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芳 李承治 徐莉瓊 唐成玥 唐凱
(成都市雙流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 成都 610200)
急性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Ⅰ)的患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早期快速有效地開放閉塞血管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臨床預后的關鍵,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Ⅰ)是首選的治療措施,而血管開通的時間直接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1-2]。
血管的開通時間受到到了眾多因素的影響。如首診到球囊時間(First Medical Care to Balloon,F(xiàn)MC2B),患者的轉運時間、院內的檢查和救治時間等[3-4]。最近的研究提示,總缺血時間(TotalⅠschemic time,TⅠT)對于30 天死亡率及梗死面積的預測具有更高的價值[5]。
TⅠT 包含了患者從發(fā)病到救治結束的全部時間段,如院前時間、轉運時間以及院內時間,能夠對患者的缺血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努力縮短心肌梗死患者ⅠT 時間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因此找出導致ⅠT 延長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針對性措施,縮短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時間,本研究通過回顧雙流縣第一人民醫(yī)院近三年的急診PCⅠ數(shù)據(jù),探討影響TⅠT 時間的因素。
研究納入了2017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于我院胸痛中心進行救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被診斷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進行了急診PCⅠ治療,共納入患者104 位。
根據(jù)最新的《房顫中心認證標準》建議[6],按照TⅠT 是否≤120 分鐘分為TⅠT 達標組以及未達標組[10];按照患者就診方式分為120 組、轉院組以及自行就診組;對影響TⅠT 達標的因素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匯總了所有入組104 位患者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包括院前時間和院內時間。院前時間包括:入院方式、發(fā)病到首次醫(yī)療接觸((First Medical Care,F(xiàn)MC)的時間。院內時間主要我救治時間,包括FMC 到ECG(FMC2ECG)時間、抽血化驗時間、知情同意時間以及手術室處置時間等。在此基礎上,對總缺血時間等進行計算。
采用SPSS 26.0,使用單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重要時間節(jié)點對TⅠT 的影響。對就診時間、入院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進行卡方檢驗,分析與TⅠT 達標的相關性。
TⅠT 達標與未達標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基礎疾病間,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表1)。
表1 總缺血時間(TIT)達標組與未達標組患者的基本信息
120 救治組、轉院組以及自行就診患者之間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對比顯示,總缺血時長的延誤率,三組之間差異明顯,120 救治組的時長顯著縮短。(表2)。
表 2 不同入院方式間關鍵時間節(jié)點的對比
研究分析了患者院內救治過程以及患者自身方面對于時間的影響。知情同意時間過長、急診科處理時間過長、患者病情不穩(wěn)定、家屬未能到場、文化程度等方面,與TⅠT 是否達標明顯相關(表4)。
STEMⅠ患者的總缺血時間,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患病后的2-3 小時內開通血管,可以使患者的獲益最大,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延遲時間越長,患者的術后1 年生存率和3 年生存率逐漸下降[7]?;颊叩目側毖獣r間延遲主要分為院前延遲以及入院后延遲,本研究中,院前延遲主要體現(xiàn)在患者在發(fā)病時是否意識到心臟疾病、入院方式選擇上。
在自行就診的82 位患者(78.8%)中,其缺血時間普遍長于120 接診患者。但研究中的120運送的患者僅為12 例(11.5%),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接收工作組中,68%患者直接呼叫救護車,并送至有 PCⅠ能力的醫(yī)院[8-9]。與此類似,在中國多個研究同樣提示,通過120 運送的患者,其總缺血時間較其他入院方式有明顯減少[10]。目前的120 救治系統(tǒng)配備了較為完善的檢查和急救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救治,并將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檢查信息,如心電圖等及時發(fā)送到救治的醫(yī)院。有研究顯示,院前心電圖可以大大減少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時間,明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1]。在中國區(qū)域協(xié)同一體化救治網絡推廣后,120 患者的首診10 分鐘內完成心電圖的比例達到了84.4%,而在之前僅為13.3%[12]。
表3 TIT 延誤原因分析
另外,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發(fā)病時意識到心臟問題,同樣影響著患者的總缺血時間。因此針對高危人群的患者教育,使其認識到冠心病的相關臨床癥狀,并選擇正確的入院方式,可以有效縮短院前時間,提高救治效率。
對于轉院的患者,其轉運效率仍需要提高。按照胸痛中心標準,PCⅠ患者在首家接診醫(yī)療機構轉出的時間,應該控制在30 分鐘內,以更大程度的縮短患者的總缺血時間。而國內的研究顯示,盡管優(yōu)化后的區(qū)域協(xié)同救治體系較以往的轉運效率有所提高,但目前的轉運PCⅠ患者入門至轉出時間為 63±39 分鐘,只有 29.7%的患者能在30分鐘內轉運出非PCⅠ醫(yī)院[13-14]。因此,基層醫(yī)師對于STEMⅠ的快速診斷、快速完成心電圖、給與抗凝和溶栓治療等處理措施、聯(lián)系轉運醫(yī)院等方面仍需要提高效率。目前,國內基于社交網絡,如與微信結合的救治系統(tǒng)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轉運和救治效率[15]。
在院后延遲中,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時間普遍過長,成為了影響總TⅠT 時間的重要因素。研究中,知情同意最長的患者因為家屬未到場,達到了562 分鐘。另外一例因簽署時間過長,病人合并心衰,在等待的過程中死亡。因此,優(yōu)化簽署知情同意的流程和談話技巧,縮短簽署時間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缺血總時長。如對談話醫(yī)生進行培訓,簡化談話流程,盡量使用淺顯、簡練的語言進行描述等措施,縮短與家屬溝通時間[16]。
另外,在我們的研究中,部分患者在急診科搶救時間過長。這與患者的癥狀不典型、病情不穩(wěn)定等因素相關。因此,加強急診科醫(yī)生的培訓,尤其是對于不典型心肌缺血患者的診斷、對復雜病情的處理方面需要加強,盡快穩(wěn)定患者的生命體征,轉至導管室進行血管開通。
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急診STEMⅠ患者的總缺血時間的影響因素,對未來的臨床工作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但因研究的樣本量較少,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數(shù)據(jù)來加以驗證。