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欣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玉山幼兒園 江蘇 蘇州 215163)
筆者在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的基礎上,運用自然觀察法進行記錄,以及和教師訪談法進行交流后,發(fā)現大班幼兒的負面情緒主要有生氣、沮喪、悲傷、緊張、焦慮、害怕這六種。研究表明:在進行對研究對象的自然觀察與記錄后發(fā)現,幼兒較常出現的負面情緒以生氣(占40%)、悲傷(占17.5%)、焦慮(占10%)、沮喪(占20%)為主,其中害怕(占5%)、緊張(占5%)等消極情緒在研究對象中也有出現但頻率較低。
其中幼兒生氣情緒產生的次數最多,在總數80的記錄中占據了32次。生氣指在不合心意而不愉快或發(fā)怒。記錄者或教師判斷幼兒生氣的依據主要是幼兒的語言表達以及表情。幼兒生氣時語言直接表述的情況較多,如提高音調并說“我生氣了”,面部表情較為猙獰,嘴唇緊閉,有時幼兒會伴以摔玩具等肢體動作,也有部分幼兒會有哭泣行為。
研究者在進行觀察的過程中,記錄事件發(fā)展的前因后果,并進行歸納總結后整理出能夠對幼兒的負面情緒進行調節(jié)的手段大致可以分為自我調節(jié)(占32%)和教師介入調節(jié)(占51%),同時同伴間的互動或安慰等(占17%)也能夠幫助幼兒調節(jié)自身的負面情緒。
在研究者的觀察記錄中,幼兒在發(fā)生同伴沖突時選擇自我調節(jié)的情況較多。趙繪(2013)在研究中提出,情緒調節(jié)的目的在于適應外界環(huán)境。大班幼兒在情緒轉變的過程中,自己選用解決辦法的情況較為常見。由于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有了顯著發(fā)展,產生消極情緒的幼兒會選擇主動溝通交流等手段調節(jié)自身負面情緒。部分幼兒會依靠主動轉移注意力進行情緒調節(jié),如幼兒在與同伴發(fā)生沖突而交流無果后,會停止爭執(zhí)并選擇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從而調節(jié)負面情緒。但由于幼兒發(fā)展水平有限,所以幼兒在對自我的消極情緒進行調節(jié)時手段較為單一,且有意識地進行情緒調節(jié)的情況較少,大部分幼兒通過注意力轉移即可消除沖突事件引起的負面情緒。
根據對研究結果的整理與分析,研究者發(fā)現不同幼兒在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上既有共同點又有個體差異性,引起幼兒負面情緒的原因是來自多種方面的,如教師、家長、環(huán)境等。教師在面對幼兒表達負面情緒的情況時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班級兒童較多、教師自身態(tài)度等因素的影響,對于幼兒的負面情緒教師容易直接忽視或批評。
3.1 兒童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中大班幼兒的主要負面情緒有生氣、悲傷、焦慮等,且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保持幼兒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或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需要多角度的重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面對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復雜和豐富,對于情境的體驗也更加多層次。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肢體動作表達等有了顯著發(fā)展,表達情緒的方式多種多樣,且根據個性差異、氣質類型不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外界環(huán)境等的影響,幼兒產生負面情緒的頻率也不同。幼兒情緒情感能力發(fā)展水平與其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不能單單強調某一方面。
3.2 教師不夠重視且指導方式單一。研究者在觀察時發(fā)現教師面對不同幼兒的負面情緒會有不同的對策,對于負面情緒出現次數過多,例如常常發(fā)脾氣的幼兒,教師選擇不給予及時的重視,有時直接采取忽視策略,面對幼兒情緒時也會進行否定和批評。而對過于內向或不善于用語言表達的兒童,教師會直接告知處理辦法并建議幼兒去做。大部分時候教師應對幼兒消極情緒時都能夠選擇積極介入的方式,傾聽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用語言完整表達,并詢問幼兒處理情緒的傾向。在與教師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表示由于班級幼兒較多,個性差異較大,所以在面對個別幼兒的負面情緒時沒有辦法及時進行處理。部分幼兒由于所受家庭教育的原因較為自我,與人交往時常有矛盾,教師無法在偶然事件中事無巨細地進行及時教育。
在對研究中有關幼兒負面情緒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后,研究者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綜合對現實實踐的考量,提出面對幼兒的負面情緒的正確態(tài)度以及根據情況不同靈活選用應對方式、將情緒教育融入到幼兒日常生活中等相關建議。
4.1 關于正確對待幼兒消極情緒表達的建議。
4.1.1 認識到幼兒表達消極情緒的意義?!扒榫w作為個體對刺激物的一種內在反應,它既是生物體的本能感知,也是生物體內在欲求的表達。”劉晨波(2019)在研究表明當幼兒處于負面情緒下時會表現出更少的親社會行為,而情緒調節(jié)能力是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與人際交往的重要能力。消極情緒作為情緒的組成部分,是幼兒面對特定情況的重要表達。良好積極的情緒表達固然重要,但是在幼兒消極情緒產生的過程中,需要成人的關注以及重視,教師介入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消極情緒在幼兒心理中的印象,如果教師一味忽視表達消極情緒的幼兒會對幼兒的人格健全發(fā)展起阻礙作用。教師在幫助幼兒進行恰當的消極情緒調節(jié)與轉變的過程中,有助于幼兒良好情緒表達習慣的養(yǎng)成。
