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王世家先生"/>
聶運偉
2020年12月7日,剛做完一個手術(shù),出院回到家中。得知王世家先生病逝的消息,悲痛之情在心里盤桓了多日,久久難以平息。病床上,翻檢出二十幾年前世家先生給我的4封手書,往事歷歷在目。睹物思人,對先生的懷念不禁又多了幾分。
20世紀(jì)90年代初,人格外懶散。授課之余,常反復(fù)品讀魯迅的《故事新編》?;蛟S,魯迅嬉笑怒罵、尖刻油滑的筆法很貼切那時的心境。讀來讀去,有些手癢起來,便想對《故事新編》一篇篇地寫個解讀式的小文。但寫了一些草稿之后,又忙于俗事,擱下了。1992年暑假,酷熱難當(dāng),其時還沒有空調(diào)。躺在竹床上重讀幾篇小文,覺得還有點意思,就整理出《〈補天〉新解》一文,開學(xué)后寄給了《魯迅研究月刊》。不久,收到世家先生的回信:
運偉同志:
大作一篇已妥收。決定安排在敝刊今年第十二期上刊發(fā),請不要它投。
特告,盼常聯(lián)系。
匆此
敬禮
魯研月刊
王世家
十一月十日
圖1
當(dāng)時的我,非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領(lǐng)域中人,孤陋寡聞,也不識世家先生。我拿著此信,向我所在的湖北大學(xué)中文系的魯迅研究專家王敬文先生求教。經(jīng)王先生指點,方知世家先生是魯迅研究的編輯大家。小文能得到世家先生的認(rèn)可并在《魯迅研究月刊》發(fā)表,自然很是高興。1993年上半年,我整理出《歷史的虛構(gòu)與藝術(shù)的虛構(gòu)——〈奔月〉試析》一文后,又給《魯迅研究月刊》寄去。世家先生回信道:
運偉同志:
《奔月》一篇已安排在敝刊今年第十二期上刊發(fā),請勿它投。因積稿較多,安排較遲,乞諒。
匆此
敬禮
王世家上
十一月十四日
寄上訂單幾份,請送發(fā),拜托
又及
圖2
世家先生的第一封回信給我的是高興,第二封回信讓我高興之余又多了一份感動。我一個籍籍無名的后學(xué),寫文章還在牙牙學(xué)語,小文能被先生相中,已是榮幸之事?!捌蛘彙倍终媸桥诵膽?,對先生的崇敬亦油然而生。后來讀了許多民國時代的編輯大家與作者的往來書信,方識先生謙和的文士風(fēng)采,乃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浸潤著一種沁人心脾的人文精神,還有魯迅先生為年輕人的成長而“俯首甘為孺子?!钡那閼?。
我一直未能與先生晤面,聆聽先生的教誨,今日思之,不無遺憾。90年代末期,曾到北京出差,特地去魯迅博物館,想拜見一下先生,不巧他外出開會,不在北京。世家先生去世后,在緬懷先生的諸多文字里,我讀到人民大學(xué)黃海飛博士的一段話:“先生浸淫魯迅著作四十余年,與魯迅著作身心合一,身體力行魯迅之精神。先生嫉惡如仇,對于學(xué)界某些亂象、某些諂媚之人是嗤之以鼻、橫眉冷對的。而對于青年,則極為熱情。筆者有緣于2017年訪談先生三次,每次去到先生家,先生都泡好一壺茶放在我面前,讓我自斟自飲,先生則開一瓶啤酒,以酒代茶。然后在而已齋中,先生開始談天說地,話題卻總不離魯迅。12月12日去送別先生,他安靜祥和地躺在棺中,凸起的顴骨顯出略有些黑瘦的臉龐。那一刻,我記起魯迅先生逝世的遺容,是如此的神似。我想,世家先生體內(nèi)是有魯迅先生的精魂吧。”我以為,這段話正是對我心目中的王世家先生的逼真寫照。
大概是1994年下半年,我改定《〈鑄劍〉之闡釋》后,給《魯迅研究月刊》寄去。轉(zhuǎn)年二月,因沒有收到編輯部的回音,便給世家先生致函,詢問結(jié)果。先生旋即回復(fù)我:
運偉同志:
廿日手示奉習(xí)。大作早已收到并拜讀,我個人認(rèn)為寫得很好,目前兩位主編正在審閱。我當(dāng)力薦之。勿念。
匆此
敬禮
王世家上
二月廿八日
圖3
收到此信后不久,一位與世家先生相識的同事從北京出差回校后,專門找到我說:世家先生對你關(guān)于《故事新編》的研究很感興趣,他希望你長期做下去,爭取寫出更有分量的文章。我對先生的鼓勵心存感激,馬上寫了一封回信,還寄去了一斤湖北恩施的新茶。沒多久,世家先生就寄來了回信:
運偉同志:
寄下的茶葉已收到多日,遲覆為歉。茶葉放在辦公室,以供來此小坐的朋友們品之,謝謝您的厚意。因這里積稿較多,大作《鑄劍》一文安排在今年第五期上刊出,樣子尚在校對中,六月上旬可出刊,勿念。如有新作,盼寄下。這里正對上面提倡的“新儒學(xué)”展開討論,您有興趣否?
