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際華 朱倩倩
2020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技工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強調推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技工教育體系,從根本上抓住了技工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新時代技工院校要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中,發(fā)揮職業(yè)教育的特長優(yōu)勢,就要主動探索勞動教育的新內涵、新觀念、新方法,研究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學的新路徑,從而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協同育人,幫助學生在新時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1]。
勞動是付出行動并進而產生成果的活動過程,也是使人獲得價值感和意義感的一種獨有的、自覺的對象性活動,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行為。新時代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勞動生活方式以及勞動對象帶來了很大改變。勞動不只是簡單的體力和腦力的集合,創(chuàng)造性勞動、體面勞動豐富著新時代勞動的內涵。
新時代勞動教育強調勞動的育人功能,是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其重點是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活動,讓學生在動手磨煉、出力流汗、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必備的勞動能力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內涵雖不同,但二者的目的都是實現立德樹人。同時,二者在教學方式上具有相通性。思政教學在通過課本知識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踐行價值觀,從而將價值規(guī)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約束規(guī)范自身行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勞動教育同樣在傳授基本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更加強調學生的身心參與、手腦并用。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來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勞動技能和吃苦耐勞的勞動品格。因此,二者在實踐路徑上相互促進,融合發(fā)展,這就要求新時代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和方法,將勞動教育與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并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新時代“網生一代”的技校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容樂觀,勞動教育融入技工院校思政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還不成熟,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選取濟南市三所技工院校,采用抽樣調查進行實地調研收集一手數據,從技校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勞動教育在思政教學中現狀兩個方面全面地深刻分析當前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勞動認知模糊。關于“勞動是什么”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將勞動與臟累差的體力勞動聯系在一起,對勞動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狹隘甚至偏差,缺乏時代賦予勞動的新理解,不能正確認識創(chuàng)新勞動、體面勞動的深刻內涵。
2.勞動觀念淡薄?!熬W生一代”的技校生,從小受到父母的寵愛,家庭勞動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缺乏勞動自主性。在學生對勞動委員這一職務的態(tài)度調查中發(fā)現,只有23%的學生表示“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部分學生認為勞動委員是干體力活,不體面。這體現出當前技校生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不端正。關于學生對勞動的情感認同調查顯示,學生對腦力和體力兩種勞動認識存在一定偏差,缺乏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特別是網絡數據時代的學生在人工智能、網紅文化的影響下,對勞動不分貴賤、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價值觀逐漸淡漠甚至發(fā)生扭曲。
3.勞動實踐單一。勞動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精神,促進其身心發(fā)展的有效形式。但調查發(fā)現,當前技校生的勞動實踐活動較少且內容單一。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勞動實踐的次數在3次~5次,實踐的內容大都是進行校園和班級衛(wèi)生的日常清潔和美化,缺少組織開展社會公益服務等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作為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作為勞動教育的實踐載體,主要面向的是高職學生,中職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實踐主要在實訓課堂中完成。并且在專業(yè)實踐過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勞動教育,僅僅停留在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層面,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勞動精神的教育和引導,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實踐與教書育人的有效融合。
1.勞動教育課程設置不完善。調查發(fā)現,大部分技工院校目前尚未開設獨立的勞動教育課程,勞動教育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技工院校思政教學使用的教材比較陳舊,缺乏時代性,教材內容更新緩慢,并未將勞動教育寫入思政教學大綱,日常的思政教學中涉及勞動教育的內容較少,并不能達到對學生勞動價值觀培育的實際效果。
2.勞動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不明確。當前,對勞動教育的教學隊伍中并沒有相關專業(yè)教師,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或思政老師兼任。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認識不是很清晰,在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思政教師在涉及勞動教育的講解中并沒有強化重視勞動教育的三維教學目標,只是簡單地將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不能提高學生對勞動觀念知行合一的意識。
3.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不健全。勞動教育是否能夠達到社會、家庭和學校對育人的要求和期望,需要一套完善的教育評價機制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進和學生勞動素質的提高提供參考依據。但是,由于勞動教育評價應存在于勞動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目前卻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這使得勞動教育結束后無法直接對學生的勞動素質高低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思政教學效果也難以獲得直接反饋,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勞動教育的實效性[2]。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要深化貫徹勞動教育,就要不斷圍繞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的課程體系設置、教學的方法、內容及評價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調整,創(chuàng)造“新的”勞動教育,增強思政教學在全方面育人的實效性。
新時代要根據勞動出現的新形式、新觀念、新生態(tài)及時更新思政教學大綱,調整課程標準,完善勞動教育內容。首先,在思政教材中設置勞動教育模塊。圍繞勞動觀念、勞模精神、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guī)等方面豐富并完善思政教學的內容。其次,在思政教學中開設勞動教育專題講座,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建設勞動教育精品資源課,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整合,使勞動知識入腦,勞動精神入心。另外,建設包含地區(qū)性、時代性勞動內容的思想政治校本教材。通過接地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新時代誠實勞動、創(chuàng)新勞動、體面勞動的意義和內涵,培養(yǎng)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
在思政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注重教學目標的設計,要使學生在獲得勞動知識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艱苦奮斗的品質,培養(yǎng)學生崇尚勞動的情感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探索新的方法。比如將講授法與實踐法相結合,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最后升華為情感價值觀的認同。運用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以及分析身邊的勞動榜樣,在討論總結的過程中形成對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情感價值認同,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新時代下,創(chuàng)新學生參與勞動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以豐富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提高其勞動能力,從而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首先,要加強學生日常自我管理,比如定期進行內務大檢查、文明宿舍評比等,在勞動活動中促進學生自立自強;其次,豐富校園勞動文化活動,采用主題演講、技能競賽等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另外,加強學生社會化服務,節(jié)假日、寒暑假動員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參與中感受勞動最光榮、最美麗的道理;最后,要結合技工院校的特長優(yōu)勢,合理組織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鍛煉,使學生在鍛煉中增強勞動技能,感受勞動文化。
依據實際情況,不斷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yǎng)評價程序、方法和標準,以及勞動素養(yǎng)綜合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在日常勞動教育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建立綜合素質檔案;又要依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結合綜合素質檔案分析,兼顧課外勞動實踐成果進行綜合測評,促進評價結果的客觀真實性。另外,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促進評價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指導學生進行反思改進,養(yǎng)成尊重、熱愛勞動的習慣。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承載著新的使命與訴求,加強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將勞動教育融入技工院校思政教學中,有助于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育人功能。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勞動教育與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深度融合發(fā)展,培養(yǎng)新時代艱苦奮斗、崇尚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的知識型、復合型高素質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