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苗苗
導讀:隨著觀光農業(yè)的發(fā)展,小型西瓜受到廣泛歡迎和喜愛,成為市場上的熱銷品種,且市場上涌現(xiàn)出很多優(yōu)良品種。本文從品種選擇、培育壯苗、定植及定植后管理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介紹了其栽培要點,以供參考。
近年來,小型西瓜成為市場上的熱銷品種,在觀光采摘園區(qū)更是大受歡迎,其中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棚等設施栽培較為普遍,生產中均采用吊蔓栽培模式,具有瓜形好、產量高等優(yōu)點。同時隨著消費者對小型西瓜的需求不斷增加,市場上涌現(xiàn)出許多品質優(yōu)良的新品種,其種類更豐富、適應性更強,為其在我國普及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生產上通常選擇優(yōu)質、抗病性強、早熟性好,符合當?shù)厥袌鲂枨蟮母弋a品種,如京雅、京秀、L600、特小鳳等。
采用草炭∶蛭石∶珍珠巖=2∶1∶1的混合基質,通常用蛭石覆蓋,如遇低溫或連續(xù)陰雨天氣則可選用珍珠巖替代,在基質混拌過程中添加適量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噁霉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消毒,每1 m3添加100~200 g即可,基質濕度掌握60%~70%。
瓜類種粒較大,通常采用50孔穴盤或12 cm×12 cm營養(yǎng)缽育苗,舊穴盤或營養(yǎng)缽在使用前可用高錳酸鉀100倍稀釋液浸泡0.5~1.0 h進行消毒。
播種時每穴1粒,種子放平,經過催芽處理的注意露白部位朝下,然后覆蓋蛭石,厚度要適宜,通常在0.5~0.8 cm,過淺易“戴帽”出土,過深則容易爛種,隨后用清水淋透,插上標簽做好播種記錄。
出苗前保持基質濕潤,出苗后需合理控制濕度[1],否則易造成秧苗徒長和發(fā)生病害,期間每隔7~10天噴施1次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0~700倍液,預防苗期猝倒病;出苗后白天溫度保持在28~30℃,夜間不低于15℃,當?shù)?片真葉展開后開始澆灌一次沖施肥,肥水EC值調至0.3~0.5 mS/cm,隨著秧苗的生長,濃度逐漸增高,EC值可逐漸增至2.0 mS/cm左右;幼苗開始伸蔓前需進行1次換缽管理,同時做好引蔓工作以培育壯苗。
當幼苗長至3~4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宜選在晴天的上午進行。定植前1天澆透水,定植時將長勢較一致的幼苗栽到一起以便于后期管理,定植避免過深或過淺,栽培深度以子葉下方1~2 cm為宜,株距40 cm,定植后澆透水。
緩苗期白天溫度保持28~32℃,夜間15℃左右,緩苗后及時通風換氣,白天保持25~30℃,夜間15~18℃;授粉前白天保持30~35℃,授粉期間白天保持25~30℃,夜間15℃左右;膨瓜期白天保持28~35℃,夜間20℃左右;定果期白天保持25~30℃,夜間15℃左右;相對濕度保持50%~60%為宜,高于70%易發(fā)病。
定植前后及時澆足水以利于緩苗生根。營養(yǎng)液結合滴灌進行灌溉,EC值控制在2.0 mS/cm左右;進入膨瓜期后肥水要充足,同時還需注意增施鉀肥,EC值在4.0~5.0 mS/cm;瓜膨大后,補水補肥均要少量多次,否則易裂瓜。
①整枝 利用繩子將瓜蔓吊掛起來,一般采用“S”形繞法,每節(jié)繞1圈,單蔓整枝,只留主蔓,子蔓全部摘除,去除卷須。
②授粉 一般選留第2、3朵花進行授粉,在7:00~10:00雌花開放時,將附近的雄花采下,摘除周圍的花瓣,將花粉輕輕涂在雌花柱頭上,授粉后做好標記。
③留瓜 當瓜坐穩(wěn)后,從中選留1個形狀及長勢較好的幼瓜,其余的全部摘除。
④采收 在結瓜期氣溫條件正常情況下,早熟品種自雌花開放到果實成熟需28天左右[2],采收前根據授粉時的標記以及瓜的具體長勢情況確定收獲日期,采收時應留“T”形果柄。
主要病害是白粉病、霜霉病、蔓枯病、疫病等[3],發(fā)生程度隨降雨和田間郁蔽程度的加大而加重。以預防為主,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嚴重時進行藥劑防治。其中霜霉病可用68.75%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8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可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或1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蔓枯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疫病可用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等噴霧防治。
蟲害以蚜蟲發(fā)生頻率較高,其次是白粉虱、斑潛蠅、薊馬等,采用低毒高效的藥劑防治,其中,蚜蟲可選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虱可選用20%啶蟲脒可溶性粉劑1 500倍液或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1 5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斑潛蠅可選用31%阿維·滅蠅胺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薊馬可選用30%噻蟲嗪懸浮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