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陳 琛
全國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睆男W三年級開始,作文教學初具規(guī)模,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化的作文訓練,導致在寫作的時候經(jīng)常“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該寫什么,寫出來的內(nèi)容雜亂無章。面對這種情況,很多教師嘗試使用教學模式,以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讓其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筆者曾探索寫作教學的模式,經(jīng)過多次教學實踐,認為運用“模仿—創(chuàng)造”的訓練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提出“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模式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1.對詞匯的“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2.對文章布局的“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3.對修辭手法的“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
對于初次接受作文系統(tǒng)訓練的小學生來說,模仿訓練是提高其寫作能力的主要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雖然接觸過一些文筆和結(jié)構(gòu)皆優(yōu)的作品,但因?qū)懽饔柧気^少,不能掌握要領(lǐng)。寫作時,通過模仿優(yōu)秀文章,基本上能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時的不足。經(jīng)過多次訓練后,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從而能有所“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寫作能力。
在“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中,為了確保訓練效果,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詞匯是作文的基本組成部分,使用優(yōu)美的詞匯,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給文章增添色彩,充實文章內(nèi)容,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用詞技巧。例如,教學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那次玩得真高興……》,為了讓學生掌握動作描寫的要領(lǐng),我從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選擇了“父親是一個胖子……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片段,再配以一些圖片,讓學生揣摩,然后模仿寫玩扔沙包的場景,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有些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掌握了要領(lǐng),通過回憶和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一些新的詞語,描寫的場景如下:慧慧叉著腰,芳芳弓著腰,做好迎戰(zhàn)的準備……對手琦琦把手舉得高高的,身子向后倒,手突然往前一揮,沙包刷的一聲,飛到了凌飛的后背上,他“光榮地犧牲了”……芳芳弓著腰,神氣地站在中間,緊皺著眉頭,撅著小嘴,緊盯著對手,一會兒蹲下躲開,一會兒跳起來,讓沙包從腳下溜走。通過叉、弓、舉、倒、揮、飛、皺著、撅、緊盯、蹲、躲、跳、溜等一系列動詞,把學生盡興玩沙包的場面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讀者也感受到了同學們玩沙包的愉悅心情。
小學作文訓練內(nèi)容雖然不如初中作文訓練復雜,但對文章布局進行“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必不可少。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奈恼路侥茏猿审w系,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所以要加強文章布局的訓練,指導學生掌握前后呼應的寫作方法,布局合理,有頭有尾。例如,教學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我來編童話》,為了讓學生在編故事時合理布局,使故事前后呼應,我先讓學生復習本單元的文章《一塊奶酪》:“螞蟻隊長集合隊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運糧食,只許出力,不許偷嘴。誰偷了嘴,就要受到處罰?!薄爱斔麄冎匦戮鄣侥汤遗赃厱r,螞蟻隊長命令年齡最小的一只螞蟻,‘這點兒奶酪渣是剛才弄掉的,丟了可惜,你吃掉它吧!’”然后,讓學生模仿。經(jīng)過多次修改,很多學生都掌握了這種寫作方法。例如,《不愛學習的兔子》講的是:一只兔子什么都不愿意學,同伴叫它去找水草,它說路太遠不去;叫它學習,它懶得去學?!幸荒辏箴嚮膩砹?,原本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變惡劣了,食物減少了,這只兔子……臨死前后悔了:要是當初我學會了找水草,我的身體就不會這么弱;要是當初我學會了有技巧地逃跑,我就能回到羊群……
“鳳頭、豬肚、豹尾”是對文章開頭、主體和結(jié)尾的比喻。學生在寫作文時,如果能恰當?shù)厥褂眯揶o手法,不但可以充實文章內(nèi)容,還可以為文章增光添彩。例如,教學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為了讓學生掌握使用修辭的方法,可先學習本單元《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中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式:“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指導學生分析此語句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細雨如絲”——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雨比作絲線;“貪婪地吮吸”“伸展”“歡笑”——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寫作時可以模仿創(chuàng)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如:家鄉(xiāng)河流上建造的五座橋梁,像一條條彩帶,飄揚在河流之上;水中激起的浪花歡快地唱著優(yōu)美的歌兒;水里的魚蝦一會兒躲到石縫里,一會兒鉆進水草里,一會兒跳出水面,一會兒游到深水里,像一群可愛的小精靈。
綜上所述,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作文教學初具規(guī)模,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化的作文訓練,導致在寫作的時候不知該寫什么。教師可運用“模仿—創(chuàng)造”的訓練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有針對性的訓練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初次接受作文系統(tǒng)訓練的小學生來說,模仿訓練是提高其寫作能力的主要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雖然接觸過一些文筆和結(jié)構(gòu)皆優(yōu)的作品,但因?qū)懽饔柧気^少,不能掌握要領(lǐng)。寫作時,通過模仿優(yōu)秀文章,基本上能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時的不足。經(jīng)過多次訓練后,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從而能有所“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寫作能力。在小學低段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模仿—創(chuàng)造”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地選擇學生熟悉的文本作為模仿對象,讓學生得到啟發(fā)。只有如此,寫作時才能運用準確且有新意的語句,為文章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