜抑揚與聲腔樂曲、人物個性和情感密切相關,對審音用字十分考究,要求嚴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觀眾的審美變化,秦腔吐字的語音也吸收了許多普通話的發(fā)音,與時俱進地增強唱腔吐字的韻律和美感。
韻味最終歸為演員自身,具有三秦人文背景的演員對于劇種的地域特色、語言特色、人物形象塑造更容易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演員追求“韻味”的動力,戲曲的流派特征,強化了劇種特有的韻味,劇目之韻味,秦腔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