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建
(江蘇省漣水縣幸福里實驗小學 江蘇 漣水 223400)
小學語文這門課程是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習科目,一直陪伴學生六年地學習生活,貫穿整個小學的始終,從剛開始的簡單認讀生字“一、二、三”開始,到后來的學會的分析文章,閱讀理解,寫作,學生隨著所上年級的提升,學習語文的難度也在漸漸的加強,探索更加深奧的語文內容。一般來講,在小學生三年級左右,才會正式的開展寫作教學,也讓學生獨立的閱讀,理解文章,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二者之間具有很深的淵源,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要注意對二者的教學方法,讓1+1>2,實現高質量的教學。
1.1 學生的學習興趣度不高。對于剛剛升入小學的學生來講,都具備一個新奇的心理,對待學習有一些熱情,出于對教師的忌憚,在課堂上也會聽從教師的指令,認真聽講。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就開始學會了“偷懶”,有一些調皮在課堂上也慢慢暴露了“本性”,搗亂課堂紀律,影響他人等不良現象頻發(fā),所以,相較于小學低年級的課堂,小學高年級更加難以管理。并且,高年級的學生厭學心理更加嚴重,他們更加樂于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所以,對于年級比較高的學生,興趣教學作為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不難發(fā)現,有一些學生以前地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后來,就漸漸地下降,成為了特困生,這也是這種因素導致的。
1.2 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傳統(tǒng)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的教師心里,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拓展。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的時候,更多的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記住知識,注重結果,而非教學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所以教師應當提高自身教學方案,給學生更加優(yōu)質的課堂。
2.1 以讀促寫,以課內閱讀為案例。基于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共同教學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的時候,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地位,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更加巧妙的教學方案。比方說,在教學《九寨溝》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首先帶領學生熟悉課文,閱讀課文,從而進一步分析,逐句總結。為了加強學生對于所閱讀的內容的理解,讓閱讀內容更加具備說服力,教師可以用“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來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深度。教師事先準備一些有關九寨溝的圖片或者視頻,內容盡量與文章內容相對應,“山風徐來時,湖里各種色彩相互滲透,浸染……”,將文章中所描寫的景象都配有相對應的圖片,增強說服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用眼睛看到美景,而不是在腦海中憑空想象,這樣的閱讀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在閱讀完畢之后,教師總結這篇課文從哪些角度來描寫九寨溝,讓后讓學生也寫一些描寫家長著名景點的作文,寫一寫自己的家鄉(xiāng),可以模仿課文中對九寨溝細致的描寫,來描寫自己的家鄉(xiāng),很多學生在閱讀之后也會有更多的寫作靈感,從而做到讀寫結合,二者并用的教學方式。
2.2 以寫促讀,以課外閱讀為案例。寫作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漢語詞匯,強大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提高寫作的質量,學生還要具備自己獨特的觀點,這就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閱讀當中進行積累,才能夠寫出更加優(yōu)質的文章。為了滿足學生的寫作需求,就要開展大量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課內的閱讀,課外的閱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且在課堂教學或者實踐活動中開展閱讀,比方說,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發(fā)起閱讀活動,參考家長的意見,給學生統(tǒng)一購買一本課外讀物,規(guī)定學生每天進行閱讀,并且是有規(guī)律的閱讀,不能夠一口氣全部讀完,也不能是一直拖拖拉拉,使整個閱讀過程太過漫長,這也需要家長在課后進行監(jiān)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些好詞好句的積累,可以進行摘抄,仿寫句式。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要將這本課外讀物的內容進行引用,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通過這樣的閱讀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夠實現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融合,提高課堂的教學價值,做到1+1>2,讓課堂變得更有質感。
閱讀與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的過程,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下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