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平
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培育并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達成取決于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策略。本文以筱敏《角落三章》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探究群文閱讀教學中培育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群文閱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一、群文閱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在理論確立、實踐檢驗、改革修正,再到理論提升、實踐檢驗、改革修正這樣的閉環(huán)中不斷走向深入。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核心素養(yǎng)、學習任務群等概念的提出并普及,意味著高中語文教學在新的改革中逐步走向深入。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制約著教學效果的達成與提升。群文閱讀教學作為單篇閱讀教學的有效補充,是對過去閱讀教學模式的革新,在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上具有巨大的作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閱讀、群文、核心素養(yǎng)三者相互聯(lián)系,互相作用。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基礎的一環(huán),是群文、核心素養(yǎng)活動開展的中心;群文是閱讀的手段與方式,是實現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具體途徑與有效依托;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閱讀、群文的價值所在、目標所歸,并能反過來促進閱讀、群文完善形式、提升效果。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探索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自當緊緊抓住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專注于語言的理解與品味、思維的交流與碰撞、審美的激發(fā)與引導、文化的啟迪與傳承。
二、具體操作,探索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原生態(tài)的閱讀在閱讀之初是沒有任何預先提示的,但可以借助先前積累的閱讀經驗以提高本次閱讀的效率。課堂閱讀的一大價值就在于通過對“這一個”文本的閱讀掌握閱讀一類文本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故純原生態(tài)的閱讀體驗主要放在課外,課堂閱讀盡可以通過設定一些小任務以提升效率,進而幫助學生實現閱讀的相關價值。
群文閱讀自概念提出到今天,已經歷了十多年的發(fā)展研究,單閱讀形式就有如“單元組群文閱讀”“1+N式群文閱讀”“自定主題式群文閱讀”等多種。而趙鏡中概述的群文閱讀的三個特征——同一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教學,在操作上極具指導價值。本文以筱敏《角落三章》(《修鞋的》《理發(fā)的》《搬家的》)閱讀教學為例,探究群文閱讀中培育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策略。
筱敏《修鞋的》《理發(fā)的》《搬家的》三篇文章以質樸而不乏細膩的文字,通過對三種職業(yè)的底層人士生存狀況的真實描寫,表露出隨著城市化發(fā)展老手藝人生存的艱辛不易,表現出底層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樸素而閃光的品質,展現出城市對“外鄉(xiāng)人”融入的冷漠排斥,表達出對底層人物掙扎著生存的關切與同情。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這一組三篇文章,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都能達成顯著的培育效果。
(一)目標確立及任務分配
群文閱讀教學的展開,需要明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職責并妥善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的職責在于選定文本、設定任務、組織活動(包括過程引導、點評反饋、總結提升等),學生的職責在于自主研讀(閱讀文本、思考問題)、合作探討、表達交流等。其中文本選擇是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前提,任務設定與活動組織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保證,自主研讀、合作探討、表達交流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成功的群文閱讀教學的展現必然是主動表達、思維碰撞的,是智慧生成、和諧交融的,但要實現這樣的效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都是必須審慎的。
1.準備工作:初讀文本,了解內容。
2.問題設計:
(1)三個文本分別主要塑造了哪個人物形象?各自具有怎樣的特點?
(2)《修鞋的》第一段中“喘息”“噴吐”兩詞包含著怎樣的意味?《理發(fā)的》中“他在天橋頂上給人理發(fā),眼看著遠遠近近的灰瓦成片地倒下去,連連綿綿的菜畦成片地鏟起來;倏忽是竟日不開的接天黃塵,倏忽是渺無際涯的磅礴泥漿”?!败嚴锏娜耸峭坏降模拖裰茉馊諠u繁密的超高樓宇的人,也是望不到的,城里的人都隔著玻璃”。這兩句話有何含義?(可讓學生自主選擇自認為典型的文句進行品讀探究。)
(3)《理發(fā)的》中兩次寫蟋蟀的鳴唱,有何作用?《修鞋的》結尾兩段關于路樹氣根的描寫有何用意?
