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彤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11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diào)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此背景下,如何將我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用外文表達,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立體地了解中國文化,是廣大翻譯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賽珍珠是?水滸傳?首部英文全譯本的譯者,1928~1933年,她將?水滸傳?以?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為名譯介到西方,擴大了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影響,也成為一座溝通中西方文明的橋梁。
長期以來,翻譯領(lǐng)域一直有“歸化”與“異化”之爭。歸化法指譯者采用與文本原語的意義及功能基本對等的譯語來翻譯。歸化法通常能夠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讀者接受度更高,但歸化法往往需要足夠本土化,一定程度上會偏離原文的語義,造成理解的偏差。異化法則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經(jīng)過任何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處理加工,直接使用原文的表達方式。異化法盡可能地保留了原語文本風格屬性及異國情調(diào),使讀者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來自他國的風情文化、民族精神、價值觀念等。異化法能夠豐富與完善譯文的表達力,但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可能會導致譯文在句式、語義上的偏差。歸化法與異化法看似水火不容,其實離開任何一種翻譯方法都難以實現(xiàn)翻譯過程中完整的信息傳遞。翻譯過程用需要將兩種策略靈活使用,才能在讓它們共同服務(wù)于“信、達、雅”的目標,達到“講好中國故事”的效果。
就句法層面而言,漢語重意合,累詞成句,多為竹節(jié)句或流水句。英語重形合,多為分句、從句組合成的復(fù)合句,接近樹形句。賽珍珠對中國文化有著深深的熱愛,源于內(nèi)心深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句子結(jié)構(gòu)的英譯方面,賽譯以異化策略為主,保留了原著的句式、語序、音律、節(jié)奏等,層層推進,讓讀者在句式中感受中西方語言的差異,也引導讀者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以下主要分析四種漢語特色句式的英譯。
我國自古講究對稱、對偶、對配,對仗屬于漢語的一大特色,無論是在建筑領(lǐng)域,還是在漢語的應(yīng)用領(lǐng)域,均可見其身影。追本溯源,對仗并非來自我國古代文人,而是由古代普通百姓在民歌中提煉與總結(jié)出來的句式。對仗句的使用上一般分為寬對、鄰對、自對、借對、錯綜對、流水對、合掌對。不同的對仗模式所體現(xiàn)出的語句表達風格有所差異。縱觀我國古典著作,都離不開對仗句的使用,?水滸傳?也不例外。以下看賽譯本如何英譯對仗句。
例1:惺惺惜惺惺,好漢識好漢。
賽譯:Gorillas know gorillas,and good fellows recognize good fellows.
此句賽珍珠采用了異化策略,沿用了漢語的對仗句式,結(jié)構(gòu)對稱,句法工整。同時,該句也是比喻句,將自己的觀點同引用的事物分別置于兩個對應(yīng)的分句,以顯示兩者之間的同理關(guān)系,這與經(jīng)典名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結(jié)構(gòu)及含義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賽珍珠大膽地將“惺惺”譯作“gorillas”,即“猩猩”,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實則巧妙使用了諧音法,將大猩猩和好人作類比去證明兩者的同理性,可理解為“大猩猩互相了解,好人也互相賞識”。如此規(guī)避了去翻譯抽象的“惺惺相惜”一詞,讓譯文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傳遞的信息。賽譯在句法層面做到了忠實對等,在語義層面靈活運用了翻譯策略,進行了調(diào)整和變通,體現(xiàn)了原語言的文化精髓,也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中國故事與中華文化。
流水句是最能體現(xiàn)漢語特征的句型之一,此類句子結(jié)構(gòu)一般較長,在古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漢語口語里特多流水句,一個小句接一個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從流水句的特征上分析,其主要集中在短語的句法運用、形合與意合并舉的概念主軸。流水句在結(jié)構(gòu)上一定與原文相關(guān)聯(lián),它是一篇文章文體結(jié)構(gòu)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每一個流水句均在文中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例2:再說王婆安排了點心,請那婦人吃了酒食,再縫了一歇,看看晚來,千恩萬謝去歸了。
賽譯:Let it be told further.When the old woman Wang had prepared the delicacies she invited the woman to eat and drink.Then when she had sewed again for a while,seeing that the night was come,with a thousand thanks and ten thousand gratitudes,the old woman let her go home.
