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臻禛
(河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自2016年起,英語專八考試試卷結構、題型以及分值出現(xiàn)了局部調整,更加注重英語語言的靈活運用,取消了原有的英譯漢,保留了漢譯英。該部分要求學生能將一段150個漢字組成的段落譯成英語,選材多來自我國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或一般文學作品,譯文要求忠于原文、語言通順流暢,考試時間約為25分鐘。與改革之前的題目相比,難度有所下降。作出這樣的調整其實是順應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英譯漢在中外典籍和專業(yè)文獻資料翻譯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近些年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漢語影響力也隨之擴大,漢譯英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一發(fā)展戰(zhàn)略意義重大。
專八考試中學生漢譯英常見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句子、語篇、文化四個層面。詞匯層面,受制于中文功底,學生在做漢譯英時,有時無法準確理解原文,經常忽視具體語境,翻譯時拘泥于原文選詞,企圖與之字字對應,不能靈活轉換詞性。此外,英語詞匯量有限且未能準確掌握詞的用法導致即使理解原文,仍無法恰當?shù)乇磉_。句子層面,學生進行漢英翻譯時經常套用漢語句式,無法跳出原文結構,進行靈活轉換,忽略漢英差異,使得譯文與原文句子機械對應,影響了譯文質量。語篇層面,使用銜接手段可以使構成語篇的各個句子間更加連貫,英漢兩種語言在這一方面有很大差異??傮w來說,漢語重“意合”,多用重復;英語重“形合”,多用替代。學生的漢英譯文中經常出現(xiàn)反復使用的詞,句子結構單一,句子之間缺乏連接詞,句與句之間呈割裂狀態(tài),邏輯關系不明確。文化層面,專八翻譯試題中會出現(xiàn)與文化或文學作品相關的專有名詞,由于學生不熟悉原語及目標語文化背景,缺乏相關常識,譯文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由于詞匯量有限,且受制于中文功底,學生反映遇到富有詩意的詞時,總是無從下手,找不到合適的表達,常用大白話直譯,忽視原文文體風格。在日常練習中,須擴充詞匯儲備,不僅要會拼寫,還須掌握詞的具體用法,注意積累同義詞,關注熟詞僻義。此外,翻譯時還應結合語境,思考詞在句中的具體意義,靈活變通。
例1:流逝之際青年變成了老翁而綠草轉眼就枯黃,很自然有錯陰的緊迫感。(2016)
Translation:With the elapse of time,a youth turns into a greybeard as the green grass withers and yellows in a flash,naturally urging people not to waste time.
英語中常用“graybeard”形容老翁,非常形象。將“枯黃”譯成“withers and yellows”通過詞性靈活轉換,使結構對稱工整,符合原文意境,朗朗上口。至于“錯陰”,聯(lián)系上下文會發(fā)現(xiàn)指的是“時光飛逝,擔心錯過光陰,從而有種緊迫感”,翻譯時,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變通使譯文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
例2:我想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2017)
Translation:To my understanding,the elder's mixed feelings about the New Year...
學生在進行翻譯時,往往難以擺脫原文結構的影響,例如翻譯“我想”,很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是“I think”“感慨良多”,一些同學直接譯成“many feelings”,結合語境,原文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在我看來,長輩們的心情很復雜”,因此,“to my understanding”“mixed feelings”更貼切,這提醒我們翻譯不能脫離上下文,且不能拘泥于原文選詞。
做翻譯時,許多學生拘泥于原文選詞與句型,忽視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無法靈活進行轉換。在漢翻英的譯文中,大量采用中式表達,這既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又不能忠實流暢地傳達原文意思,從而影響譯文質量。在日常練習中,學生在準確把握句意的基礎上,需要培養(yǎng)敢于將原文句子結構拆分重組信息的能力。
例3:書里面的水可能比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水要清,天比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天要藍。(2018)
Translation:The water described in books could be clearer than it is in real life,and the sky bluer.
“書里面的水”,如果譯成“water in books”會引起歧義,讓讀者很困惑,這種情況下就不能死板地完全遵照原文結構,與之字字對應。應將其理解為“書中描述的水”,更符合這個語境。此外,原文中出現(xiàn)了重復,若完全遵照原文結構進行翻譯,“...the sky described in books could be bluer than it is in real life.”則會使語句顯得冗長,這種情況應該通過省略予以避免。
例4:南方多雨,屋頂是坡頂;這里的村舍則不同,屋頂是曬糧食的地方。(2019)
Translation:In the rainy South,people build sloping roofs to ease water flow.Here in the North,the flat roof of the cottage is often the place where the grains are aired in the sun.
原文在描述南北方屋頂差異時,文字有些跳躍,這要求譯者在翻譯時需作必要的補充,否則會增加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負擔。例如,原文只提到“南方屋頂是坡頂”,翻譯時可以順帶指出原因,“building sloping roofs to ease water flow”。“這里”,將其譯為“here in the North”,原因是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譯入語讀者對白洋淀所處位置可能沒有概念,如果僅譯為“here”,并不能使他們清晰地體會到南北差異。翻譯“(北方)屋頂是曬糧食的地方”時,可在“roof”前加上修飾語“flat”,使之與前文提到的“sloping roof”形成鮮明對比。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漢語重“意合”,多用重復;英語重“形合”,多用替代。學生在進行漢翻英時,盡量使選詞富于變化,避免使用單一的句子結構,適當增加連接詞,使用銜接手段增強句子的連貫與邏輯性。一般來說,漢語中隱含的邏輯關系在譯成英語時要明示出來。
例5:流逝也許是緩慢的,但無論如何緩慢,對流逝的恐懼使人們必須用“流逝”這個詞來時時警戒后人,必須急匆匆地行動,給這個詞灌注一種緊張感。(2016)
Translation:The term“elapse”,implying perhaps a slow process,regardless of how sluggish it is,has to be employed for the fear that time is always ticking away.Meanwhile,given its implication of intensity,the term may also be used to alert people of younger generations to act in a timely manner.
原文中反復出現(xiàn)“流逝”和“緩慢”,翻譯時盡量避免全部使用相同的表達,這可以通過同義詞替換或詞性轉換來實現(xiàn),例如用“sluggish”替換“slow”,用“time is ticking away”代替“the elapse of time”。另外,還需理清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例如在翻譯后半部分時,對原文結構進行了微調,增加“meanwhile”,使用非限定分句“given its implication of intensity”,主被動靈活轉換“the term may also be used to...”與嚴格按照原文結構進行翻譯相比,這些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增強譯文句子間的連貫與邏輯性。
例6:我想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一是因為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巨大壓力。(2017)
Translation:To my understanding,the elder's mixed feelings about the New Year are the result of both the considerable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t and the overwhelming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flight of time.
若遵照原文結構譯為“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the other one is that...”,會使行文顯得過于松散,采用“...are the result of both...and...”這樣的結構,可以使之與前面信息緊密銜接,結構緊湊,邏輯性強。
結合改革后歷年的專八翻譯真題,討論了提高漢翻英譯文質量的方法。詞匯層面,須擴充詞匯儲備,積累同義詞,關注熟詞僻義,結合具體語境,體會詞在句中的意義。句子層面,切勿拘泥于原文句型,在準確把握原文意義的基礎上,敢于將原文句子結構拆分重組。語篇層面,體會漢英差異,盡量使選詞和句子結構富于變化,必要時增加連接詞,增強句子連貫性與邏輯性。文化層面,拓寬知識面,關注與中國文化或文學作品相關的慣用表達。備考過程中,將這些翻譯策略與翻譯實踐相結合,希望對學生提高專八漢英翻譯質量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