(4)有評論者說:“筱敏用溫情而哀婉的文字保存了她(他)們生活的痕跡,保存了小人物的生存的權利和那些微小的愿望的正當性。”請結合《搬家的》談談你的理解。
3.活動安排:自讀思考,小組合作討論,派代表交流。
問題的設計基于文本,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1)側重訓練文本概括與分析能力。(2)側重提升語言品讀能力。(3)側重訓練物象、細節(jié)、片段的把握能力。(4)側重文本藝術特色與主旨間建構的把握能力。通過自讀思考、合作討論、表達交流等環(huán)節(jié)可訓練學生語言、思維、審美等各項能力。通過這三個文本的研讀能引導學生關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手藝人的生存現狀,外來務工者等底層人物生存的艱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實現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的。
(二)推進措施及達成保障
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全程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在必要時做簡要指導、提示或干預,以保證課堂討論及接下來表達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推進。
問題1.提示細讀文本,抓住人物塑造的手段:正面描寫(如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jié)等),側面描寫(通過環(huán)境、他人等表現)。如結合文本分析“搬家的”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做活出力氣,能從早六點搬到夜十一點,一天搬上五家;如一整天沒活,覺著脊背上都是毛毛刺;一月能賺九百就覺得是種地和挑山想都不敢想的數等內容,可看出勤勞樸實。從顧客嫌棄,他只知緊著做好自己的事;主顧付的錢大頭老板拿,老板那頭的事他不會算,他知道的就是他能見到的等內容可看出老實本分。從寧可傷著自己也不讓東西摔著,覺得皮不像東西嬌貴,會自己再長;忍得傷、吃得苦、經得餓等內容可看出堅韌頑強。從不愿兒子再跟自己似的,念著鄉(xiāng)下日子難,將辛苦賺的錢大半寄給兒子念大學用和供家里開銷可看出顧家有責任感。從城里打工很辛苦,還擔心著被老板和顧客嫌棄,自己忍著吃不飽飯,賺的錢仍舊只能解決兒子和家里一部分開銷,其他的無能為力可看出艱辛而卑微。
問題2.關鍵詞語的把握,既要認真品讀詞語本身,亦須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助讀,要重點關注用詞、造句、手法等方面特點。如《修鞋的》第一段中“喘息”“噴吐”兩詞的理解。先明確“噴吐”和“喘息”修飾對象——車站,車站并非生物,故用了擬人手法寫出(因人潮涌動)車站的壓力之大(不堪重負),同時描寫城市的生存環(huán)境(嚴峻),為主人公來到城市的前景作暗示,暗示生活的艱辛(修鞋者渺小無助求生不易)。如《理發(fā)的》中兩句。前一句運用夸張手法,運用對仗(對偶)、疊詞,表現城市建設的迅猛及對鄉(xiāng)村環(huán)境與平靜生活的巨大破壞。后一句則表現城市生活中人與人的隔閡;城市生活與鄉(xiāng)村生活的隔閡。
問題3.物象的作用。要把握物象本身所指,物象對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的作用,更不能忽視物象對主旨的作用,即要思考物象的比喻意、象征意。如《理發(fā)的》中兩次寫到蟋蟀鳴唱的作用,是前后照應、形成對比,表現出環(huán)境的變化,鄉(xiāng)村的寧靜逐漸被城市的喧闐所替代;對照烘托“理發(fā)的”,表現出他所懷戀的鄉(xiāng)村生活被城市生活擠壓得越來越小。如《修鞋的》結尾關于路樹氣根描寫的用意。文本是寫人的,故寫樹實際是在寫人,應分析樹與人的相似處。根據“卒章顯志”的特點,結尾處應著力于分析“志”(主旨),修鞋者借樹表現情感,作者借樹表達觀點。路樹氣根與修鞋者的的相似點在同樣地位卑微、生存力頑強。
問題4.藝術特色及主旨把握,要綜合考慮寫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問題。“是什么”是直觀的內容,“為什么”是主旨所在,“怎么樣”是藝術特色。答題時抓住題干中三處文字“溫情而哀婉的文字”“生活的痕跡”“小人物的生存的權利和那些微小的愿望的正當性”。文章正是通過細膩而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搬家的”的生活,他們生活不易,勞動艱辛,努力付出仍時遭歧視排斥。表達了對他們本分樸實、勤勞堅韌和追求更好生活愿望等的肯定。流露出作者對“搬家的”這一類人掙扎謀生的同情和悲憫,體現了對城市農民工等底層勞動者生活境況的關注與擔憂。
三、目標導向,防止群文閱讀教學步入誤區(qū)
群文閱讀以閱讀的“量”的積累推動閱讀能力“質”的提升。要防止教師“越俎代庖”,以教師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閱讀,要將基于教師講授的教學設計轉為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
要避免為了群文閱讀而群文閱讀。在選擇采用群文閱讀教學之前,先要清楚目的與任務。目的明確、任務具體,方可考慮后面的步驟與策略。群文閱讀教學的選用與否,文本題材及數量的選擇,需從閱讀目的出發(fā)。群文閱讀的實施,不可不加辨別,亦非越多越好。
群文閱讀并不等于拒絕精讀。群文閱讀在拓寬閱讀的量的同時,并不拒絕閱讀的質。在宏觀把握的同時,也并不拒絕微觀的解析。所以,群文閱讀在需要的時候,完全可以也應該進行文本的細讀。
避免將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人為對立。單篇閱讀致力于文本細讀、精讀,致力于最大限度挖掘單篇文本的閱讀價值;而群文閱讀,在閱讀的量上有追求與突破,也不排斥在泛讀略讀基礎上適當的精讀選擇。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兩者之間正好構成了一種良性的互補關系。
參考文獻
[1]筱敏.捕蝶者[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167-17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