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蒙 長春人文學院
休閑體育一詞有廣義、狹義兩種取義范圍,狹義的休閑體育指的是近年來在我國高校中開設的教育學本科專業(yè),廣義的休閑體育則是指人們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以豐富和創(chuàng)造生活趣味,以實現個人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體育活動。從字面上看,休閑體育具備自由性和非功利性的屬性。本文所指稱的休閑體育是就其廣義范疇而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社會體育或大眾體育,而是以休閑體育為視角,借鑒其去功利化和強調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精神。
區(qū)別于專業(yè)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和大型運動會的田徑競賽所強調的競技屬性,田徑運動本身在高等教育階段有其內化的休閑屬性,但是這一點長期以來被從業(yè)者和參與者的刻板偏見所忽視。
首先,高校田徑具有普適性。當前高校的學生群體對于身體健康和健美身材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減肥、健身乃至娛樂、交際等,他們往往選擇各式各樣的體育運動,而在這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會選擇跑步。從這個角度來看,田徑運動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和普遍適應性。跑步的開展難度低,單人、多人均可,有無專業(yè)跑鞋皆可,跑步速度完全自愿,這些特點決定了在高校開展休閑性田徑運動的可行性。
其次,高校田徑具有健身性。應該說,健身性是一切體育運動的共同屬性,而田徑運動由于其特點,對于心肺功能、下肢肌肉等有良好的鍛煉效果,長期堅持鍛煉能夠有效預防和治療一些慢性疾病。除此之外,針對當前高校學生肥胖率升高,整體身體健康水平下降等問題,田徑運動能夠提供行之有效的幫助。事實上,許多大學生也都習慣于通過跑步等方式來減肥、健身。
再次,高校田徑具有娛樂性。田徑運動并非單一的跑步,還包括了諸多種類繁多的其他田賽、徑賽和全能比賽,諸如常見的跳高、跳遠、跨欄、短跑、長跑、標槍、鐵餅等跑、跳、投擲項目都屬于田徑范疇,這些項目都可以在高校體育開展時賦予其娛樂性的特點,結合團隊運動、趣味運動等形式,讓田徑運動更富趣味性與娛樂性。
應該看到,在高校開展休閑田徑運動以及在田徑教學中推廣休閑體育的理念在我國都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思路與探索,目前在高校的開展范圍并不廣泛,甚至很多高校田徑教師對此亦抱有不理解、不支持之態(tài)度。不必諱言問題,但只要認識到這一思路的價值與可行性,就可以更加堅定地加以推廣。
從當前高校休閑田徑教學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休閑田徑教學的認知度不足。從理論層面對這一問題的探索仍然不夠,休閑體育與高校田徑相結合的匯通點、操作性在很多時候仍不明確,造成教師對此不感興趣;第二,休閑田徑教學重要性宣傳不足。轉變觀念是開展工作的前提,而宣傳工作是轉變觀念的重要推動力。對于休閑田徑教學的重要性宣傳不足,使得學生對此茫然不解,教師對此一知半解,領導對此不甚了解。第三,缺少休閑田徑校園文化氛圍。從校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都對休閑田徑教學不了解乃至抱有敵意,勢必無法在高校校園中形成有利于休閑田徑開展的良好氛圍。
但是,從休閑體育的內涵出發(fā),能夠明顯發(fā)現其與高校田徑教學結合的意義與價值。高校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枯燥乏味的專業(yè)化田徑訓練顯然不能讓他們滿意,以更加寬松的運動氛圍和更加便利的運動方法來幫助他們開展田徑運動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在青年階段形成的田徑運動興趣和習慣往往能夠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內對高校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發(fā)揮影響,這就要求大學階段的田徑教學和田徑運動不能讓學生喪失對于這一運動的興趣。
基于以上所論之休閑體育與高校田徑之結合點,推動休閑體育視角下的高校田徑教學發(fā)展可以從以下角度著手。
首先,強化休閑田徑教學理念的宣傳。在高校校園里針對休閑體育之于田徑教學能夠發(fā)揮的作用要加強宣傳力度,從領導轉變思路出發(fā),推動田徑教師加強認識,促進學生對一問題的理解。尤其要強調休閑田徑對于提升學生全面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作用。
其次,創(chuàng)新休閑田徑教學的手段。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要推動把休閑田徑教學落到實處,這就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休閑田徑教學的手段。在田徑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更富趣味性地受到學生歡迎的田徑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提升田徑技能。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體育文化節(jié)等活動,讓休閑田徑的概念進入學生的腦海中,并在實踐中加以開展。
再次,完善休閑田徑教學的硬件設施。雖然田徑運動本身不需要過多的物質基礎,但是開展更有趣味性的休閑田徑教學就要求更加專業(yè)化和正規(guī)的體育場館作為保障。學生在令人愉悅的田徑運動場所開展休閑田徑活動,能夠更好地實現他們對于這一結合的理解,推動他們對于休閑田徑教學的支持。
綜上所述,在休閑體育視角下開展高校田徑教學既要改革課堂教學現狀,完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更要在整個學校更大范圍內推動休閑田徑的理解度和認知度,從而為這一項目的開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