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臣
(廣東省黃村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廣州 510663)
優(yōu)秀的自行車運動員是人與自行車的完美結合,人車一體是最高境界。運動員對自行車的操作和掌控是提高其成績的關鍵。在實際訓練中,自行車技術與戰(zhàn)術掌控是訓練的主要內容,如何能夠快速提高運動員技術水平,并保障技術的合理、流程,這是自行車教練員應該研究和討論的重點。近些年,念動訓練法在自行車運動員訓練中開始廣泛應用,對其相關訓練內容及創(chuàng)新策略進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自行車運動的綜合性強、技術性、戰(zhàn)略性都很強,下面主要針對自行車訓練中的主要技術類型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正確的騎行姿勢是運動員取得自行車比賽優(yōu)勝的關鍵。教練員應該從整體上規(guī)范運動員騎行姿勢。首先要讓運動員掌握全部的騎行要點,正確的騎行姿勢是上體保持低位,頭部稍稍前傾、前伸,雙臂要自然彎曲,這樣能夠更好地維持腰部的弓屈,與此同時,身體重心下移,通過這樣的方式緩解車子顛簸對身體帶來的沖擊;運動員雙手握把要松弛有度,臀部保持穩(wěn)定。另外,騎車姿勢與車子尺寸、車座車把的位置都有直接關系,運動員要結合車子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身體的姿勢[1]。
除了車的因素外,人的因素也會影響騎行姿勢。車的因素包括車架大小、車座高低、車座前后、車把傾斜角度等;人的因素包括運動員腿長、臂長、軀干長度等。運動員腿的長度與車架高低相關,軀干長度、手臂長度與車架長度、曲柄的長度相關。坡度大、彎道多的路面曲柄就會相對較短,相反,曲柄長度則會加長。
訓練中,教練要結合這些因素,合理調整和規(guī)范運動員的騎行姿勢,并以運動員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車輛,做好車座、車把等部位的調整。
1.2.1 足踏板腳尖朝下式
足踏板腳尖朝下式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騎行姿勢,特別是在短途項目中,前腳掌位置在足踏板位置,第一趾與第二趾關節(jié)要與踏板板軸緊密貼合,且左右腳掌與后腳跟保持平行,方向向前,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的腳尖始終是向下的,這種姿勢便于運動員發(fā)力,但是這個姿勢的弊端就是力氣損耗嚴重,只適合在短途或者沖刺階段采用。
1.2.2 足踏板腳跟朝下式
這種踏蹬姿勢在勻速運動、爬坡中比較適用,運用這個姿勢運動員后腳掌要與踏板緊密貼合,后腳跟水平向前,蹬踏過程中運動員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這個姿勢的優(yōu)勢就在于能夠充分調動腳部肌肉,使其可以相互協(xié)調完成蹬踏動作[2]。
除了熟練掌握騎行技術之外,訓練中教練員還應該在每一次開始訓練時,規(guī)范運動員的騎行距離,運動員跟車距離可以稍遠一些,這個距離一般保持在30~50cm。隨著運動員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教練員可以適當調整跟車距離,從之前的距離縮短至15~30cm,從最初的2人配合向3個人、4個人配合練習過渡[3]。
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加強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對各種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自行車運動的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項具有激烈的對抗性,運動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跌倒或者碰撞的情況,為了避免運動員受傷,教練員要做好運動員頭部保護措施,并強化運動員傷害應急訓練,在運動員身體即將著地時,運動員兩腳要及時從腳套中抽出來,同時保護頭部,避免頭部著地。
1.4.1 上坡騎行技術
上坡騎行訓練中運動員要保持正常的蹬踏動作,不能突然之間發(fā)力,只有在想要擺脫對手,或者處于戰(zhàn)術需求時才可以突然加速。一般來說,上坡騎行中運動員不適合采用站立式騎行的姿勢,也不適宜采用提拉式騎行的姿勢,這些姿勢都會大量消耗體力,不適合全程比賽。在短距離坡路騎行中,教練員可以結合慣性原理幫助運動員減少騎行阻力,快到坡頂時采用站立式騎行的姿勢,最大限度提升速度,為下坡加速提供支持[4]。
1.4.2 下坡騎行技術
下坡騎行中教練員要從整體上規(guī)范運動員姿勢和動作。利用慣性有助于運動員加速。在轉彎時運動員身體與車子要保持一致,并向里傾斜,運動員上身與車子維持在同一條直線,這樣可以克服離心力。轉彎之前運動員要注意車速的控制,可以借助車閘逐漸減速,在剎車時盡量前后閘同時進行。
為了達到理想下坡騎行效果,運動員還需要具備清醒的頭腦,注意力集中,兩眼目視前方,隨時為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做好應急準備,不僅要科學利用慣性滑行,還要敢于主動踏蹬。
自行車運動訓練中轉彎技術訓練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訓練中運動員在轉彎時,要控制好身體與車子的方向,上身與車子要保持同一直線,這樣可以克服離心力,避免出現(xiàn)滑倒的危險。
自行車運動是一項復雜又艱苦的運動,運動員往往要連續(xù)騎行5~6h,要消耗大量體力,因此還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耐力和專注力。近些年,隨著自行車賽事在世界范圍內的盛行,我國對自行車運動員的培養(yǎng)也更加重視。結合自行車運動的特點及運動員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技術訓練策略,才能夠從整體上促進我國自行車運動項目的繁榮和發(fā)展。
