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征輝 沈陽農業(yè)大學體育部
近年來,高校學生體質水平逐年下降,為提高高校體育課堂效率、促進學生體育鍛煉,高校教師也越來越注重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在高校,戶外體育課時最主要的體育教學形式,也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發(fā)展體育能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高校學生思想比較成熟獨立,為提高課堂效率,分層教學應運而生?,F代教育理念下,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存在著個性化的差異,并且思想也比較獨立,通過分層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與學習需要進行體育鍛煉,效果也更加顯著,但是目前高效體育分層教學中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加以解決,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分層教學法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分層教學在高校體育課堂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全面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潛能、興趣愛好、體育水平等,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從而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不同層次學生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兼顧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技巧。
通過實施分層教學法,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會發(fā)生調整,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1]。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高校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學生是進行體育學習的主體,進行分層教學的目的也是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熱情,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愛好和習慣、提高身體素質,因此,高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完善教學設計;其次,要遵循發(fā)展變化的原則,學生的身體素質存在差異,但也是隨著學習而發(fā)展變化、不斷提高的,所以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并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第三是要遵守實際情況,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
首先,不同學生都有其自身獨特性,且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習慣都不盡相同,還有各種先天因素和后天運動習慣等原因,使學生之間體質與運動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并不適合提高體育課堂效率。有的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較強,長時間的運動仍有充足的體力,但是有的學生體質較差,比較輕的運動也會感覺很疲憊,如果教師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方式,將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一部分學生感覺吃力,一部分學生覺得過于輕松,因此使用分層教學法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讓每個學生的體育學習都更加舒適、高效。
學生的興趣指引會提高其體育鍛煉的動力,高校教師只有保障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并挖掘學生運動潛力,提高學生體育技能[2]。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的興趣愛好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比較喜歡籃球,有些學生比較喜歡足球,有些學生喜歡短跑、跳高等田徑運動,有些學生喜歡羽毛球,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有條件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
進行分層教學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分層的合理性,但是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客觀或主觀的原因,影響著分組的準確性。一般情況下,教師的分組都是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進行分層,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可能會忽略學生的興趣與心理,打擊到學生運動的熱情與自信心。另外,一些高校的體育分層教學比較固定化,沒有遵循發(fā)展變化原則,學生長時間處于一個小組或一個學習階段,容易消磨學生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失去體育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固定化分組也讓學生失去了與更多同學互相配合的機會,讓學生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學習,也對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起到了負面影響。
在一般的高校體育課堂上,教師會為學生做體育示范,在完成動作示范后,教師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示范進行自由訓練,讓學生學習運動與鍛煉技巧。但是由于教師沒有充分的調研學生的心理、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一些學生就會出現比較懶散的情況,如動作學習不夠規(guī)范、精神狀態(tài)不夠集中等,影響了課堂效率[3]。在實行體育課堂改革后,教育更加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自己鉆研訓練,這也使學生在接受教師的任務后,不能明確學習的重點,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近年來,國家制定了新的體育教學標準,教師也在體育課堂中應用了分層教學方法,但是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關注學生訓練過程,而忽略了考核內容,在學生訓練結束后,教師常會采用集體訓練的方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所得進行分層評價,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不夠全面,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分層教學的價值。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實際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通過調查問卷、面對面交流、體育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體質情況與興趣愛好,并以此為分層教學的依據,進行合理的分層。如教師想要了解學生體能與運動優(yōu)勢情況,可以通過體能測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立定跳遠、五十米跑、仰臥起坐等項目測試,在了解學生狀況后,對學生進行分層,但這并不是最終的成績。在學生進行體育學習后,學生的體育素質與能力也會發(fā)生變化,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在這段時間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再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這樣的方式可以保障分層的準確性,在對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后,也可以使教學內容的制定更加合理,提高體育課堂質量。
教學的分層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因材施教的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在對學生進行科學調研的前提下,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運動習慣、身體素質、學習需求等,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對學生的劃分。另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自主選擇,也就是將學生興趣與實際水平相結合。一般情況下,班級的學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教師應該明確分層的標準。例如將學習態(tài)度非常積極、精神狀態(tài)比較飽滿、對于體育知識掌握比較扎實的學生作為第一層;將體育興趣一般、有一定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興趣的學生放在第二層;將學習興趣較弱、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放在第三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分層教學的意義與優(yōu)勢,以免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自主選擇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保證層次的合理性,教師也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變化,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熱情[4]。
分層教學法雖然是近來才開始實行的教學方法,但是已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應該完善考核體系,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及時的掌握,根據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了解,教師可以總結教學經驗與不足,并在后續(xù)的體育課堂中加以完善,尋找更加適宜的教學方式,逐步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排球學習時,教師教授了學生排球技巧,在學生訓練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考核,對運動素質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考核他們比較簡單的內容,讓學生在較短的距離內進行排球和傳球,并記錄他們的成績,使學生在考核中也可以鍛煉身體、加深學習;對于運動技能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直接考核他們的傳球動作,并增加傳球距離,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運動潛。在學生進行考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動作規(guī)范性與接球次數進行打分,對于表現較好的學生,要予以相應的鼓勵,對于在考核中發(fā)現的問題,應提出相應的指導,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運動能力。
學生之間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存在差異,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也要有所區(qū)分,調整教學方法,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接受舒適、高效的體育教育,在原來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基礎上得以提升。一般情況下,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會對體育學習產生厭倦心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使用多元化教學,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如游戲化教學、競賽教學等方式。在進行足球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項精彩的足球體育賽事,讓學生充分的認識足球,產生學習足球的熱情,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向學生介紹專有的體育名詞;在進行籃球鍛煉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澎湃的歌曲,營造輕松愉悅的運動氛圍;在進行排球運動時,教師可以將同一層次的學生分為兩組,讓他們進行排球比賽,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
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是落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進行分層體育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