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張慧明,馬 青,徐 夢,李 娟,柳鈺書,劉 瀅,王 茜,唐民科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2488)
癲癇是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1]。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與抑制的失衡是癲癇發(fā)作的主要機制,而谷氨酸代謝異常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與抑制失衡的重要原因[2-3]。谷氨酸(Glu)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興奮性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由谷氨酸-谷氨酰胺(Glu-Gln)循環(huán)代謝調節(jié)[4]。由于細胞外缺少Glu代謝失活的途徑,當Glu被釋放至突觸間隙后,主要由星形膠質細胞上的Glu轉運體攝取進入星形膠質細胞,繼而由細胞內谷氨酰胺合成酶(GS)轉化為谷氨酰胺(Gln),再被轉運回神經元內作為合成神經遞質的原料,即Glu-Gln循環(huán)[5]。
人參皂苷Rb1是人參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將人參皂苷Rb1預防性給藥,即邊造模邊給藥,具有抗實驗性癲癇作用[6-7]。因此,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對癲癇的影響值得進一步探討。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參皂苷Rb1能上調Glu-Gln循環(huán)上谷氨酸轉運體1(GLT-1)和GS的表達,并具有腦保護作用。本研究采用戊四唑(PTZ)點燃方法建立癲癇模型,造模成功后,給予人參皂苷Rb1干預,探討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的抗癲癇作用,并基于Glu-Gln循環(huán)關鍵酶,探討其作用機制,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儀器 JA1103N型精密天平(上海民橋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5811型低溫高速離心機(Eppendorf公司);Epoch酶標儀(BioTek公司);TU-1901型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超微量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Thermo Scientific公司);StepOne Plus 實時定量 PCR 儀(Applied Biosystems公司);PowerPac穩(wěn)壓穩(wěn)流電泳儀和734BR2920型凝膠成像儀,均購自Bio-Rad公司;正置熒光顯微鏡[尼康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1.2試藥 人參皂苷Rb1(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MUST-19060116,質量分數(shù)≥98%);丙戊酸鈉(VPA,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號S161023);戊四唑(PTZ,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S48261);谷氨酸轉運體2 (GLT-1) 兔抗鼠多克隆抗體(Abcam公司,批號ab205248);谷氨酰胺合成酶 (GS) 兔抗鼠多克隆抗體(Proteintech公司,批號11037-2-AP);SteadyPure通用型RNA提取試劑盒(批號AG21017)、SYBR Green Pro Tap HS預混型qPCR試劑盒(批號AG11701)和Evo M-MLV反轉錄試劑預混液(批號AG11706),均購自艾科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谷氨酸 (Glu)試劑盒 (批號A074-1-1) 和谷氨酰胺合成酶 (GS) 測定試劑盒(批號A047-1-1),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BAC蛋白含量檢測試劑盒(凱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KGPBCA)。
