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費翔,張艷,田曉琦,3,羅渝昆*
1.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2.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超聲科,北京 100853;3.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超聲科,山東 濟南 250012;*通信作者 羅渝昆 lyk301@163.com
淺表淋巴結是構成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器官,多種全身及局限性疾病均可侵襲淋巴結,準確評估淋巴結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1-3]。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檢查淋巴結病變的重要方法。兩者對不同病變性質的淋巴結診斷敏感度達77%~95%[4],但仍有部分淋巴結的病變性質無法明確診斷。超聲造影(CEUS)較彩色多普勒超聲能獲得更多的血流信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淋巴結病變的診斷能力,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規(guī)超聲造影(convent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CEUS)的幀頻約為10幀/s,難以觀察部分體積較小且動脈期迅速灌注的淋巴結結節(jié)內的灌注模式,從而影響其診斷能力[5]。
CEUS幀頻與成像速度有關[6]。高幀率超聲造影(high frame rat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HFR CEUS)通過提高采集幀頻的方式提高圖像時間分辨力,進而獲得更多的動脈期灌注信息。然而,目前國內外對HFR CEUS對最大徑<2.0 cm淋巴結的診斷價值鮮有報道。本研究針對HFR CEUS與C-CEUS對最大徑≤2.0 cm、灰階超聲無法明確病變性質的頸部淺表淋巴結進行對比研究,探討HFR CEUS對頸部淺表淋巴結病變的診斷價值。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9月在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行高頻超聲檢查可疑的頸部異常淋巴結患者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齡20~70歲,平均(49.4±12.4)歲;病灶最大徑0.5~2.0 cm,平均(0.94±0.39)cm。納入標準:①高頻超聲檢查無法明確病變性質的頸部異常淋巴結;②淋巴結最大徑0.5~2.0 cm,淋巴結門結構顯示不清,內部回聲無篩網(wǎng)狀改變、囊性變及鈣化,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無門型血流;③經(jīng)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獲得病理結果;④無頸部淋巴結化療及放療史。排除標準:①超聲造影劑過敏;②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③無法配合者;④年齡<18周歲;⑤已行淋巴結治療。根據(jù)病理結果分為良性組和惡性組,其中良性組26例,惡性組14例。本研究經(jīng)解放軍總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S2019-178-02號),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使用邁瑞Mindray Resona 7超聲診斷儀。配置超寬帶非線性造影成像技術,探頭型號L11-3U。行C-CEUS及HFR CEUS檢查。超聲造影劑采用SonoVue凍干粉劑與0.9%氯化鈉溶液5 ml配置成微泡混懸液,人工振蕩搖勻。
1.2.2 檢查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將肩部稍抬高,盡量充分暴露頸前區(qū)。探頭輕放并固定位置,選取血流相對豐富的淋巴結最大切面作為CEUS觀察切面。造影劑每次用量為2.0 ml,經(jīng)肘靜脈團注,隨后注入5.0 ml生理鹽水沖管。注射超聲造影劑的同時啟動計時器,連續(xù)實時觀察淋巴結增強情況,并存儲動態(tài)圖像。每位患者均行2次CEUS檢查。第1次為C-CEUS檢查,檢查結束后間隔20 min對同一淋巴結的相同切面行HFR CEUS檢查。造影時焦點均位于病灶下方。所有造影的深度、增益等均保持一致。
1.2.3 CEUS圖像分析 由2名具有1 500例以上淋巴結CEUS診斷經(jīng)驗的主治醫(yī)師采用盲法獨立完成,并記錄圖像特征判讀結果。結果不一致時,討論取得最終意見。
1.2.4 CEUS診斷標準 良性淋巴結:造影劑由淋巴門向外周呈樹枝狀、離心性、均勻性增強;惡性淋巴結:造影劑向心性、不均勻增強,以及外周與中心整體同步增強[7]。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HFR CEUS及C-CEUS診斷淋巴結病變良惡性的效能。采用Kappa檢驗評價不同造影方法間觀察指標的一致性,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 40例頸部淋巴結中,良性淋巴結26例,惡性淋巴結14例,均為轉移癌。原發(fā)癌為甲狀腺乳頭狀癌10例、食管癌1例、喉癌2例、鼻咽癌1例。