4.1.2 面對幼兒的消極情緒采取積極策略?!爸С中缘姆绞绞侵府斢變罕磉_消極情緒時,教師能及時關注幼兒的情緒,并予以幫助和指導,具體包括幫助和安慰、開展情緒教育等方式;消極的回應方式是指教師對幼兒的消極情緒采取忽視、批評甚至懲罰的態(tài)度予以回應。”在研究中,教師應對幼兒表達負面情緒的情況有時會采取消極對策,如忽視或否定批評等。教師作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重要角色,應當及時關注幼兒的情緒變化,當前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重視,情緒情感的變化在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教師應該敏感于幼兒的情緒狀態(tài)。教師在注意到幼兒的情緒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能有意識地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問題。當教師注意到幼兒產生負面情緒時,應根據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經驗進行判斷,對各種積極回應的策略熟悉并能靈活運用。在陶亞哲(2018)的研究中提出,安慰與鼓勵幼兒積極表達的策略在應對幼兒負面情緒時的效果時最好的。對幼兒進行安慰或鼓勵時能夠讓幼兒體會到溫暖和安全感,有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教師要重視幼兒表達其負面情緒的方式,從幼兒的行為分析幼兒的情緒情感能力和社會適應水平等相關發(fā)展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
4.2 關于培養(yǎng)幼兒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建議。
4.2.1 重視偶然事件的教育意義。兒童表達負面情緒的情況是不固定的,在一日生活中常常以偶然事件的形式發(fā)生。所以教師在注意到幼兒負面情緒產生時,應當及時判斷負面情緒的種類,并根據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作出積極的回應。教師對于幼兒間偶然事件的態(tài)度是十分重要的,這對于幼兒消極情緒的調節(jié)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本身的情緒狀態(tài)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被幼兒所模仿,所以教師的積極態(tài)度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幼兒。
在偶然事件中如果忽視幼兒的消極情緒,很容易讓幼兒的消極情緒累積進而妨礙心理的發(fā)展,長期的消極情緒會危害幼兒的身心健康,進而導致幼兒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降低,讓幼兒對自己負面情緒的表達有不良印象,出于對“批評否定”的擔心或者對“被無視”的無奈而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4.2.2 在集體活動中進行情緒教育。情緒教育開展情緒教育是指教師不僅能夠及時關注到幼兒的情緒動態(tài),還能夠對幼兒負面情緒的表達給予積極的指導,引導幼兒了解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幫助幼兒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等。
張丹(2019)在研究中提出,豐富的活動形式是幫助幼兒培養(yǎng)情緒情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溫暖愉悅的班級氛圍,讓幼兒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情緒教育滲透到活動的內容中,在各領域活動中重視幼兒情緒情感體驗。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其情緒情感體驗在身心發(fā)展的過程中至關重要。教師組織活動時,要關注本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同時也要顧及到個別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情況,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是既獨立又與同伴相互配合的個體,和諧的同伴關系中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和積極的交流是基礎,能夠促進幼兒培養(yǎng)其親社會行為。教師可利用繪本、圖書、角色游戲、集體談話活動等幫助引導幼兒理解情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2.3 家園合作,共同配合。培養(yǎng)幼兒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不僅僅是教師在幼兒園內的任務,情緒的表達與調節(jié)受到包括家庭、社區(qū)等多方面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對幼兒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所以配合多方共同關注幼兒負性情緒表達及并調節(jié)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應當跟家長進行合適及時的交流,從不同角度了解幼兒,根據雙方交流的內容對幼兒的行為做出合理的分析與評估。家長與教師在生活中的情緒表達習慣會影響到幼兒的認知,雙方應該共同配合,重視自身榜樣的力量,提升自我管理。在生活中展現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將情緒教育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