1.3實驗動物 ICR小鼠108只,雄性,體質量為18~22 g,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動物許可證號:SCXK (京) 2016-0006。
1.4倫理審查 本研究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與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動物實驗方案設計合理,實驗方法和目的符合人類的道德倫理標準和國際慣例,批準編號:BUCM-4-2020112004-4090。
2.1癲癇小鼠模型的建立 采用PTZ點燃的方法 建立癲癇小鼠模型[8]。動物適應性飼養(yǎng)3 d,隨機分為正常組(18只)和造模組(90只)。造模組以35 mg·kg-1腹腔注射PTZ,正常組腹腔注射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2 d 1次,每次造模均于固定時間進行。根據(jù)Racine分級表評價每只小鼠的癲癇發(fā)作級別,連續(xù)3次注射PTZ后,小鼠癲癇發(fā)作為4~5級,則視為點燃成功。小鼠腹腔注射PTZ 共11次,剔除第11次注射后未達到點燃標準的小鼠,不參與后續(xù)實驗,共造模成功85只小鼠。將造模成功的小鼠隨機分為PTZ組、VPA(300 mg·kg-1)組、人參皂苷Rb1低(10 mg·kg-1)、中(20 mg·kg-1)和高(40 mg·kg-1)劑量組,每組17只。
Racine分級表:0級:無反應;1級:耳朵和面部抽動,包括眨眼,動須,節(jié)奏性咀嚼;2級:頸部肌肉抽動,表現(xiàn)為點頭或甩尾;3級:肌陣攣,前肢抽動;4級:身體立起、雙側后肢強直以及全身陣攣性發(fā)作;5級:全身強直陣攣發(fā)作,失去平衡,跌倒。
2.2給藥 各給藥組每日固定時間腹腔注射相應劑量的藥物,正常組和PTZ組腹腔注射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每日1次,連續(xù)給藥30 d。給藥過程中,PTZ組和各給藥組繼續(xù)以35 mg·kg-1腹腔注射PTZ,正常組腹腔注射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5 d 1次。
2.3行為學觀察 注射PTZ后立即將小鼠置于透明箱中,連續(xù)觀察30 min,記錄小鼠的發(fā)作潛伏期和發(fā)作級別。發(fā)作潛伏期記錄為PTZ注射完成后到2級發(fā)作的時間,若30 min內未發(fā)作,則潛伏期記為1 800 s;記錄最高發(fā)作級別,行為學指標可能因為小鼠個體差異而導致各組指標數(shù)量不完全一致。
2.4Fluoro-Jade B(FJB)染色檢測海馬神經元損傷 最后1次給藥后,每組隨機選取6只小鼠,以50 mg·kg-1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各組小鼠,置于干凈瓷盤中,打開胸腔、暴露心臟。用注射針自心尖插入主動脈,用止血鉗固定針頭。剪開右心耳,經注射針勻速推入4 ℃的生理鹽水至右心耳流出無血色液體,且小鼠肝臟變黃、兩肺及四肢變白。再用40 g·L-1多聚甲醛灌注,直至小鼠內臟顏色變白、頸部和四肢肌肉僵硬。灌注完成后迅速取腦,浸入40 g·L-1多聚甲醛中固定。石蠟切片脫蠟至水,依次將切片放入二甲苯Ⅰ15 min、二甲苯Ⅱ15 min、無水乙醇Ⅰ5 min、無水乙醇Ⅱ5 min、體積分數(shù)為85%的乙醇5 min、體積分數(shù)為75%的乙醇5 min,最后用蒸餾水洗。用現(xiàn)配的體積分數(shù)為50%的冰醋酸作為溶劑,按照1∶400 配制 FJB 工作液,在畫好圈的組織上加入稀釋好的 FJB 綠色熒光探針,4 ℃過夜。DAPI染核8 min,純水沖洗,用吹風機吹干,二甲苯透明1 min,中性樹脂封片,切片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采集圖像。每張切片在海馬CA1區(qū)隨機取5個視野,用Image J軟件計數(shù)FJB陽性神經元數(shù)量。
2.5生化法檢測大腦皮層和海馬中的Glu含量和GS活性 將剩余各組小鼠斷頭取腦,冰上去除嗅球、小腦及低位腦干后,分離大腦皮層和海馬,精密稱定質量后置于液氮中速凍,置于-80 ℃超低溫冰箱內保存。取時按照體質量1∶9的比例加入提取液,以4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冰上待測。分別按照Glu和GS試劑盒說明書測定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的Glu含量和GS活性。
