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樂華 王正棟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處,吉林 長春 130022
教育部、中宣部于2004 年 4 月頒布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規(guī)定各學科中要有民族精神教育相關內容,把中國武術內容適量納入到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武術越來越受重視,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都把武術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學前教育在我國被默認為幼兒園教育,幼兒是我國未來的花朵,我國重視幼兒的健康教育。武術無疑能有益于幼兒身心的健康,有利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對武術和體育的興趣和培養(yǎng),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武術操作為武術的一個分支,具備武術的特點,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樣也有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責任。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關于武術進入學前教育課程相關的文獻,同時參考相關武術操與學前教育課程的書籍,主要對武術進入學前教育課程的可行性進行論述。旨在分析武術操進入學前教育課程的可行性,通過分析現(xiàn)有文獻以期為武術操進入學前教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武術起源于原始社會,而古代的武術操即武舞,是武術與舞蹈融為一體,聽口令與樂曲,用當時的兵器做擊刺動作的演練。不同時代的武舞各有特色,周有“象舞”,唐有“破陣樂舞”等?,F(xiàn)代大型的武術操仍能看出武舞留下的痕跡,現(xiàn)代的武術操便是古代武舞的一種傳承與延續(xù)。清末時期,孫中山提倡“尚武精神”,把尚舞精神和西方的兵操訓練相結合。馬良在國家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編了《中華新武術》已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武術操的特點:集體練習、口令教學。1915年教育部把中國傳統(tǒng)武術正式納入學校體育教育體系,1917年《中華新武術》被列為全國各中學校的正式體操,1918年定為全國正式體操。在國家政府的重視下,武術操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1949年后,國家和政府很重視武術的發(fā)展,教育部在1956年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就涉及武術的內容,1951年對大綱修訂時規(guī)定:小學體育武術項目每學期6學時、中學比小學多兩個學時;武術操為小學階段學習的武術內容。國家已經對武術操作為武術的基本內容表示認可,并用實際行動進行支持。國務委員李鐵映多次提出:小學、中學、大學的體育課中應有武術。[1]
馮時偉在1964年《中學武術操試編(六套)》中指出武術操是武術基本功單勢動作和單一動作聯(lián)合組成。武術操的優(yōu)點非常多,有趣、動作連貫,簡單易學。[2]武漢體育學院在1997年就提出創(chuàng)編兒童少年武術操需要遵循的原則:以廣播體操的編排為基礎,以武術動作為基本內容,每一套動作都要一定數(shù)量武術的手法、步型、腿法、跳躍、平衡等動作。從實踐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需要進行編排,由淺到深。便于提高,每一節(jié)的的動作可連起來成為完整的一套拳,武術的基本套路可以由幼兒到高中。易學、易練、易普及、易與生產勞動相結合。[3]
楊寶玉在《中華武術操》中提到:武術操的理念就是使當代的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tǒng)體育,領悟古老的東方文化獨特的神韻。[4]郭守靖和孟召峰在《論武術操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認為武術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故蘊含著中華精神。武術操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還能提高參與體育與健康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起一定的促進的作用。[5]
在《中國武術大辭典》中把武術操定義為是由武術的基本動作和格律編組成的節(jié)律操,是武術教學的初級內容。[6]武術操作為武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異于其他的徒手操,特點是具有武術的風格,為學習武術打下基礎。[7]武術操的動作是人們能普遍接受的、簡單易學和能強身健體的。
綜上所述,武術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武術操是武術入門教學的內容,其主要是由武術的基本功和節(jié)律操組成。武術操的動作連貫,簡單易學,且有趣和對強身健體起積極作用。同時,武術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之一,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起重要的作用。
在國際上對于學前教育的年齡未有統(tǒng)一的界定,國際學前教育協(xié)商會在1981年把學前教育定義為進入小學前的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和體驗學習的教育過程。在我國把學前教育又稱為幼兒教育,主要任務為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為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中小學教育的基礎。[8]課程是學校為了學生能獲得個人和社會能力的發(fā)展,對以往經驗知識進行重建的形成的有計劃、有指導性的學習經驗和理想的學習結果。[9]
20世紀20年代我國幼教屆就把幼兒園課程(即學前教育課程)這個詞廣泛使用。陳鶴琴指出,幼兒園應該使兒童獲得與人和物接觸所得的經驗。
幼兒園課程是由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系統(tǒng)歸納得出的兒童應該學習的經驗。張宗麟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在幼兒園的一切活動,包括所有的教材,科目,學生的活動。[10]1952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暫行規(guī)程》和《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把學前教育課程解釋教學科目,并設置了六個教學科目包括:體育、音樂、美術、計算、常識、語言。學前教育課程即教學科目這個觀點是我國成立以來使用最久和最廣泛。1997年馮曉霞在《以活動理論為基礎建構幼兒園課程》一文中提出學前教育課程即教育計劃的觀點,認為學前教育課程是兒童在幼兒園的所有活動。[11]唐淑提出了學前教育課程為學習經驗,為學前階段兒童精挑細選和組織的經驗。[12]王善安認為學前教育課程是一種教育經驗,這種經驗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13]因此,可把學前教育課程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觀點。狹義的學前教育課程即學前教育教學科目,與中小學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意義相同。廣義的學前教育課程是指幼兒在幼兒園接受前人總結下來利于成長的經驗和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活動。
學前教育體育課程是學前教育的基礎部分,是學前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前教育體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我國學前教育體育沒有得到重視是因為學前教育階段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學前教育體育課程是一個有待完善的教育過程。[14]