盼常聯(lián)系。
敬禮
王世家上
五月二十七日
圖4
世家先生的鼓勵和期盼讓我重拾人文研究的熱情和興趣,不幾日,就制定了一個研究計劃,并設(shè)想寫出一篇《故事新編》研究的宏觀性的文章,全面闡述自己對《故事新編》創(chuàng)作歷程的理解,再赴京向世家先生請教。不曾料到的是,不久之后,自己神使鬼差地答應(yīng)系里兼職了一個行政職務(wù)。那時年輕,以為可以兩相兼顧。誰知歲月蹉跎,一晃就是近十年的時間,行政事務(wù)終日纏身,靜心讀書寫作竟可望而不可即。那些年倒經(jīng)常去北京,每次都有去拜見世家先生的想法,但一想到先生期盼我寫出“新作”,拿出有分量的東西,頓生愧疚之意,不敢邁進魯迅博物館的大門。這期間也曾勉力寫出過《〈故事新編〉研究札記》《試論〈故事新編〉中的結(jié)局現(xiàn)象》兩篇小文,只是自覺與先生的期盼有差距,也就沒有投向《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自己在《文學(xué)評論》發(fā)表了《緣起中止結(jié)局——對〈故事新編〉創(chuàng)作歷程的分析》,算是對《故事新編》的一個總括性的探討。趁出差北京,又一次去了魯迅博物館,不料先生此時已退休,再次無緣一見先生。此后的十余年,很少去北京,但報刊上有關(guān)世家先生的信息,會很留意地關(guān)注。在一些會議的照片中,我見識了世家先生:清癯的臉上,有一副寬大的眼鏡,嘴角總是掛著一絲溫和的笑意。先生去世后,周楠本先生在《中華讀書報》上寫了《追憶王世家先生》一文,隨文刊發(fā)的一張合影照里,世家先生神情依然如此。我收藏了這張照片,以之寄托心中那份永遠(yuǎn)的紀(jì)念。
學(xué)界沒有忘記世家先生。
孫郁先生說:“在編輯部狹小的屋子里,不時有些研究者小聚。王世家、張杰、周楠本等圍在一起,談魯迅,談文壇掌故。有時候一談就是一夜,編輯部一片狼藉,但許多閃光的思想就來自這里。”
房向東先生說:“王世家先生義務(wù)為林辰先生整理《魯迅傳》遺稿,他對作為出版人的我說,他不要任何報酬,但是,林辰一生研究魯迅,為《魯迅全集》的注釋工作嘔心瀝血,他的孩子是踩三輪車的,希望我們出版社多開一些稿費,接濟他們的生活?!?/p>
周楠本先生說:“我協(xié)助世家先生工作整整十年時間,從1991年2月到2001年初他退休。我的工作主要是校對。另一位責(zé)任編輯張杰兄主要審閱稿件。編輯策劃、組稿等等勞心之事完全依賴世家先生……世家在主持《月刊》期間,自己沒有寫過一個字,沒有發(fā)表過一篇文章。過去我誤以為他雖是一位編輯好手,卻不長于撰述;但是他在退休之后卻發(fā)表了不少扎扎實實的??笨紦?jù)文字。事實糾正了我對他的認(rèn)識欠缺。”
這些出自世家先生生前好友的文字,無疑讓我心目中的世家先生更加鮮活,充溢著精神的光輝,給我人格的力量。自己退休后,又開始重讀魯迅,版本正是世家先生與止庵先生共同編輯的《魯迅著譯編年全集》。這是世家先生退休后為學(xué)界做的一件功德無量的大書,把魯迅的全部作品,包括創(chuàng)作、翻譯、書信和日記,首次按編年體編排,清晰完整地再現(xiàn)了魯迅的文字生涯,為追蹤魯迅思想發(fā)展脈絡(luò)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獻基礎(chǔ)。這套全集凝聚了世家先生畢生熱愛魯迅、傳播魯迅思想的全部心血,我想,魯迅永存,先生亦會永存。
2019年元月初稿
2019年8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