2.6RT-PCR法檢測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LT-1和GS mRNA表達 取大腦皮層和海馬置于預冷的研缽中,加入液氮研磨成粉末狀。按照SteadyPure通用型R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提取RNA,按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反轉錄為cDNA,以cDNA為模板進行RT-PCR擴增。內參β-actin的引物序列為:F:5′-ACTCCTATGTGGGTGACGAGG-3′,R:5′-CACACGCAGCTCATTGTAGAAG-3′;GLT-1的引物序列為:F:5′-TAGATATGTCGGTTGCCGTTTG-3′,R:5′-AGCCCAGTCCACCAGTGAGG-3′;GS的引物序列為:F:5′-TATTACTGCGGTGTGGGAGC-3′,R:5′-CCCATTCGGATCCCCTCACA-3′。采用PCR方法對GLT-1和GS的mRNA水平進行檢測,實驗結果采用2-△△CT法進行分析。△CT=目的基因CT值-內參基因CT值。
2.7Western Blot法檢測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LT-1和GS蛋白表達 預冷 RIPA 裂解液,加入蛋白酶抑制劑。將組織按照1∶10加入RIPA裂解液進行勻漿。冰上孵育 20 min 后,在4 ℃條件下以13 000 r·min-1離心 20 min。取上清液,分裝后于-80 ℃保存,待測。按照 BCA 蛋白定量試劑盒說明書操作,用酶標儀測定各個樣品吸光度值A,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各組蛋白質量濃度。以 RIPA 調整蛋白質量濃度,樣品終質量濃度為 0.5 μg·μL-1,95 ℃,變性 5 min。將樣品進行SDS-PAGE凝膠電泳,上樣量為10 μL,轉移至PVDF膜,用50 g·L-1脫脂奶粉室溫封閉1.5 h。TBST洗膜后加入一抗稀釋液(β-actin的稀釋比例為1∶12 000;GLT-1稀釋比例為1∶1 000;GS的稀釋比例為1∶1 500),4 ℃孵育過夜。TBST洗膜,二抗(1∶5 000)室溫孵育1 h。TBST洗膜,滴加ECL發(fā)光劑顯影,ChemiDocTMMP系統(tǒng)采集圖像,Image J軟件進行分析,計算GLT-1和GS蛋白表達量。
3.1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發(fā)作級別和發(fā)作潛伏期的影響 在造模過程中,PTZ組小鼠逐漸出現(xiàn)面部抽動、甩尾和雙側前肢抽動等癥狀,繼而雙側后肢強直或全身抽搐、跌倒,隨造模時間延長癥狀逐漸明顯。在造模第22天,大多數(shù)造模小鼠癲癇發(fā)作達到4級或5級,小鼠發(fā)作潛伏期也顯著降低(P<0.01),確定造模成功;在此期間,正常組小鼠未見任何發(fā)作,未出現(xiàn)上述癥狀。
造模成功后,小鼠重新分組并開始治療性給藥。結果顯示,隨著給藥時間的延長,多數(shù)小鼠癲癇的發(fā)作級別由4~5級逐漸降低為2~3級。其中,VPA發(fā)揮藥效較快,給藥10 d后癲癇小鼠發(fā)作級別就開始出現(xiàn)明顯變化;給藥30 d后,癲癇小鼠后肢強直和全身抽搐癥狀均得到顯著改善,且發(fā)作潛伏期顯著延長。人參皂苷Rb1各劑量組小鼠在給藥20 d后癲癇發(fā)作級別出現(xiàn)明顯變化;給藥30 d后,癲癇小鼠后肢強直和全身抽搐癥狀也得到顯著改善,大部分小鼠發(fā)作級別降至2~3級,發(fā)作潛伏期顯著延長,且人參皂苷Rb1能較好地改善癲癇小鼠后肢強直的情況。結果表明,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能顯著改善由PTZ引起的小鼠癲癇癥狀。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人參皂苷Rb1對給藥后不同時間點癲癇小鼠發(fā)作級別的影響
表2 人參皂苷Rb1對給藥后不同時間點癲癇小鼠發(fā)作潛伏期的影響
3.2人參皂苷Rb1減輕癲癇小鼠海馬CA1區(qū)神經細胞損傷 FJB染料可與變性的神經細胞結合發(fā)出綠色熒光,而不與正常神經細胞結合,F(xiàn)JB陽性細胞數(shù)量可用于評估神經細胞變性情況。與正常組相比,PTZ組小鼠海馬CA1區(qū)FJB陽性細胞數(shù)量顯著增多(P<0.01),提示PTZ誘發(fā)的癲癇會造成小鼠海馬CA1區(qū)神經細胞變性損傷;與PTZ組相比,人參皂苷Rb1各給藥組小鼠海馬CA1區(qū)FJB陽性細胞數(shù)量顯著減少(P<0.05),海馬其他部位和大腦皮層FJB陽性細胞數(shù)量變化不明顯。結果表明,人參皂苷Rb1能夠改善PTZ癲癇小鼠海馬CA1區(qū)神經細胞變性損傷。見表3。
表3 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海馬CA1區(qū)神經元變性情況的影響