此句主語發(fā)生了隱性的轉(zhuǎn)換,賽譯為了避免翻譯時中英文轉(zhuǎn)換角度過大,或?qū)υ姆却蟮膯栴},采用異化法翻譯該流水句,保留了原句的語序和行文方式。她先以“the old woman Wang”(王婆)為主語,后又轉(zhuǎn)到以“she”(潘金蓮)為主語,最后又回“the old woman”(王婆)做主語,同樣的人物關(guān)系下,主語的更換會讓讀者覺得拗口,且有悖英語的表達習慣,造成理解上的混亂。再者,頻繁變換主語導致賽譯的篇幅較長,與?水滸傳?言簡意賅、痛快淋漓的語言風格相背離。翻譯目的是實現(xiàn)文化交融,譯者既要能進入源語著作的文化世界,又要考慮譯語讀者的可接受性?!斑^度異化”給讀者造成了句子繁雜、譯文臃腫的感受,破壞了原文的可讀性,影響其文學價值。
倒裝句是指為了強調(diào)表達而更換原有語序的特殊句式。倒裝句意在說明被倒裝部分的重要性,其主要作用是強調(diào)、凸顯某一事物的作用。漢英兩種語言均有倒裝句,但用法不盡相同。漢語中的倒裝句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英語倒裝句包括部分倒裝和完全倒裝。在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應(yīng)用了大量的倒裝句,且在運用方式上獨具漢語特色。
例3:突聞一歌女哭泣,心中煩悶,問之哭泣為何?
賽譯:I suddenly heard a singer crying,and my heart was annoyed.Why did she cry?
該句的中“問之哭泣為何”,語序應(yīng)為“問之為何哭泣”,為了凸顯“哭泣”一詞,漢語語序進行了倒裝。賽譯沒有按照倒裝句進行語序變換,譯文中的特殊疑問句仍是英語常規(guī)句型。這雖然影響了漢語倒裝句表強調(diào)的實際效果,但若強行搬抄漢語句式結(jié)構(gòu),便會發(fā)生英語句法的結(jié)構(gòu)性錯誤。賽譯的處理方式打破了英漢語之間的隔閡,在原文句式?jīng)]有特殊含義的情況下,賽譯讓譯文讀者感到句式的舒適和親切。因此,從“講好中國故事”的角度出發(fā),需要在忠于原著及漢語歷史文化的基礎(chǔ)之上,也重視西方語言特征和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譯過程中對語言結(jié)構(gòu)表述靈活調(diào)整。
漢語判斷句,其主要含義或作用是為了說明某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某結(jié)果如何等。判斷句在句型結(jié)構(gòu)上一般由名詞組成謂語,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疑問或推理式的表述。戰(zhàn)國末期系詞“是”的產(chǎn)生是中國古漢語判斷句開始的重要標志。古漢語判斷句中可見到一些具有判斷性的詞匯,如“莫非”。
例4:你今只憑這廝口內(nèi)言語,便問他殺人的公事,莫非公道忒偏向么?
賽譯:Today,only by the words in this fellow's mouth,you asked him about his murder business.Is it fair and biased?
在該判斷句的處理上,賽珍珠獨具匠心。首先,判斷性詞匯“莫非”表示揣測或反問,有強化語氣的作用。賽珍珠將其譯成了“是否”,用“is it...”引導的一般疑問句來表示反問和加強語氣。在不影響原句情感和氣勢的情況下對漢語語義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時選擇了外國讀者熟悉的句型,使英譯文字更加流暢。再者,該句中的“廝”在古典小說中屬貶義,原指干粗雜活的小役,但在?水滸傳?中出現(xiàn)的“廝”更多是一種口語化,表示關(guān)系親近,稱兄道弟的含義,這與?水滸傳?所傳遞的兄弟情誼和革命精神有關(guān)。賽珍珠將“廝”譯為“fellow”,用“家伙、哥們”完成了語義轉(zhuǎn)述,同時消除了“廝”在漢語中粗俗、不夠恭敬的意味,這對于避免讀者誤解中國文化,維護漢語文學形象有重要意義。
賽珍珠尊重中國文化,也欣賞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她敢于打破西方在文學翻譯中的強勢話語,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化的原始魅力,因而賽譯更加傾向于異化法的使用。但在某些情況下異化法可能導致讀者出現(xiàn)閱讀困難與理解偏差。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下,譯者除了追求句法、語言層面的達意,也要從文化移植的角度傳達漢語的語言文化特征,減少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礙,促進中華文明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