所謂念動訓練,是指運動員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訓練以后,肌肉形成一定的記憶效應,可以通過神經(jīng)反射的方式完成基本的動作,從而產(chǎn)生超出大腦支配的動作反應[5]。
念動訓練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訓練環(huán)境及動作的驅動下利用神經(jīng)刺激產(chǎn)生肌肉記憶,確保在下次相同動作的驅使下腦電波形成固定的神經(jīng)傳導。具體的訓練方法有以下兩種。
第一,空載負荷法。為了讓固定的動作刺激肌肉產(chǎn)生記憶效應,從而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支配下完成相應的效果,避免運動員刻意控制肌肉而產(chǎn)生副作用,可以采取空載負荷法進行訓練。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確保在興奮的狀態(tài)下對大腦皮層產(chǎn)生更多的電信號刺激,使大腦皮層在興奮的同時產(chǎn)生更多的突觸,抑制不必要區(qū)域的興奮程度,做到肌肉群的精準調配與控制。訓練流程:一是運動員在自行車騎行臺上反復模擬同一角度的踏踩動作。二是運動員在平躺的同時雙腳離地,雙腿在空中模擬踏踩自行車的動作。這種相對固定的動作練習可以對腿部的肌肉產(chǎn)生固定的記憶效果,并刺激相應神經(jīng)對腿部肌肉進行控制,當機體對本體感覺比較靈敏時增加一定負載,完成高難度空載負荷訓練[5]。
第二,超載負荷法。顧名思義,當運動員肌肉產(chǎn)生一定的記憶效果后,需要增強運動員的機體反應,利用強度更高的標準訓練對運動員的本體進行刺激,強化腿部及相關肌肉組織的記憶能力。此時,需要完成運動員上部肌肉及腿部肌肉群的針對性動作訓練,使各部分肌肉纖維對于神經(jīng)活動的敏感程度更高,獲得更強的技術能力,增強神經(jīng)對肌肉的調配效果[6]。
念動訓練與視覺相結合要考慮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運動員在騎行臺上做出不同踏踩動作時,可以在對面放置一面鏡子,觀察自己動作標準的程度。為了更好地完成動作參考,教練需要及時對運動員的動作進行糾正,方便其進行調整。第二,念動訓練注重的是對核心肌肉群的控制。新運動員在訓練時需要時刻注意“望山跑死馬”的警示,看到老運動員可以輕松完成標準的動作,就認為自己也具有相應的能力,從而提前完成下一階段的訓練動作,最終結果是身體無法承受強度更高的運動訓練,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念動訓練具有一定的流程,不同的運動員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能狀況進行相應的戰(zhàn)術調整和任務分配,確保運動結果符合自身的強化預期。想要獲得不同的騎行速度,首先要對自身的運動能力有準確的預判和評估,然后按照要求進行相應的訓練,在訓練的同時逐步延長念動訓練時間,使肌肉群獲得更持久的耐力,以便更好地對騎行距離進行把控。
自行車運動員需要對騎行時間和速度有準確的預估和判斷,才能在恰當?shù)奈恢猛瓿沙健τ谀顒佑柧?,指導員需要融入距離和時間的概念,使運動員在特定環(huán)境的驅使下,可以根據(jù)周圍的場景進行相應的調整,進而完成肌肉的自主判斷。按照不同的實訓地點和距離,運動員在接到特定的環(huán)境指令或信號指令以后,身體肌肉群可以迅速調整,對時間和距離進行準確的判斷,并在最短時間內產(chǎn)生爆發(fā)性力量。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在不同的速度下,運動員接受念動訓練后可以對自己的速度和時間進行基本的預判,通過反復的強化和情景記憶,加深肌肉對運動技巧的掌控能力。
由此可見,不同的念動訓練動作和實際動作需要緊密結合,在特定動作發(fā)生之前,需要通過念動訓練增強大腦的神經(jīng)反應程度,讓神經(jīng)反射超過大腦反射,進而對未來的動作進行預判。大腦會對后續(xù)的動作進行一定的思考,然后通過人體的神經(jīng)進行傳導,確保人體做出相應的動作,而經(jīng)過念動訓練以后,在特定環(huán)境和時間的刺激下,人體的神經(jīng)會在大腦反應前提前對肌肉進行支配,讓肌肉在大腦指令下達前就完成相應動作,確保在比賽的過程中搶占先機。經(jīng)過反復的強化訓練,大腦會對反復規(guī)范的動作和技巧進行記憶,從而對不同的比賽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神經(jīng)記憶過程需要經(jīng)歷以下3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念想動作表現(xiàn);第二,實際動作與感覺神經(jīng)傳導的結合;第三,通過神經(jīng)完成動作傳導后形成的動作與思考后形成的動作對照。
為了能夠全面提升我國自行車項目比賽成績,強化相關技術與戰(zhàn)術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在自行車運動員訓練中,教練員要從當前最前沿的比賽趨勢入手,結合運動員實際情況及自行車運動特點合理制定技術訓練,并以此作為依托進行念動戰(zhàn)術創(chuàng)新,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策略,積極采用念動訓練等方式,激活運動員的運動神經(jīng),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員騎行技術與戰(zhàn)術,以此為我國自行車運動比賽成績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