3.3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Glu含量和GS活性的影響 與正常組相比,PTZ組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lu含量顯著升高,提示癲癇發(fā)作會造成腦組織Glu含量積累。人參皂苷Rb1低、中、高劑量組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的Glu含量均低于PTZ組,提示Rb1可改善癲癇狀態(tài)下Glu含量蓄積。GS活性測定結果顯示,PTZ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S活性降低,給予人參皂苷Rb1后GS活性較PTZ組升高,其中人參皂苷Rb1高劑量組作用最顯著(P<0.05)。GS是促使Glu轉化為Gln的關鍵酶,提示人參皂苷Rb1能促進癲癇小鼠腦組織Glu的轉化。見表4。
表4 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Glu含量和GS活性的影響
3.4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LT-1 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 GLT-1是維持細胞外谷氨酸穩(wěn)態(tài)的重要轉運體,其表達減少或功能障礙都可能造成細胞Glu過度積累。與正常組相比,PTZ組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的GLT-1 mRNA和蛋白表達顯著降低(P<0.01),提示癲癇會造成GLT-1表達下調,進而影響其攝取細胞外谷氨酸的功能;人參皂苷Rb1各給藥組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GLT-1 mRNA和蛋白表達均升高,提示人參皂苷Rb1可能通過上調GLT-1表達促進細胞外谷氨酸的攝取,使Glu含量降低。結果見表5和圖1。
表5 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海馬中GLT-1 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
3.5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S 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 進入星形膠質細胞的Glu,既可參加Glu循環(huán),也可在GS催化下轉化為谷氨酰胺。GS的表達減少或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星形膠質細胞Glu不能被及時代謝,影響星形膠質細胞Glu-Gln循環(huán)。結果顯示,與正常組相比,PTZ組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的GS mRNA和蛋白表達均顯著降低(P<0.01),各給藥組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GS mRNA和蛋白表達較PTZ組均顯著升高。提示人參皂苷Rb1可能通過上調GS的表達恢復其快速代謝谷氨酸的能力,促進星形膠質細胞對細胞外過量谷氨酸的吸收代謝。見表6和圖1。
表6 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S 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
圖1 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GLT-1和GS 蛋白表達的影響
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約有7 000萬人患有癲癇,預計1/3的癲癇患者應用目前的藥物難以得到有效治療[9]。因此,對癲癇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藥物的研究至關重要。本研究采用PTZ化學點燃方法建立癲癇小鼠模型,探討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的抗癲癇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小鼠癲癇癥狀穩(wěn)定后,用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30 d,能延長小鼠癲癇發(fā)作潛伏期,有效緩解小鼠癲癇發(fā)作的嚴重程度,并降低癲癇小鼠大腦皮層與海馬中的Glu含量,提高癲癇小鼠大腦皮層和海馬中GLT-1及GS的RNA和蛋白表達,并增加GS活性。FJB染色結果顯示,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海馬神經細胞損傷也有保護作用。結果提示,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具有確切的抗癲癇及神經保護作用,此作用可能與調節(jié)Glu-Gln循環(huán)、減少谷氨酸蓄積有關。
