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寧夏平羅縣回民中學 寧夏 平羅 753400)
心理學研究認為,想象力是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是通向知識源泉的有效途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很多概念知識與化學反應規(guī)律都是抽象的。要求學生真正理解這些知識必須借助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完成。因此,教學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的發(fā)生。
我們知道,化學屬于自然學科。化學反應現象與規(guī)律千變萬化,化學反應現象妙趣橫生。利用化學學科內容中的有趣現象,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想象。如通過了解化學史來體現化學思想方法;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典型的化學家的事跡,讓學生聯系到化學家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學《化學的發(fā)展史》時,就讓學生了解化學一詞Chemistry來源于alchemy煉金術。在學習“純堿”這個概念時,就讓學生了解純堿的演化過程,以及侯德榜制堿法。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并從中感受科學家不畏困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教學《元素周期表》時,就讓學生門捷列夫的發(fā)現元素周期表的經過,這樣就引發(fā)學生想象門捷列夫誠信、堅定,并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精神。這些化學發(fā)展史中的故事既鼓勵了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想象。
心理學研究認為,觀察是獲取信息的開始,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媒介。初中化學涉及的內容是分子、原子等抽象物質的性質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要弄清這些規(guī)律需要借助思維對微觀的想象能力,通過想象去認識肉眼觀察不到的微觀現象。所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觀察開始,了解事物的本質。通過思維的想象來判斷化學反應中可能出現的現象,進而總結規(guī)律。例如,在教學“分子和原子”時,就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電解水實驗,了解正極與負極在實驗中的變情況化,判斷實驗中為什么會產生氣泡?想象電解水的本質為水分子通電分解。其實,生活中很多化學現象需要我們去觀察并思考。如一塊糖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溶解速度是不一樣的,而這樣的現象都需要我們學會用分子和原子的微觀運動來解釋。由此可見,觀察是想象的基礎,是促進思維能力提高的前提。
啟發(fā)式教學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方式,也是我國教育史上偉大的發(fā)明。啟發(fā)能促使人腦的聯想,能把已經得到的概念組合起來形成新的概念。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來梳理知識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在弄清氫的制取方法前,就要求學生思考已經學過的電解制取法。學生們認為這種方法沒有可行性,因為需要的成本太高,而且操作難度大,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此時,教師啟發(fā)學生能否提出酸和金屬能夠反應產生氣體。同時,還引導學生把多個相關聯的知識進行對比,總結其中不同的地方。如比較一下氧氣和氫氣的制取方法中的實驗條件、實驗材料、實驗器材等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通過這樣的啟發(fā),促使了學生想象力的產生。同時,這樣的啟發(fā)讓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化學是以實驗為手段的自然學科。而分組實驗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并完善學生的思維素質。有效地開展分組實驗,既踐行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開展“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時,當學生看到實驗中銅片上的白磷產生白煙并燃燒時,而水中的白磷與銅片上的紅磷卻沒有燃燒。此時,學生感到十分的好奇。然而,此時的學生并不能從中得出結論。此時就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當杯中的溫度達到80℃時,超過了白磷的著火點,水中有氧氣嗎?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原來氧氣不易溶于水,那么白磷在沒有足夠的氧氣情況下當然不能燃燒。這時,再讓水中的白磷與氧氣充分的接觸。讓學生開展分組實驗,把氧氣袋中的氧氣直接通入到白磷,讓它有足夠的氧氣和水中的白磷接觸,燃燒即可發(fā)生。這樣的實驗中,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思維。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把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工作的重心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與實踐,從而把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