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中原工學院體育部 河南鄭州 45119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diào)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并進一步要求“要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由此高校課程改革的“課程思政”應運而生。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2]。這就意味著高校教師要深入做好學生的育人工作,充分利用所授課程優(yōu)勢,挖掘潛在資源,因勢利導,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學校體育肩負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3]。對于高校體育教學而言,雖然以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為主,但更為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端正其心態(tài),糾正其行為,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不謀而合,聯(lián)系密切[4]。身體練習是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的獨有特性,正因為這一特性的存在,在學生育人功能方面,高校公共體育課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授課方式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線上體育教學與線下體育教學有較大差異,這對于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無疑是一種考驗與挑戰(zhàn)。線上教學在開課前及開課后一直都有源源不斷的問題產(chǎn)生,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師生上課環(huán)境存在差異性。由于教師與學生不處于同一環(huán)境之中,上課條件及情況較為復雜,教學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無法得到保證。(2)網(wǎng)絡“擁堵”及學習軟件“崩潰”影響教學效果。線上教學的作息時間基本與線下教學同步,學生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進行“高峰”學習,網(wǎng)絡承載力不足與APP 自身運營的卡頓等問題,隨時影響著教師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效率。(3)教師的教學監(jiān)督不能及時落實,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授課模式多采用“一對多”方式隔屏上課,由于受網(wǎng)絡與設備的影響,教師無法同步觀察每一位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4)體育學科的特殊性。線上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實操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體育項目的開展受場地及器材的限制,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籃球項目的線上教學,要學生進行同步學習或者課下鍛煉是有困難的。(5)學生的惰性問題亟待解決。由于疫情的緣故,假期時間延長,學生居家的作息時間比較自由,突然開始進行線上教學,學生自身的惰性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克服,表現(xiàn)為上課遲到、曠課、課堂零互動、掛機學習、不交身體鍛煉作業(yè)等。(6)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有些年齡較長的教師線下授課經(jīng)驗十分豐富,但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對電子設備、網(wǎng)絡操作、軟件APP等線上教學業(yè)務不太熟練,也有一些教師前期不太適應線上授課模式,互動環(huán)節(jié)比較差,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以上問題反映了線上體育教學中,甚至是其他學科線上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者,應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中去,利用好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chǎn)生影響,以體育人,這也是課程思政的本質(zhì)所在。
體育“課程思政”是將思政元素自然地、順理成章地融入體育專業(yè)知識之中,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5]。課程思政要求教師要在教育中積極探索實質(zhì)性介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真正觸及他們的思想深處[6],從而對其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如今,如何使學生在保證環(huán)境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適時的體育鍛煉,以達到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是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將課程思政的元素融入教學中,教學效果會得到一定的改善與提升,其積極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有些學生認為線上教學中,教師無法實時監(jiān)督自己,自己的惰性心理泛起,認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學習方式也是可以的。針對此類問題,教師在課程開課前就對學生“約法三章”,從服裝、紀律、考勤等方面都作出要求,對學生的平時成績做出量化考核,讓學生從最基本的、具象化的要求及考評中意識到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并無兩樣,不是躺在床上、掛機聽課就可以完成課程,拿到學分的。例如,教師可采取線上直播授課的方式,不定時抽查學生進行理論問題的回答以及身體練習的動作展示,采取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檢查學生的服裝,而且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有些學生不重視體育公共課,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尤其面對線上教學,教師無法監(jiān)督學生的身體鍛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也更低了。這主要是由于所教授的學生大都處在18~22歲年齡段,當他們不愿意參加身體活動時,不是因為他們不再相信自己會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動作經(jīng)驗沒什么價值[7]。對于改善學生積極活動動機降低的情況,應通過教師這一外在動機,轉化為學生主動參與的內(nèi)在動機,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fā),需要教師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是最有說服力的。在線上教學中,通過直播、錄課等方式將教師較好的身材展現(xiàn)出來,其良好的精神面貌會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認為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自己也可以擁有很棒的身材,從側面也讓學生認識到自律對一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參與體育活動對自己是終身受益的。
大學生群體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的敏感、情感問題、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等,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問題加劇,變得更糟,有可能還會有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適應障礙、社交障礙等,而參與體育鍛煉是排解自己消極情緒與緩解壓力的一種良好方式,高校體育公共課就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在體育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zhì),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的隱私性和學生采取一對一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從而避免一些尷尬的情況,使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更要注意語言藝術,線上教學不同于線下教學,隔屏教學容易產(chǎn)生溝通“障礙”,尤其是文字溝通,如何讓冷冰冰的文字傳遞出溫暖,就需要教師提升自身語言技巧能力。在直播課堂中,偶爾詼諧的語言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舉一反三”式的提問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技術考試環(huán)節(jié)中,多人同步在線考試既高效,還能培養(yǎng)學生堅持到底、頑強拼搏的精神,良好意志品質(zhì)的養(yǎng)成對學生今后的工作與學習都是有益的。教師對學生不同方式的鼓勵與“批評”,可以讓信心不足的學生逐漸自信,將體育中得來的自信心轉化到生活中去,讓過度自信的學生正視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正確地審視自己。這正是課程思政結構立體多元的體現(xiàn)。
在疫情這一特殊時期,線上體育教學更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思想上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觀念的習慣,逐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在教學方法、模式、評價等方面,要有新的發(fā)展和側重點,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授籃球基本知識與技戰(zhàn)術之外,在籃球氛圍中積極引導并幫助學生增強面對問題時,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境的抗壓能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從而形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為將來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對象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年齡普遍在17~19歲之間,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參與意識、情感和交友需要,但是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與批判精神,籃球這一對抗性集體項目十分吻合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對籃球的學習興趣高,籃球運動技能有差異,尤其是男女生之間的差異;身體素質(zhì)一般,具有一定的組織紀律性,但個人英雄主義強,喜歡個人表現(xiàn),其中男生較為突出。
線上教學的課程內(nèi)容及編排與線下教學有很大的區(qū)別,由于線上教學的特殊性,集體進行實際操作的時間減少,但理論學習的時間也相對應增加了。如何充分發(fā)揮體育的育人功能,激發(fā)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內(nèi)容的選取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講述籃球運動史、NBA優(yōu)秀運動員的事跡等,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面對挫折與困難有著沉著應對的勇氣,對待比賽有“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品質(zhì);通過籃球課堂的集體學習、小組討論、教學比賽等方式,可以滿足學生的個人交友訴求,進而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接力比賽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身體素質(zhì)練習,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的精神,提升個人決策力。
課程思政不能僅僅是口號上的響應,更應該是理論與實際教學的契合,通過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線上體育教學,這對體育教學的開展無疑是錦上添花,由于高校公共體育課具有特殊性——身體練習,應該利用其特殊性這一優(yōu)勢,因勢利導,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深耕課程思政與高校體育的聯(lián)系,高效開展體育教學,讓學生不僅熱愛體育,愿意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更要使學生在體育中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