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瑤 范麗軍
(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化呈現(xiàn)出相互交融的趨勢,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文化也在不斷交流,在融合中得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愈來愈多的他國人士想學習中國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習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積累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所以很多的習語都負載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恰當?shù)牧曊Z英譯在跨文化交際里是非常重要的。漢語界學者通常將idiom在漢語中的對應(yīng)詞稱為“熟語”。比如,武占坤將熟語分為諺語、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錦句五類。王勤則認為,“熟語是詞匯體系中大于詞的固定詞組的類聚體。它含有5個成員: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和俗語……”。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的時候要仔細斟酌,避免因為翻譯不當而造成一些誤解。文章旨在針對不同的習語文化負載詞找到最合適的英譯策略,以便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中國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對風俗的定義很多,比如在?漢書?中對于風俗的定義:“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詩經(jīng)?中的?風?指的就是一些民謠,“國風”大多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進行的口頭創(chuàng)作,一般都與當?shù)氐纳a(chǎn)活動有關(guān),所以大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民俗與風俗意思相近。近代以來,也有許多的民俗學家對于民俗的定義,比如王端的?對外漢語的民俗語言與民俗解說?中對民俗的定義:“‘民俗’簡單地說就是民間風俗習慣,社會長久形成的習俗慣制、利益信仰、風尚的總和,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民間生活、文化模式。”因此,可以看出風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文化。風俗文化是人民所創(chuàng)造,代代相承,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逐漸形成人們心中的一種力量,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民俗文化起源于人們的生活,所以會在人們的語言、行為之中有所體現(xiàn)。人們?yōu)榱藢⑦@些文化更好地表達出來,就會形成一些特定的習語。這些習語是在人們的一些特別的生產(chǎn)活動中形成的,所以在風俗文化中的習語,一般是具有固定形式的詞組,習語所表達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里單個的詞義進行推測。習語的英譯是idiom,該詞在西方一般都是指代習慣用語,但是在中國,很多人將其譯為“成語”“俗語”等,但是近年來也越來越偏向于“習語”?,F(xiàn)在學者們將習用的、有固定形式的短語統(tǒng)稱為習語,以便于研究。很多的習語簡明扼要,韻律協(xié)調(diào),幽默風趣,形象生動且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以及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
習語的含義和語言形式有很多,包惠南曾指出:習語的特點具有以下三個特征:形象性、文化性和整體性。形象性:習語的表達形式有很多的修辭、典故和形象,充分地展示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文化性:習語大都是文化負載詞,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充分地展示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漢語的語言特色。整體性:習語是經(jīng)過人們長期的使用,從而固定下來,成為人們的習慣表達方式。習語的結(jié)構(gòu)一般是固定的詞組或者短句,它所表達的意義不只是其構(gòu)成詞的各個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這一個整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義。
漢語習語大都是文化負載詞,風俗中的習語很多都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由于每個民族或者國家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所以在英語中很難找到與其對等的詞語。
比如說“狗不理”包子是我國很有名的一個小吃,據(jù)傳,當時老板在賣包子時,讓顧客自己拿包子,和顧客不進行太多的交流,久而久之人們就笑稱老板,“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而因此得名“狗不理”包子。如果在這里將“狗不理”包子進行直譯為“Dog don't care”,意思就完全不同,讓他國人士更無法理解。中國有很多的食物是西方人完全不了解的,比如像火鍋、餃子、月餅等這樣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食物,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對于西方人來說也是完全超出自己所熟悉的范圍。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是人們經(jīng)常說的一個諺語,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三伏”和“三九”都是中國的農(nóng)歷用“九九”來計算的時令。如果在翻譯的時候如果直接直譯為three fu和three nine,對于西方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
