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白 羽,馬會改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血液科,北京,100078)
失眠中醫(yī)稱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是指睡眠始發(fā)和維持發(fā)生障礙,致使睡眠質量不能滿足生理需求進而影響患者白天活動的一種睡眠障礙的綜合征[1]。失眠的臨床發(fā)病率高,已成為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2]。武潤梅等[3]指出,長期使用安眠藥會產生依賴性、成癮性,影響日間的功能。中醫(yī)治療失眠無論是內服中藥還是外用針灸、耳穴等方法都有其獨到之處,在改善睡眠質量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4]。皮內針是一種特殊針具,是將針具淺刺腧穴皮膚下并留置一定時間,以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5]。本文總結1例采用皮內針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護理體會,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48歲,因“反復失眠2月,伴頭暈、乏力”于2020年10月14日收住院,入院診斷為:失眠,緊張性頭暈。辨證分型為:肝火上擾。入院評估:患者神情,頭暈,乏力,情緒易怒,易燥,食欲不振,夜間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每日睡眠時間3~4 h。小便色黃、大便調。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沉細。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6-7]16分,焦慮自評量表[8]52分。相關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血凝、免疫、腫瘤標志物、顱腦MR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不在月經期。皮膚完好無破損。治療以中醫(yī)治療為主,“標本兼治”為則,“疏肝理氣、健脾利膽、清熱利濕”為法。西醫(yī)予口服丹梔逍遙丸、甜夢口服液,靜脈輸注天麻素注射液,中醫(yī)予患者行體穴與耳穴并用辨證取穴的方法,埋皮內針調節(jié)臟腑功能。經過10 d的積極治療及護理,患者睡眠時間增加至4~5 h,睡眠質量明顯提高,焦慮自評量表43分。分別于出院后第7、14和21天隨訪,最終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為9分,頭暈乏力癥狀基本消失。
患者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頭暈、乏力,食欲不振,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沉細,提示:脾經淤堵,肝膽濕熱,心火旺。中醫(yī)辨證:肝火旺克脾,肝火上擾失眠。
睡眠與心經關系最密切,因心主神志,心藏神?!鹅`樞.九針十二原》記載:“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故主穴選用心經的原穴神門。安眠穴為經外穴,是治療失眠的常用穴[9]。體穴選穴加上太沖、太溪穴可疏肝理氣[10-11];風池穴、太陽穴明目醒腦、舒緩疲勞、治療頭暈。耳與臟腑有著密切的生理關系,如《素問·金貴真言論》記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耳穴是耳廓表面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11]。耳穴神門為鎮(zhèn)靜安神要穴[12-13]。神門與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同名,在主治功能上也極為相似,具有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無論是耳穴還是體穴都是治療失眠的首選刺激點[14]。皮質下為調節(jié)大腦皮質功能的要穴。神門和皮質下為對穴,合用可加強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心主神志,心藏神,故取耳穴心可以寧心安神。根據(jù)辯證分型加以肝、脾穴疏肝理氣、健脾利膽。
皮內針選用日本清鈴0.20 mm×1.5 mm的撳針,患者取舒適的坐位,操作前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消除緊張情緒,通過同身寸取穴法有得氣感之后,用75%的酒精常規(guī)消毒,迅速將撳針埋入兩側安眠穴、神門、太沖、太溪、風池穴、太陽穴以減輕疼痛感[14]。當患者出現(xiàn)酸脹并不存在明顯刺痛感為準,順勢對撳針進行按揉,給予防水膠布強化針感,用膠布固定牢固。耳穴取神門、皮質下、心,配經外奇穴、肝穴、脾穴安眠。皮內針選用0.20 mm×0.6 mm的撳針(日本清鈴株式會社),用耳穴探筆用力按壓穴位,留一痕跡,按壓時通常有局部酸、脹、痛感,以75%的酒精嚴格消毒局部皮膚,左手固定患者耳廓,繃緊埋針處皮膚,右手用鑷子夾住撳針,以同樣方法快速刺入皮膚埋于以上穴位。安眠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直接將撳針埋入。雙耳交替埋針,安眠穴左右交替埋針[9]。埋針結束后指導患者留針期間每天按壓埋針穴位3~4次,每次約1 min,輕柔按壓至皮膚發(fā)紅為度,以出現(xiàn)酸、脹、麻、痛等感覺為佳,按壓力度和時間以能承受為度,按壓間隔時間為4 h,2 d后取下,2次/周。
操作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患者疲勞、饑餓、精神過度緊張時不易操作;產品包裝破損或者污染,針體有彎曲或損傷時,禁止使用;打開包裝后立即使用,使用后要安全處置,防止感染;對鎳、鉻等不銹鋼成分過敏的患者,禁止使用皮內針干預;埋針時間宜在下午,穴位選取要準確;得氣程度應持續(xù)且緩,針感應以患者能忍受為準;埋完針后,囑患者稍活動身體,確認無牽拉感和疼痛;保持皮膚干燥,膠布固定牢固;囑患者埋針處不要重力擠壓;當貼針部位出現(xiàn)發(fā)紅或發(fā)癢等異常反應時,或者不只是貼針部位,而是更大范圍內出現(xiàn)異常反應時,立即剝除;埋針時間不能超過24 h;貼針狀態(tài)下禁止拿熱水袋或者其他加熱產品至于施針部位;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之品,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取針后24 h不建議碰水,以免局部發(fā)炎。
皮內針具有以下特點:透氣性好,皮膚不易過敏;貼附性好,針體不易脫落;患者活動方便;長效針感,全天候24 h刺激作用;操作簡單、起效快、疼痛小、適應面廣[15]。本文選取的個案運用耳穴和體穴埋針及辨證取穴的方法,對大腦皮層產生雙向調節(jié)作用,調整經絡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活血除淤,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改善神經生理功能,從而對失眠和焦慮有療效。雖然皮內針改善失眠效果良好,但關于皮內針針具名稱、針具要求、操作的方法和步驟、適應證、禁忌證等尚缺乏統(tǒng)一的界定[16]。因此,皮內針治療失眠還需要進一步開展臨床研究,在研究中增強對失眠不同證型的辨證取穴,規(guī)范操作步驟,以便于將研究用于指導臨床實踐,進而更好地用于改善患者失眠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