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英
摘要:目的:分析天麻澤瀉湯治療腦血管供血不足的價值及臨床改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對象共60例,均為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腦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隨機抓鬮法均分為兩組,組中30例采取天麻澤瀉湯進行治療,為觀察組,余下30例采取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為對照組。結果: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的96.67%(29/30)和對照組73.33%(22/3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天麻澤瀉湯治療腦血管供血不足的臨床應用當中,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天麻澤瀉湯;腦供血不足;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8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7--01
腦供血不足是由于大腦動脈出現(xiàn)硬化或局部血液供應異常所導致,患者多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視物不清、智力衰退等現(xiàn)象,隨著病程的持續(xù)發(fā)展,甚至還會引起患者出現(xiàn)腦梗死等現(xiàn)象,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多采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的治療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等,導致患者在治療中的依從性較低,對最終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康復造成不良影響[2]。鑒于此,本文就天麻澤瀉湯治療腦血管供血不足的價值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共60例,均為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腦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隨機抓鬮法均分為兩組,組中30例采取天麻澤瀉湯進行治療,為觀察組,余下30例采取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22:8,年齡區(qū)間保持在51到73歲,均值(64.37±2.56)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21:9,年齡區(qū)間保持在52到73歲,均值(63.82±2.46)歲。兩組的基線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對比無明顯差異性(P>0.05),可作對比討論。
1.2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西醫(yī)進行治療,予以患者氟桂利嗪片每天三次每次25mg,配合維生素E軟膠囊每天三次每次100mg,持續(xù)服用1個月時間。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天麻澤瀉湯進行治療,方中包含地龍15g、桃仁12g、澤瀉20g、紅花12g、丹參30g、川芎15g、天麻10g、甘草6g、當歸12g、竹茹12g、葛根4g、膽南星10g,加清水煎煮至300ml,平均分為兩份,一天兩次每次150ml,持續(xù)服用1個月時間。
1.3觀察指標
分析不同治療方式下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退,血供鑒定結果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血供鑒定結果有所緩解為有效;患者經治療后沒有上述任何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經t檢驗,計數(shù)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結果
觀察組患者顯效率為53.33%(16/30)、有效率為43.33%(13/30)、無效率為3.33%(1/30),對照組患者顯效率為30.00%(9/30)、有效率為36.67%(11/30)、無效率為6.67%(2/30);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的96.67%(29/30)和對照組73.33%(22/30),得出結果(X2=21.363,P=0.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供血不足在中醫(yī)中按照患者不同的患病因素被分為幾大類,比如說眩暈、健忘、頭痛、及中風幾個范疇,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飲食習慣不佳、情緒起伏較大、或勞累過度所導致[3]。尤其是在老齡化時代的現(xiàn)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各器官功能開始退化,身體抵抗力降低,出現(xiàn)病理惡性循環(huán)而誘發(fā)疾病,因此在中醫(yī)治療中也主要以清熱養(yǎng)血為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的提升,大家的健康觀念也在不斷的增強。在醫(yī)療水平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中醫(yī)藥治療也逐漸的走入到更多人的視線當中,天麻澤瀉湯方中含地龍、桃仁、澤瀉、紅花、丹參、川芎、天麻、甘草、當歸、竹茹、葛根、膽南星,其中澤瀉屬利水功效,具有清熱的作用;丹參則祛瘀活血,具有痛經止痛之功效;川芎、及桃仁在臨床治療中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位置,具有抑制血管運動,激發(fā)擊碎反射及大腦活動的功效;地龍作用于肺部,具有清肺的作用,溶解血栓,抑制血小板聚合;當歸、及竹茹在臨床治療中主要作用于冠脈循環(huán)當中,具有活血除煩的作用;天麻、及膽南星則具有定驚之功效,各種藥物互相搭配,更是能夠發(fā)揮其應有的優(yōu)勢,更好的起到抗凝血和血栓抑制的效果,讓腦部血管得以擴張,進而緩解了血流的阻力,達到最終的治療效果[4]。在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中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的96.67%和對照組73.33%(P<0.05);可見,天麻澤瀉湯在腦供血不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臨床療效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退,臨床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天麻澤瀉湯治療腦血管供血不足的臨床應用當中,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有所提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許鴿.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眩暈42例臨床觀察[J].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9, 35(01):50-51.
[2]鄧文娟. 澤瀉湯聯(lián)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9, 17(04):68-70.
[3]都萬卿.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的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8, 27(13):109-110+113.
[4]夏培濤.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0, 036(00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