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我國紅學、古典文學大師周汝昌的著作中提到:“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苯瓭擅裰赋觯骸皩W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豐富思想,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彼哉f,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有著語言、文字、音樂、繪畫、意境等多個方面的巨大美學價值,也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明確列進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作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新探索古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愛好,進而促進學生語言文字水平、人文通識、美學鑒賞能力甚至思想品德的提升,有著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而對于古詩教學,此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上已多有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四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介紹古詩創(chuàng)作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二是分析詩句、領悟創(chuàng)作思想;三是結合古典文化的古詩欣賞;四是通過朗誦感受古詩語言美。以上四方面構成古詩的課堂教學主體結構。而古詩是融文字美、韻律美、畫面美、意境美為一體的古典藝術,有著比單純的課堂知識傳授更大的教育價值,在學生的人生成長和素質培養(yǎng)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從人的發(fā)展著入手,結合新課標,探索新的古詩教學的方式方法。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創(chuàng)新中小學古詩教學,在更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歷史通識、美學感悟、思想道德的素質能力,有幾點體悟:
一、以史入詩,在古詩教學中融入大歷史觀
古典學家周汝昌認為:“讀詩說詩,要懂字音字義,要懂格律音節(jié),要懂文化典故,要懂歷史環(huán)境,更要懂中華民族的詩性、詩心、詩境、詩音?!痹娦?、詩心、詩境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可能要求過高,但歷史環(huán)境的教學值得探究。古詩的創(chuàng)作是在宏觀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既有當時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詩人個人的人生際遇、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古詩蘊含的歷史背景和人文因素,具有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深遠作用意義。在古詩教學中融入大歷史背景,可以增長學生的歷史知識,培養(yǎng)和形成歷史學習體系,也可以使教學更加的開放、生動和活力。
如,講授陸游的《示兒》時,給學生展現(xiàn)“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中原淪陷,南宋偏安臨安,向金國稱臣納貢的歷史背景。把一篇篇詩歌,通過歷史脈絡串聯(lián)起來。在古詩教學中融入歷史觀,不僅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背景,更好理解詩歌內涵,正確評價詩人作品,更有利于開拓學生知識面,樹立學生的大歷史觀,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以人入詩,從人生脈絡豐富對詩人的認識
人生經(jīng)歷是文學創(chuàng)作最直接的來源,人生際遇以及人生際遇中的審視、感悟和反省等人生經(jīng)驗,是作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素材,構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底色。而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因其人生和思想的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風格偏向、意趣指向。比如,李白在被排擠離開長安所作的《行路難》,詩歌中失意、苦悶、迷茫的情緒溢于言表。而數(shù)年之后的《將進酒》,已能明顯感覺李白已轉向達觀知命。
所以,在古詩學習中,了解詩人的人生起伏及思想變化,更加易于把握其作品的情感底蘊。
三、以情入詩,在學習中與詩人情感共鳴
南京大學中文系莫礪鋒教授在著作中寫道:“詩歌是能感動詩者、安慰讀者……既然詩歌的核心內蘊是‘感蕩心靈的感情,它就必然具有感蕩讀者心靈的強大功能?!鄙顚哟蔚淖x詩,能進入詩歌中的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讓學生通過讀詩與詩人達到共吟、共思、共情。中小學詩歌中,不乏飽含詩人深情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因其表達的情感具有通俗性和大眾化,也易于為中小學生學習理解和情感認同。
(一)描寫“友情”的詩歌。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二)描寫親情的詩歌。如,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宋凌云的《憶父》“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
中小學生雖然生活體驗有限,但親情、友情是人之共情,推己及人,理解起來也是沒有難度的,從情感角度讀詩,更能體味詩人創(chuàng)作的真意。
四、以畫入詩,從古詩學習中提高審美
古典學家周汝昌在作品中說:“由于詩人他審美的眼、審美的心,才發(fā)生詩的?!彼未娜藦埶疵裾f:“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彼?,詩歌的文字藝術與繪畫的畫面藝術,是可以通過“通感”聯(lián)系起來的。畫面感較強的詩歌不在少數(shù),如,唐代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李白的《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以畫入詩,不僅在教學活動中生動有趣,可以讓學生親身嘗試、體驗,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以德入詩,讓古詩教學潛移默化育美好品德。曾經(jīng),網(wǎng)上火了一篇民國小學生日記:“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余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边@篇日記,詩情畫意,美好動人,憩淡而給人正能量。大眾紛紛感慨當代小學生的文化品位、生活意趣、審美情趣與民國相比,差距甚遠。古詩中不乏愛國愛民、思想積極或文化品位、生活意趣、審美情趣良好的作品,跳出傳統(tǒng)的語文課古詩教學的范疇,充分挖掘古詩的思想教育因素,可以探索通過古詩教學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美好品德。
(一)愛國詩篇。比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憂民詩篇。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三)惜時詩篇。如,漢代無名氏的《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四)意趣盎然的詩篇。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總之,古詩,尤其是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塑造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的豐富素材和資源,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料。在閱讀鑒賞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人文素養(yǎng)、高尚情操、審美情趣,甚至思想道德教育,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中小學古詩教學活動中,超脫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觀念,從中小學生的能力素質和身心健康出發(fā),創(chuàng)新探索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活動綜合效果,值得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M].中華書局,2006.
[2]莫礪鋒.莫礪鋒詩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