在中國還有一些表示氣象的語言,這些特殊的表達方式是中國古人根據(jù)氣候特點和人們的生產(chǎn)活動而創(chuàng)造的特殊表達方式,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氣對于西方人也是很難理解的,對于雨水、驚蟄、白露等這些的節(jié)氣名稱,如果進行直譯不加任何的解釋,對于譯語讀者來說只是一個中國詞匯,完全沒有意義。
在漢語習語英譯的時候雖然在英語中有相應(yīng)的說法,但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意義卻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些詞匯差異。
比如在中國的風俗文化中,“紅娘”是指為男女雙方戀愛結(jié)婚的介紹人或者婚姻中介,“紅白喜事”是指婚禮和葬禮,如果不考慮文化背景,直接將“紅娘”譯為a red woman,將“紅白喜事”直接譯為red and white happiness,這樣不僅西方的讀者理解不了,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息也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可以將“紅娘”意譯為matchmaker或marriage agent,“紅白喜事”意譯為 wedding and funerals。
“唱反調(diào)”在英文中有與之對應(yīng)的翻譯to sing a different tune,“唱反調(diào)”在中文中的意思是發(fā)表與某人完全相反的言論,有與某人針鋒相對的意思,to sing a different tune在英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則是改變某人的觀點或者態(tài)度。
自食其言在英文中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to eat one's words。但是這兩句話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在中文的表達中自食其言是指某人說話不算話,承諾給別人的事情卻做不到。而to eat one's words在英文的表達中指的是收回某人所說的話,承認前言有失,還帶有羞愧的感情色彩,通常也是用于強迫別人收回所說的話。
雙關(guān)這種修辭的方式在漢語和英語中都經(jīng)常存在,但是漢語和英語在發(fā)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qū)別,比如在漢語中的雙關(guān)有諧音雙關(guān)、同形雙關(guān)、語義雙關(guān),還有漢字的偏旁部首造成的析字雙關(guān)等,所以很多的雙關(guān)語在英譯的時候會出現(xiàn)困難。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習俗中,會在新人的床上放柚子、棗、花生等,其中柚子與“有子”諧音,棗與“早”諧音,花生則是代表生育的意思,所以這些東西的擺放在民間的婚俗中是取了“早生貴子”的諧音,祝福結(jié)婚的新人早生貴子,子孫滿堂。
雙關(guān)語的用法在中國的古今文學創(chuàng)作中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其中的“綿綿”不僅形容了河邊青草的姿態(tài),也形容人的情思,因此形成一種語義雙關(guān)。清朝初期金圣嘆在刑場上和他的孩子所作的對聯(lián)“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nèi)酸”中,“蓮”與“憐”諧音,“梨”與“離”諧音,因此形成諧音雙關(guān)。這兩句詩看似在形容水果,其實是在含蓄地表達了父子的離別之苦。
風俗文化不僅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且有一些還存在于人們的心中,約束著人們的行為。這些習語作為載體,將這些風俗文化更好地表達出來。對于這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在翻譯的時候要找到最合適的方法。翻譯不僅僅是兩種不同語言簡單轉(zhuǎn)化的過程,譯者的任務(wù)不僅僅是讓譯語讀者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理解能夠感受到原語言文化中所蘊含的各種文化信息。翻譯目的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理論,其核心是:讓譯語讀者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能夠完全理解譯文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在翻譯目的論中,目的原則是其最主要的原則,即讓不同文化背景譯語讀者能夠理解不同的文化。從目的論的視角下來探索風俗文化中漢語習語的翻譯策略,主要概括為三種:移植法(直譯和音譯),替代法(意譯和轉(zhuǎn)譯)和注釋法(音譯+注釋)。
移植法應(yīng)用的主要方法是音譯法,直接用原語言文化中的詞匯,以音譯的方法來進行翻譯,這應(yīng)該是源語言文化傳播的最大限度了。這種方法主要是應(yīng)用于源語語言與譯語語言的中的零等值的詞匯。比如中國的麻將,是中國一種特有的博弈游戲。通過音譯的方法不僅有效地傳播了原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促進了英文的發(fā)展。
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傳播,這樣的詞匯也越來越多,比如:陰(yin),陽(yang),太極(Taiji),二胡(Erhu),麻將(Mahjong)等詞匯對于譯語讀者而言已經(jīng)非常的熟悉。近年來我國也在不斷地提倡文化自信,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民的底氣,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志氣。在翻譯一些中華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習語時,也可以直接進行音譯,讓中國的文化更好地傳播到世界。
中西文化雖然有很大差異,但其中也有很多文化是有共同之處的,雖然有些原語言中的詞匯在譯語中找不到完全對等的詞匯,但為了能夠讓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所傳達的意思,可以采用同義詞、近義詞或者以其他角度的措辭來進行替換,來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例1:南京的風俗:只要新媳婦進門,第三日就要到廚下收拾一樣菜,發(fā)個利市。這菜一定是魚。取“富貴有余”的意思。
The custom in Nanjing is for all brides to invite good luck by going to the kitchen on the third day and cooking a fish,which stands for fortune.