2.2 良、惡性淋巴結C-CEUS與HFR CEUS圖像特征 兩種造影模式中,目標淋巴結均表現(xiàn)為動脈期造影劑快速灌注,呈高增強表現(xiàn)。良性組與惡性組內C-CEUS與HFR CEUS評估淋巴結動脈期增強方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而增強均勻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圖1、表1。
表1 良、惡性淋巴結C-CEUS與HFR CEUS特征比較(例)
圖1 女,34歲,右頸部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淋巴結。A.右頸部淋巴結灰階圖像(箭);B.彩色多普勒超聲示結節(jié)內存在血流信號;C~F.C-CEUS示結節(jié)動脈期外周與中心整體同步開始增強;G~J.HFR CEUS示結節(jié)動脈期自周邊向中心向心性增強。C-CEUS:常規(guī)超聲造影;HFR CEUS:高幀率超聲造影
2.3 C-CEUS、HFR CEUS與病理結果比較 C-CEUS、HFR CEUS與病理結果比較見表2。HFR CEUS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5.7%、84.6%,高于C-CEUS的78.6%、65.4%。不同造影方法間觀察指標的一致性一般(Kappa=0.7)。HFR CEUS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52,C-CEUS的曲線下面積為0.720,見圖2。
圖2 C-CEUS與HFR CEUS的ROC曲線。C-CEUS:常規(guī)超聲造影;HFR CEUS:高幀率超聲造影
表2 C-CEUS、HFR CEUS與病理良惡性結果比較(例)
CEUS是一種純血池顯影技術,目前已經(jīng)用于鑒別診斷淺表淋巴結病變,并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8];但對于動脈期快速灌注的淋巴結病變的診斷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將造影幀頻明顯提高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幀頻造影圖像時間分辨力的不利影響。
3.1 兩種造影結果分析 本研究應用自身配對設計實驗方法,對40例頸部淺表淋巴結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HFR CEUS與C-CEUS在淋巴結動脈期灌注方向上有顯著差異,其原因為HFR CEUS的幀頻可達50幀/s以上,顯著高于C-CEUS,時間分辨力大幅度提高后,對于顯示動脈期造影劑灌注的動態(tài)過程更有優(yōu)勢,因此更易判斷向心性或離心性增強模式;而C-CEUS較易判斷為整體同步增強。兩種造影模式在增強強度及增強均勻性方面無顯著差異,表明HFR CEUS提高幀頻后,并不會破壞造影劑微泡而影響診斷結果。
3.2 兩種造影方法診斷效能比較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與C-CEUS相比,HFR CEUS對淋巴結病變的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明顯提高,既往研究報道CEUS診斷良、惡性淋巴結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可達92%、93%,高于本研究結果[9-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淋巴結均體積相對較小、且灰階超聲無法明確病變性質者,而排除灰階具有典型特征的轉移性淋巴結及淋巴瘤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
3.3 兩種造影方法動脈期灌注方向及均勻性的差異既往研究報道,CEUS時,良性淋巴結由淋巴門向外周呈樹枝樣放射狀均勻性增強,惡性淋巴結則呈向心性、不均勻增強或外周與中心同步整體增強[11-12];但部分研究報道[13],對于部分體積較小的良性淋巴結造影也可表現(xiàn)為外周與中心整體同步增強,這種造影表現(xiàn)的重疊性增加了良、惡性淋巴結的診斷難度。Poanta等[5]報道,良性淋巴結由淋巴門動脈供血,自淋巴門處逐級分支到達皮質,血管分布規(guī)則,CEUS表現(xiàn)為自淋巴門至淋巴結整體的均勻性離心性增強,甚至可見淋巴門血管結構。本研究結果顯示,HFR CEUS 26例良性淋巴結中,22例均清晰顯示自淋巴門向外周離心性均勻性高增強,而C-CEUS僅17例動脈期造影劑灌注方向顯示為典型的離心性增強。既往研究表明,腫瘤細胞首先侵入淋巴結包膜內的輸入淋巴管和包膜下竇,然后延伸至小梁旁竇和髓竇進入淋巴結內,呈向心性生長,并分泌血管生成誘導因子刺激新生血管生成,CEUS表現(xiàn)為自周邊向中心的灌注模式[14-16]。本研究14例惡性淋巴結中,病理結果均為淋巴結轉移癌。C-CEUS顯示8例表現(xiàn)為向心性、不均勻性高增強,而HFR CEUS顯示11例表現(xiàn)為向心性、不均勻性高增強,可以得出,HFR CEUS對轉移性淋巴結自周邊向中心的向心型灌注模式較C-CEUS更易顯示,能提高對轉移性淋巴結的診斷能力。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納入的淋巴結均是體積相對較小且灰階超聲不能明確病變性質者,具有一定的偏倚,并且造影模式觀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其次,納入的惡性淋巴結種類僅為轉移性淋巴結,多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種類單一。今后研究中將增加疾病種類,進一步明確HFR CEUS的優(yōu)勢與不足。
總之,HFR CEUS具有較高的幀頻,對于觀察動脈期血流灌注模式更有優(yōu)勢,能提高淺表淋巴結的鑒別診斷價值,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