近年來,關于人參皂苷Rb1抗癲癇作用研究時有報道[6,10-11],但研究者均采用預防性給藥的方法,即癲癇造模與藥物干預同時開始,發(fā)現(xiàn)人參皂苷Rb1具有抗癲癇作用。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發(fā)現(xiàn)重點說明人參皂苷Rb1具有預防癲癇的效果。然而,對于已經患有癲癇的患者或動物,人參皂苷Rb1是否有治療效果尚未知。因此本研究采用亞驚厥劑量PTZ,誘導ICR小鼠慢性癲癇發(fā)作,造模成功后采用藥物干預,突出強調人參皂苷Rb1對癲癇小鼠的治療作用,與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保持一致,進一步評價人參皂苷Rb1的抗癲癇作用。給藥30 d后發(fā)現(xiàn),經過人參皂苷Rb1治療的癲癇小鼠,后肢強直、全身抽搐和跌倒的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發(fā)作級別和發(fā)作潛伏期顯著降低,表明人參皂苷Rb1能明顯改善PTZ癲癇小鼠發(fā)作的癥狀。
PTZ是一種γ-氨基丁酸(GABA)受體拮抗劑,通過抑制GABA能神經元的功能誘導動物產生驚厥,其誘導的癲癇模型與臨床上小發(fā)作和失神發(fā)作類似,通過該模型篩選出的抗癲癇藥物在臨床上可用于小發(fā)作和失神發(fā)作的治療[12-14]。人參皂苷Rb1能緩解PTZ誘導的癲癇小鼠的發(fā)作嚴重程度,在后續(xù)的臨床應用方面,人參皂苷Rb1可用于癲癇小發(fā)作和失神發(fā)作的治療,對其他類型發(fā)作也有一定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與PTZ相比,人參皂苷Rb1藥效發(fā)揮較慢,治療周期長,但其不良反應少,對患者傷害小。另外,作為人參的主要藥效活性成分,人參皂苷Rb1已被證明具有神經保護作用[15],能夠改善學習記憶能力,長期用藥可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因此,人參皂苷Rb1治療癲癇具有巨大潛力和優(yōu)勢。
Glu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主要的興奮性小分子神經遞質,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可保持較低的細胞外水平。過量的Glu積累在突觸間隙會造成神經元過度興奮甚至神經元死亡,因此,必須迅速清除細胞外過量的Glu[16-17]。Glu正常水平的保持得益于星形膠質細胞膜上的攝取系統(tǒng)和細胞內的代謝酶。Glu在神經元的囊泡中和突觸間隙有明顯的濃度差,這種濃度差依賴谷氨酸轉運體來維持[18]。當突觸間隙的Glu濃度出現(xiàn)異常時,谷氨酸轉運體就會迅速做出反應來調節(jié)Glu穩(wěn)態(tài)。GLT-1作為細胞外Glu清除的關鍵轉運體,對于維持中樞神經系統(tǒng)正常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GS是人體中唯一能夠合成谷氨酰胺的已知酶,主要作用是催化Glu和氨生成谷氨酰胺[19]。GS表達和活性的改變會影響Glu的清除和谷氨酰胺的積累與釋放,而谷氨酰胺又是合成Glu和GABA的前體物質[20],因此,GLT-1和GS通過調節(jié)細胞內外Glu含量和GABA的合成直接影響大腦興奮與抑制的平衡。Glu代謝異常是腦內興奮與抑制失衡的直接原因之一,而腦內興奮與抑制失衡可能會導致癲癇發(fā)作。GLT-1和GS作為Glu代謝調節(jié)的重要元件,其對癲癇的發(fā)病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實驗結果表明,人參皂苷Rb1能夠上調癲癇小鼠的GLT-1表達和GS活性,從而調節(jié)Glu代謝,而其是否能夠通過調節(jié)GLT-1與GS進而影響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合成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就GLT-1而言,其表達和功能變化對細胞內Glu代謝轉化的影響也值得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人參皂苷Rb1治療性給藥能緩解癲癇小鼠的發(fā)作嚴重程度,改善腦組織神經元損傷,發(fā)揮抗癲癇作用,其機制可能與上調Glu-Gln循環(huán)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GLT-1和GS的表達及活性、調節(jié)Glu代謝、促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和抑制恢復平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