“收拾”在?漢英詞典?中相對應(yīng)的譯法有四種:①get things ready; pack.②put in order; tidy; clear way.③settle with.④repair,mend.如果不明白原文的意思,這四種的其中任何一種解釋都很難準確地表達“收拾”在此文中的意義,文中的“收拾”是指的是“烹飪、制作”。在這里直接做意譯處理,可以減少譯語讀者的負擔,便于他們理解。同樣“富貴有余”在這里也直接做意譯處理,讓譯語讀者更好理解。像這樣的意譯法不僅減輕了讀者的負擔,也讓文章變得更加的簡潔明了。
例2:“芹兒呀,說老爺?shù)闹I:除了上墳燒紙,若有本家爺們到他那里去,不許接待……”(?紅樓夢?第九回)
“As for Chin, you must given him a good talking to:they are not to receive young gentlemen from our house expect when they go to sacrifice at one of the grave there...”
“燒紙”是中國人祭祀亡靈的一種特殊的民間風俗,英文單詞sacrifice可以找到與之相似的含義,所以就直接來進行替代,如果這里用直譯的方法將“燒紙”直接譯為burn the paper就會失去其在漢語中所表達的祭祀的意義。
例3:民謠“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指清明時節(jié),年輕男女戴上用柳條編制而成的柳冠或柳環(huán),具有“留住青春”的寓意。
On Tomb-sweeping Day, young men and women wear willow crowns or willow rings woven with wicker,which symbolizes youth retention.
在以上的例子中,將“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這句民謠省譯了,這樣也不影響讀者對原文主要意思的理解。如果為了保留原文化把前面民謠部分直接進行直譯,還要對譯語讀者進行解釋“紅顏”“皓首”等詞匯的意思,會增加讀者的理解負擔,所以在進行英譯時直接將這句話意譯,這樣不僅能夠避免贅述,而且有利于譯語讀者理解。
這種翻譯方法是一種補充性的翻譯方法,實際上就是先用音譯直接翻譯,然后再意譯進行注釋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漢語習語在譯語的文化之下是完全沒有出現(xiàn)過的,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保留原語言中的文化特色,還有利于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
例4:在安徽,徽州人家大年初一,無論老幼,第一道食品是每人一碗棗栗茶,“棗栗”和“早利”發(fā)音相諧,表示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people of Huizhou, Anhui Province,whether young or old, eat a bowl“zaoli” tea(jujube and chestnut tea)for each person.The words “zaoli”(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of jujube and chestnut)and “zaoli”(It means that people make profit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new year.)sound harmoniously,indicating people's good expectations for the New Year.
在例4中對“棗栗茶”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因為原文所蘊含的風俗文化是通過“棗栗”和“早利”互為諧音而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直接進行意譯,雖有利于譯語讀者理解,但是所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卻很難表達出來。通過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不僅能夠?qū)⒃闹兴N含的風俗文化很好地傳遞出來,而且有利于譯語讀者的理解。
例5: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少不了穿百家衣、吃百家飯。這是中原饒有興趣的一種民俗,據(jù)說,這樣孩子可受到百家的庇佑,免除災(zāi)難。
In the process of a child's growth,it is necessary to wearing baijia yi(a piece of clothes made by asking 100 families for some cloth)or eating bajia fan(a meal made by asking 100 families for some grain).It was an interesting folk custom in central China,and it was said that in this way children could be sheltered from disasters by hundreds of families.
“穿百家衣,吃百家飯”是一種民間的育兒風俗。在中國古代,人們?yōu)榱私o孩子祈福,讓孩子能夠免于災(zāi)難,要向親朋好友討要一些碎布,用這些碎布為孩子縫制成的一件衣服為“百家衣”,給孩子穿上;或者向鄰居討要一些糧食,混合在一起煮出來的飯叫“百家飯”?!按┌偌乙?,吃百家飯”是父母希望能夠托大家的福,期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此處用音譯加直譯的方法,讓譯語讀者了解“百家衣”“百家飯”的含義,在后文又闡述了該習俗的代表含義,既傳遞了原文的基本信息,又實現(xiàn)了翻譯目的。
風俗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體現(xiàn)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色。風俗文化中的漢語習語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而逐漸形成,這些習語不僅能夠描繪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東西,還可以將那些內(nèi)化在人們行為舉止間的無形的精神表達出來,所以習語承載了很多的文化。文章以風俗文化為出發(fā)點,對漢語習語的英譯策略進行研究,剖析不同類型的風俗文化的民俗特色,有助于譯者找到最合適的翻譯方法,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