中國學前體育課程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03年第一個學前教育機構誕生了,1904頒布了《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標志著學前教育走上歷史的舞臺。該時期的學前課程重視兒童身體的發(fā)育,課程目標主要涉及德智體三方面,而當時的育體主要通過游戲實現(xiàn)。辛亥革命以后,學前教育機構定名為蒙養(yǎng)院,游戲、談話、手技、唱歌為保育項目,與清末相比,學前教育的體育內容無明顯區(qū)別,只是把歌謠改為唱歌。
1932 年公布了中國學前課程發(fā)展史上第一個幼稚園課程標準——《幼稚園課程標準》,南京鼓樓幼稚園在該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游戲運動技能已經出現(xiàn)在南京鼓樓幼稚園的課程里,游戲運動技能包括: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能做最普通的團體游戲,能跳繩、射箭、能舞木劍竹刀等。體育獨立分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受毛澤東提出的“健康第一”思想的影響,原來的“唱游”分科成體育與音樂。同時期《幼兒園體育教學綱要》規(guī)定幼兒園體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兒童的身體,使其抵抗力增強,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和衛(wèi)生習慣,培養(yǎng)學前兒童的運動興趣,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等。1981 年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后,體育的學科性和“身體活動”的特點成為學前體育課程的一大特點。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推動在學前階段素質教育的實施,提高兒童的教學質量,其特點是更加突出“健康第一”、更具針對性、更尊重兒童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增加了“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15]楊志仙與周棟梁在《基于學前體育教育工作研究》中指出,現(xiàn)今學前教育課程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康、促進幼兒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團隊意識,但當前學前體育課程也存在問題:硬件實施不足,體育教學內容“小學化”趨勢嚴重,學前體育教育的管理缺乏規(guī)范化。[16]張利鋒提出當今學前體育課程純游戲化課程,因負荷不夠或者形式單一,故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現(xiàn)階段的學前體育課程應遵循兒童生長的規(guī)律,把體育教育特有的健身價值和教育價值發(fā)揮得更充分,構建合理的學前體育課程,發(fā)揮最大的課程價值。[17]許晶在《體育課程對3~6歲幼兒成長影響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學前體育課程直接關系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教育者需要根據(jù)學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需要開展學前體育教學,體育活動的安排需合理,使學前體育課程質量得到提高,為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作出貢獻。[18]
因此,學前體育課程由誕生到現(xiàn)今,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國內學者不斷對學前體育課程進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觀點。由上述可知,學前體育課程對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現(xiàn)階段學前體育課程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未來不斷進步。
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學前教育”“武術操”,僅有48篇相關論文,而檢索幼兒武術操相關文獻有220篇,檢索武術操進入學前教育或幼兒教育的可行性顯示無結果,在我國學前教育或幼兒教育與武術操的相關的文獻相對較少,武術操進入學前教育課程或幼兒教育為空白點。根據(jù)已有的相關文獻中,可知武術操對學齡前兒童的成長起積極作用。在學前教育開設武術操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因為武術操要求站正,動作舒展大方,對身體正確姿勢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作用。武術操的精氣神,同樣能培養(yǎng)學前兒童的自控能力和陽剛的氣質。[19]馬艷和虞定海在《幼兒武術教育與文化傳承》一文中指出幼兒武術教育是延續(xù)國脈和對文化傳承的手段之一,既可傳承傳統(tǒng)文化,亦可促進學前兒童的身心全面發(fā)展。[20]萬瑜在《談創(chuàng)編“武術操”》一文中指出兒童武術操是依據(jù)兒童的需要和心理特點而編排出一些具有活潑性和形象性的武術動作,如長拳操和形象拳操。[21]韓映虹和徐福景在《非遺”傳承視角下的幼兒園武術教育》中指出武術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促進身心健康、提升品德修為、弘揚民族精神。同時提出了武術在學前教育階段發(fā)展的對策:成立武術教育組織、明確武術教育重點內容、培養(yǎng)專業(yè)的武術師資、制定可行性的實施方案。[22]劉世海在《兒童韻律武術操的創(chuàng)編及教學效果分析》中提到武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是由于武術操簡單易學,內容多樣,隨著音樂節(jié)拍進行運動,不僅有規(guī)律且活躍,故武術操是低年級段武術教學的基本內容。二是兒童在練習武術操的過程中能展現(xiàn)其身心的特點,因武術操的編排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便于實施。三是武術操的練習為培養(yǎng)興趣、愛好、民族精神的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23]張春在《德宏州州幼兒園武術基本功訓練對幼兒體質影響比較研究》一文中以德宏州州幼兒園298名幼兒為實驗對象,對實驗班進行武術基本功的教學,16個教學周后測出結果:武術基本功訓練對學前階段兒童身體素質有促進的作用;武術基本功訓練對學前教育階段兒童的自信心、思維能力、注意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個性特征和意志力也往好的方面發(fā)展。[24]伊霞在《幼兒園中華武術教學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一文中,創(chuàng)編了一套武術操對石家莊市106名學齡前兒童進行實驗與測量,實驗結果表明:(1)練習武術操可促進學齡前兒童平衡能力、靈敏性、柔韌性、協(xié)調能力、速度素質及爆發(fā)力。(2)練習武術操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素質起提高的作用。(3)練習武術操可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頑強的意志。[25]張超在《在幼兒園健康領域教育視域下的幼兒武術推廣對策研究》一文中從健康、語言、社會和藝術領域分析武術對學前階段兒童的成長的價值,可健全學前階段兒童的身心素質,提升學前階段兒童語言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豐富學前階段兒童創(chuàng)造力。同時提出了學前教育武術教育的發(fā)展缺乏了適合學前階段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的武術操。[26]
綜合國內關于學前教育或幼兒教育與武術操相關的論文所述,武術操作為武術的延生,武術對學前階段兒童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產生積極性的影響,同樣武術操對幼兒也起到促進的作用,根據(jù)國內文獻資料顯示武術操進入學前教育課程是具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